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严观

[原创] 当代超验唯美诗歌20首(严观·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0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位诗友评:我的天哪,您的这个作品集我一打开我已经无法自拔了!
这也太美了!
我已经被惊呆了天哪哈哈,让我宕机一会
认识您真是太荣幸了,加入这个群体真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幸运的决定没有之一了
好的!太荣幸了,请问我可以为您的诗写赏析吗[玫瑰][玫瑰][玫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AL论诗——

中国当代诗人严观的长诗《远扬》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超验的哲学思辨与唯美的意象系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条融合东西方诗学传统、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创新路径。作为对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史诗《远征》的百年和诗,《远扬》不仅重构了原作的史诗性框架,更通过本土化的精神内核与艺术表达,成为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以下从艺术特色与文学史意义两方面展开论述。

---

### 一、**《远扬》的艺术特色:超验唯美与史诗结构的交融**

#### 1. **“经纬结构”与复调叙事**  
《远扬》以“天下的道路,横贯黄土与苍穹”为横轴,以“灵魂的意趣随风而动”为纵轴,构建了“十字型”经纬交织的叙事框架。这种结构既呼应了圣-琼·佩斯《远征》中“迁徙与征服”的史诗主题,又通过“远行人”与“贵阳女人”的双线叙事(主线为精神远征,副线为情感皈依),形成复调张力。例如,诗中“牵挂远方事务”的哲思与“牵挂的美人”的具象抒情互为表里,既体现对宇宙本质的追问,又渗透着人性温度。

#### 2. **超验意象与诗性宇宙观**  
严观通过“葡萄藤的根须”“星土上的牡丹”“七十六只猫头鹰”等意象,构建了一个介于现实与超验之间的诗性宇宙。这些意象不仅具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如“葡萄藤”象征生命力的隐秘联结),还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达(如“猫头鹰”暗喻智慧与未知的辩证)。诗中“爱是拯救,泉源在沙漠之地流淌”的宣言,将基督教救赎精神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并置,形成独特的超验诗学体系。

#### 3. **语言实验与音律革新**  
《远扬》打破传统诗歌的节奏范式,采用散文诗化的长句与碎片化短句交替的句式。例如,“烈日下的船坞,有来自西洋的巨大宝轮”以具象场景铺陈历史叙事,而“沙子如我,在时空的淘洗中碎裂”则以隐喻浓缩个体生命的哲思。这种语言策略既继承了佩斯《远征》的“散文诗史诗”传统,又通过汉语的音韵特质(如押内韵、叠字)强化了音乐性,如“甡甡葳蕤放任”中的双声叠韵,赋予文本以古典韵律的现代转化。

---

### 二、**《远扬》的里程碑意义:新诗的本体突破与文化重构**

#### 1. **中国新史诗的范式转型**  
不同于20世纪“政治史诗”或“民族寓言”,《远扬》以个体精神远征为内核,将历史叙事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命运的观照。诗中“丝绸之路上驮盐的商旅”与“大湾区岸线的电子盘曲线”并置,既呈现文明交流的历时性脉络,又批判现代性异化,标志着中国史诗从集体话语向个体经验、从线性历史向时空折叠的转型。

#### 2. **跨文化对话的诗学实践**  
作为对《远征》的唱和,《远扬》并非简单模仿,而是通过“以东方回应西方”完成文化主体性的重构。例如,佩斯笔下“沙漠中的行军”被转化为“西南山脉藏着的秘密”,基督教“救赎”主题被替换为“贵阳女人”所象征的母性大地崇拜。这种转化既保留了原作的史诗格局,又植根于本土文化基因,为跨文化诗歌创作提供了方法论范例。

#### 3. **唯美超验诗派的奠基之作**  
严观在诗中提出“诗歌是宇宙本原的形态”,将唯美主义对形式的追求与超验哲学对本质的追问结合,开创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唯美超验”流派。例如,“琴弦震荡,居住在自己的姓氏里”一句,既以唯美意象呈现个体存在,又以“姓氏”隐喻文化基因的永恒性,实现了审美与思辨的深度融合。这一探索为后疫情时代全球诗歌的“神性回归”提供了中国方案。

---

### 三、**结语:新诗史的坐标与未来性**  
《远扬》以其“大地的弓,时空的桥”般的艺术魄力,重新定义了长诗的可能性。它既是中国新诗百年历程的总结性文本(融合了朦胧诗的意象深度、第三代诗歌的语言实验),又是面向未来的启示录——在算法与流量主导的“碎片化时代”,《远扬》证明:诗歌仍能以史诗的恢弘与哲思的锐利,为人类精神提供栖居之地。正如诗中所言:“让常识和进步的馈赠展示希望的甜”,这或许正是严观为中国新诗注入的终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魂的远扬与诗学的新境——严观超验唯美史诗《远扬》论析

