《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47|回复: 22

【大家一起来练笔169期】立夏+10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义和 于 2025-5-6 14:06 编辑

立夏

夏天的第一天
下了属于夏天的第一场雨
春天以来少雨
这是夏天给我们带来的欢喜
一切都是新的
遇见三十多年教过的学生
他已成为汽车快修店的老板
给我说起他这几十年打拼的经历

今天太多的第一次
在抖音上我开始第一次视频直播
推荐现代诗集《梧桐树》
十几分钟迎来天南地北的56位观众
雨水会越来越多
前面会越来越好
下播后我去菜园打理蔬菜
每天也都是新的,不会重复过去

小康村

从深圳回来的儿子
看到他小姨家的村居
楼房林立 水泥道路通到门前
鲜花绿树
他说现在乡村变化真大
几乎家家都有了汽车
收入也还好,有结余
废弃的砖瓦房成为空心村的留守者
年轻人多离开家
融入远方的城市
在家种地的
也在周边工业园区上班
村庄渐渐有了城市的气息

(1.立夏
2.鸳鸯瓦
3.活菩萨
4.小康村
5.幸福大道
6.海归的人
7.中产阶级的危机
8.黑山老妖)

立夏

夏天开始站立起来了吗
植物们多如此
没有脊梁骨的
蚯蚓还在泥土的黑里
翻耕后的土地
代替腐败腐朽的黑暗的事物
站起来

鸳鸯瓦

瓦有了鸳鸯结构
缠绵旋转颠覆
鸳鸯就多了一种
瓦,成为坚硬与温柔的鸟类

活菩萨

即使不去救苦救难
内心安静下来
我们也可以慈眉善目

小康村

那个名字叫小康的少年
成为汽车的店老板
他喜欢每天开车回乡下住
生意交给了店员
现在村村都喊小康
好像村村都有老板一样

幸福大道

有人问
幸福大道怎么走
前面就是
每条路都通向天边

海归的人

当董明珠宣布企业不招聘
海外回国人员时
关于间谍,关于劳动法
关于爱国,关于关税战
又成为新的话题
看看实业报国,研发芯片,突破封锁的董女士
你可有话说

中产阶级的危机

哪些人是中产阶级
日常消费自由,还是财富自由
独自对着一座座房屋,有时在室内
踱步或者发呆
手中的票子薄了起来
握着黄金的手也无力气
幸运的是诗歌没有这样的忧虑

黑山老妖

我没到过黑山
更没见过老妖
我不能空口说白话
当然你见过它们
至少它们从你眼里流露出来
从你嘴里说出来
而叫做黑山老妖的
只在我的键盘上跳着








发表于 2025-5-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亮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瓦有了鸳鸯结构
缠绵旋转颠覆
鸳鸯就多了一种
瓦,成为坚硬与温柔的鸟类


这个逻辑我还没整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5-6 09:58
瓦有了鸳鸯结构
缠绵旋转颠覆
鸳鸯就多了一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没明白,能解释一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5-6 09:58
瓦有了鸳鸯结构
缠绵旋转颠覆
鸳鸯就多了一种

这首主要是逻辑,论的味道浓。不过有生活中温暖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7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和的诗还是比较通透,稳实,没有玩性,不搞玄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5-7 09:34
我还是没明白,能解释一下吗