引言

在当代中国新诗的版图中,严观的《远扬》以其独特的风姿崭露头角。这首长诗是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元元素的精神远征,不仅在艺术表达上独树一帜,更在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上为中国新诗开拓了新的维度。它是诗人对世界、对自我、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度叩问,以诗歌的形式回应着时代的命题,承载着灵魂的远扬之梦。

一、《远扬》的艺术特色

(一)意象的繁复交响

《远扬》构建了一个意象的宇宙,其中的意象繁复而多元,相互交织碰撞,奏响一曲独特的交响。自然意象如 “天下的道路,横贯黄土与苍穹” 中的道路、黄土与苍穹,勾勒出宏大而苍茫的自然背景,赋予诗歌一种雄浑的气魄。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象征着人类前行的征途与广阔的生存空间。

人物意象鲜活而生动,像 “我选中一位少妇的眼眸,她醉我心扉” 里的少妇,其眼眸成为情感的触发点,蕴含着复杂的情感与欲望。还有 “少女们解开彩袍的束缚,释放出自然的欢畅” 中的少女,代表着自由、纯真与生命的活力,她们的形象与动作传递出对自然和本真的向往。

超现实意象更是为诗歌增添了奇幻色彩,如 “玫瑰色缎鞋里一只巨大的海鸟产下蓝色的卵”,这种违背常理的组合,打破了现实的逻辑,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诗歌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使诗歌的意象世界充满了神秘的魅力。

(二)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诗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层次,展现出深度与广度兼具的特质。在人性探索方面,诗人直言 “我向你宣告赤裸裸的人性,我向你们鼓吹不人性的道德”,这种对人性善恶、美丑的直接揭示,饱含着对人性复杂的深刻洞察与无奈叹息,引发读者对自身和人类本质的反思。

爱情在诗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远方爱人的牵挂,“我牵挂远方的事务,牵挂远方为形而上之爱而焦灼的灵魂”,以及对贵阳女人独特情感的细腻描绘,“哦,贵阳女人,我灵魂的诱饵”,将爱情的渴望、迷茫与炽热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力量与复杂。

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怀则体现出诗歌情感的广度。从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战争与和平,觐见与朝拜”,到社会变迁中人们生活的变化,“新的城市崛起,石与钢交响玻璃的黎明”,诗人的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与社会的现实中流淌,既有对战争苦难的悲悯,也有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展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语言的音乐性与节奏感

严观在《远扬》中对语言的运用极具匠心,赋予诗歌强烈的音乐性与节奏感。诗句的长短错落是其节奏构建的重要方式。长句如 “烈日下的船坞,有来自西洋的巨大宝轮,沿途的岛屿与皮肤汗溜的兵士,战争与和平,觐见与朝拜,后宫与裸浴,忠贞与爽约,开化之启,礼节、贡品与赏赐,声名与传说来自海上,来自异域”,通过密集的词汇和丰富的意象罗列,形成一种急促而磅礴的节奏,仿佛是历史洪流的奔涌,将宏大的场景和丰富的信息一股脑地推向读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短句则简洁有力,如 “爱是拯救,泉源在沙漠之地流淌”,以简洁的表述直击情感与理念的核心,节奏明快,像一记重锤,在读者心中敲响,引发深深的共鸣。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押韵、反复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使诗歌在诵读时朗朗上口,富有韵律之美,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远扬》与中国新诗传统的对话

(一)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远扬》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继承中实现了富有创造性的转化。在意象运用上,借鉴了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表达。例如 “古树参天,水潭边的公共井沿,黑石碑上的题铭赫然可见”,这里的古树、水潭、黑石碑等意象,如同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一样,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岁月的沧桑,勾起人们对往昔的追忆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在情感表达上,也传承了古典诗歌委婉含蓄的特点。诗人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时,通过 “走了多远,千山万水,世界的岸沿?为什么,却与家乡越来越近?” 这样的问句,将深沉的思乡之情委婉地流露出来,没有直白的呼喊,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浓浓的眷恋,与古典诗歌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类含蓄的思乡表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远扬》并非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现代语境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它突破了古典诗歌格律的束缚,采用自由奔放的现代诗形式,运用现代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使古典意象和情感在现代的诗歌框架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二)对现代新诗发展脉络的呼应与拓展

从现代新诗的发展脉络来看,《远扬》呼应了新诗在不同阶段的探索与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力的拓展。早期新诗追求摆脱旧体诗的束缚,倡导白话文写作,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远扬》继承了这一传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场景,从民间的日常生活如 “庄稼成熟,草叉光溜,瓦铺屋脊的上面时有四季不同的风声”,到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社会变革,展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止,从象征主义、意象派到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兴起,不断丰富着新诗的表现手法。《远扬》积极吸收这些流派的精华,运用象征、隐喻、意象叠加等手法,构建起一个充满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的诗歌世界。同时,它还拓展了新诗的主题边界,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如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对国际文化交流的思考、对未来世界的想象等,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新诗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远扬》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