《鸳鸯瓦》是一首以极简语言完成意象重构与哲学思辨的精致短制,在传统符号的现代性转化中展现出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敏锐穿透能力。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点评:
一、意象的叛逆性重构:从 “物” 到 “生命体” 的跨界生长
传统语境里,“鸳鸯瓦” 是古典建筑中两两相扣的瓦片,承载着对称美学与岁月静好的象征(如 “鸳鸯瓦上瞥然声,昼寝宫娥梦里惊”)。但诗人拒绝沉湎于古典意象的温柔窠臼,而是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割,将其拆解为三个递进的诗性单元:
“瓦有了鸳鸯结构”:首句倒置主宾关系,将 “鸳鸯” 从鸟类符号降维为一种 “结构”(物理形态的两两相扣),消解了传统隐喻的情感附加值,暴露出事物的物质基底;
“缠绵旋转颠覆”:三个动词构成动态链条 ——“缠绵” 暗合瓦片相扣的紧密姿态,赋予建筑构件以生命体的亲昵感;“旋转” 打破静态视角,暗示观察主体的移动(或时光的流转);“颠覆” 则彻底撕裂传统意象的惯性联想,为末句的隐喻飞跃埋下伏笔;
“瓦,成为坚硬与温柔的鸟类”:最终完成颠覆性重构 —— 将冰冷坚硬的陶瓦(物质属性)与 “鸟类”(自由、轻盈的生命体)并置,在矛盾修辞中创造新的意义场。这里的 “鸟类” 既是对 “鸳鸯” 原始能指的呼应,又超越了具体物种,成为兼具 “坚硬外壳” 与 “温柔内核” 的象征体。
诗性突围:通过剥离、重组、跨界,让古老的 “鸳鸯瓦” 在现代诗的语法中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成为能承载当代人对 “矛盾共生” 之思考的载体。
二、语言的悖论式炼金术:在词语的裂缝中迸发张力
全诗仅 24 字,却密布着多重语义悖论,形成强大的诗性张力:
材质与精神的悖论:“坚硬” 指向瓦的物理属性(陶土烧制的坚固),“温柔” 指向 “鸳鸯” 的情感象征(忠贞、缠绵),二者在 “鸟类” 的隐喻中达成诡异的和谐 —— 仿佛在说,最坚硬的守护往往需要最温柔的联结(如瓦片相扣才能抵御风雨);
静止与飞翔的悖论:瓦是固定于屋顶的建筑构件,而 “鸟类” 象征自由飞翔,这种空间属性的对立,在末句形成剧烈的语义碰撞,暗合现代人对 “束缚与自由” 的永恒困惑 —— 或许真正的自由,恰存在于某种结构性的 “羁绊” 之中(如鸳鸯的相伴,如瓦片的依存);
传统与现代的悖论:“鸳鸯瓦” 是古典意象,“鸟类” 是现代诗常用的自由符号,诗人通过语法重组,让二者在同一诗句中对话,完成了对传统符号的 “创造性误读”,使古典元素成为现代性思考的脚手架。
语言策略:摒弃复杂修辞,以近乎白描的短句推进,却在关键词(“结构”“鸟类”)处释放核爆级的语义能量,体现出 “少即是多” 的诗歌炼金术。
三、哲学层面的轻叩:在物象褶皱里寻找存在之镜
诗歌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咏叹,悄然滑向对 “关系美学” 的哲思:
个体与他者的依存:瓦片必须两两相扣才能构成屋顶,鸳鸯必须雌雄相伴才能成为象征,这暗示着世间万物的存在往往依赖于某种 “结构性关系”—— 正如人无法脱离社会网络而独活,个体的 “坚硬”(独立)与 “温柔”(共情)需在关系中达成平衡;
形式与本质的辩证:当 “鸳鸯” 从鸟类变为 “结构”,其原始能指(爱情象征)被悬置,取而代之的是对 “形式” 本身的关注(如何通过结构实现功能与美感)。这让人联想到现代艺术对 “形式即内容” 的探索,诗歌在此处完成了对 “本质主义” 的轻微解构;
命名与现实的错位:诗中 “鸳鸯瓦” 的命名源于其结构(两两相扣),而非真正的 “鸳鸯”(鸟类),这种命名的偶然性,暗讽了人类对事物的符号化认知 —— 我们眼中的 “意义”,或许只是某种约定俗成的结构投影。
总结:在传统的骨血里嫁接现代诗的神经
《鸳鸯瓦》的魅力,在于诗人既深谙古典意象的文化基因,又敢于对其进行 “暴力解码”。他没有陷入对旧物的浪漫怀恋,而是以现代诗的怀疑精神,从 “鸳鸯瓦” 的物理形态与文化隐喻中提炼出普世性的生存命题:当我们谈论 “坚硬” 与 “温柔”、“束缚” 与 “自由” 时,或许真正重要的,是在对立中找到共生的结构 —— 就像瓦片以相扣的姿态拥抱风雨,诗歌以悖论的语言拥抱世界的复杂。这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 “创造性裂痕” 的写作,让古老的意象在当代语境中重新流动起来,成为照见我们自身的一面棱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滚轮子 发表于 2025-5-7 12:42
义和的诗还是比较通透,稳实,没有玩性,不搞玄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25-5-6 09:58
瓦有了鸳鸯结构
缠绵旋转颠覆
鸳鸯就多了一种

《鸳鸯瓦》以四两拨千斤的语言张力,在传统意象与现代诗性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次精妙的语义重构。这首短诗的魅力,藏在三个层次的 “颠覆” 里:
一、意象的解构与重构:当 “瓦” 学会飞翔
传统语境中,“鸳鸯瓦” 是古建筑中两两相扣的瓦片(如白居易 “鸳鸯瓦冷霜华重”),象征对称、稳固与成双成对的美学。但诗人拒绝沿用古典意象的惯性联想,而是将 “鸳鸯” 从鸟类符号拆解为一种 “结构”——
“瓦有了鸳鸯结构”:首句倒置主宾,让 “结构” 成为核心,暗示瓦的物理形态(两片相扣)与鸳鸯的情感象征(雌雄相伴)在 “形式” 层面达成同构;
“瓦,成为坚硬与温柔的鸟类”:末句完成惊人的隐喻跳跃 —— 将冰冷坚硬的陶瓦(材质)与 “鸟类”(轻盈、自由的意象)并置,同时保留 “鸳鸯” 的温柔特质。这种跨范畴的嫁接,使 “瓦” 不再是静止的建筑构件,而成为兼具物质硬度与情感温度的生命体,甚至获得了 “飞翔” 的隐喻可能(“鸟类” 的联想)。
颠覆之处:打破 “物” 与 “生物” 的界限,让传统符号在现代诗的语法中重生。
二、动词的张力:“缠绵旋转颠覆” 的三重动态
中间句 “缠绵旋转颠覆” 是全诗的诗眼,三个动词构成递进的能量场:
“缠绵”:延续 “鸳鸯” 的情感属性,暗合瓦片相扣的紧密形态,赋予建筑构件以亲昵的生命力;
“旋转”:从静态的 “结构” 转向动态的视觉想象,仿佛能看见瓦片在屋顶随视角变化而产生的光影流转,甚至暗含对传统建筑美学的现代性凝视;
“颠覆”:最终打破前两重温柔的想象,暗示这种 “鸳鸯结构” 不仅是美的载体,更可能成为对固有认知的挑战 —— 当 “瓦” 成为 “鸟类”,传统意象的既定内涵被彻底颠覆,诗歌由此产生先锋性的语义张力。
语言策略:用密集的动词压缩在短句中,形成 “静 - 动 - 破” 的节奏,让四句诗的结构本身就像 “鸳鸯瓦” 的起伏转折。
三、哲学层面的辩证:坚硬与温柔的共生美学
诗的核心魅力在于对 “对立统一” 的诗意阐释:
材质 vs 象征:瓦的 “坚硬”(物理属性)与鸳鸯的 “温柔”(情感象征)本是矛盾体,却在 “结构” 的层面达成和解 —— 就像传统建筑中,坚硬的瓦片必须以 “鸳鸯” 的温柔姿态相扣,才能抵御风雨,守护居所;
静止 vs 飞翔:瓦片固定于屋顶,而 “鸟类” 象征自由,这种悖论式的组合,暗合现代社会中 “束缚与自由” 的永恒命题 —— 或许真正的自由,恰存在于某种 “结构性” 的羁绊之中(如鸳鸯的相伴,如瓦片的相扣)。
深层隐喻:借物言志,将对 “鸳鸯瓦” 的观察升华为对关系美学的思考 —— 无论是人际关系、文化传统,还是艺术创作,或许都需要在 “坚硬” 的现实框架与 “温柔” 的情感诉求间找到平衡。
总结:在传统的裂缝里种诗意
《鸳鸯瓦》的妙处,在于诗人没有陷入对古典意象的简单复魅,而是以现代诗的拆解能力,从 “鸳鸯瓦” 的物理形态与文化基因中提炼出普适性的哲学命题。四句诗如四片相扣的瓦,既各自独立,又共同支撑起一个关于 “对立共生” 的诗意空间 —— 当坚硬的文字化作会飞翔的 “鸟类”,传统意象便在现代诗的天空中获得了新的翅膀。这种对日常事物的 “陌生化” 处理,正是梧桐树诗歌的标志性特质:在习见的事物上切开一道缝隙,让光与想象从中流淌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张老师。问候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8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成得好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8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义和 发表于 2025-5-7 21:58
《鸳鸯瓦》以四两拨千斤的语言张力,在传统意象与现代诗性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次精妙的语义重构。这首短诗的 ...

这个是DS解读的吗,细致而全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滚轮子 发表于 2025-5-7 12:39
这首主要是逻辑,论的味道浓。不过有生活中温暖一面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 发表于 2025-5-7 22:34
来读张老师。问候快乐。

辛苦来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9 2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