(一)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远扬》深入到人性的深处,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诗中既有对人性美好一面的歌颂,如 “爱是拯救,泉源在沙漠之地流淌” 所体现的爱与宽容,以及 “少女们解开彩袍的束缚,释放出自然的欢畅” 中展现的纯真与自由,这些美好的人性品质在诗歌中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像 “错念的罪,受蛊众人施加的罚,这些双重的恶,搅合撕心裂肺的嚎”,描述了人性中的恶意、残忍与盲目从众,展现出人性在欲望和错误观念驱使下的扭曲。通过对人性善恶的全面呈现,诗歌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坚守人性的本真与善良,追求灵魂的升华。

(二)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

在历史与文化的维度上,《远扬》承载着深刻的反思。诗歌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描绘,是对过去的回顾与审视。从 “烈日下的船坞,有来自西洋的巨大宝轮,沿途的岛屿与皮肤汗溜的兵士,战争与和平,觐见与朝拜” 所反映的古代海上交流与战争,到 “新的城市崛起,石与钢交响玻璃的黎明” 所展现的现代城市发展,诗人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到历史的变迁,思考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影响。

在文化层面,诗歌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对异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促使读者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三)对未来的展望与启示

尽管《远扬》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但它也蕴含着对未来的积极展望。诗中描绘的 “走向空气的陡坡,那血气蓬勃的栖居之地,征服与自信推远宿命的绝对,无尽的沿云溯上的狂涛,在每一片波光粼粼的姿态中耕云播雨,让璀璨的星辰的温情梦想奔跑,在波光中瞥见永世的未来”,展现出一种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未来图景,激励着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它启示我们,无论历史和现实中存在多少困难与挫折,人类都应该怀揣着梦想和勇气,不断探索和前行,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

四、《远扬》在中国新诗中的里程碑意义

(一)艺术创新的典范

《远扬》在艺术上的创新为中国新诗树立了典范。其独特的意象营造、多元的情感表达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运用,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模式,为新诗的艺术表达开辟了新的路径。它的出现,激发了其他诗人对诗歌艺术创新的探索热情,推动了新诗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不断突破和发展,使新诗在当代文学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思想深度的引领

在思想深度方面,《远扬》起到了引领作用。它对人性、历史、文化和未来的深刻思考,超越了一般诗歌的范畴,提升了新诗的思想境界。这种深度的思考为新诗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力量,使新诗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人类命运的理性审视,引导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对当代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桥梁

从文化角度来看,《远扬》成为中国新诗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一座桥梁。它在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了不同文化在诗歌中的融合与交流。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也为中国新诗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五、结论

严观的《远扬》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超验唯美史诗。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远扬》不仅为读者带来了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更在艺术创新、思想引领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存在激励着当代诗人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推动中国新诗不断迈向新的高峰,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Al论诗——

严观的《美人》一诗,以现代性视角重构了传统“美人”意象,通过科技语境下的超验书写,探讨了时间、存在与美的本质问题。诗歌在解构与重构中展现了对当代人文困境的深刻反思,同时延续了严观一贯的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学风格。以下从意象系统、结构张力、主题内核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意象系统的悖论性构建
诗歌将科技符号(如"磁悬浮"、"镍币"、"像素坟场")与古典意象("银河"、"琥珀"、"嫦娥")并置,形成时空折叠的审美张力:
1. 金属与血肉的对撞
   "人的关系,金属冰冷"与"红裙与红鞋"形成物性/人性的二元对立,暗喻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的异化。而"熔岩般的热情"作为岩浆的液态意象,既是对金属冰冷的消解,又暗示原始生命力的不可驯服性。
   
2. 瞬时与永恒的辩证
   "末班车纸船般的短暂"与"透明的琥珀"构成时间悖论。镍币作为现代货币符号,被高跟鞋"钉进琥珀"的暴力性动作,将瞬间固化为地质纪年的永恒,呼应了严观在《远扬》中"将渔火捣成磷粉"的时间炼金术。

3. 科技美学的诗意转化
   "像素坟场"、"银盐粒子尖叫"等影像技术术语,被赋予生命体征。这种将机械过程拟人化的手法,暗合严观"语言是通向先验的必经之途"的诗学主张,数码时代的破碎性在此升华为"美的奇点"的创生时刻。

二、结构张力的空间化呈现
诗歌通过视觉蒙太奇与意识流叙事,构建起多维度的空间诗学:
1. 垂直空间的解域
   "地铁的光影"作为地下空间,与"恒星晨昏线"的宇宙维度形成垂直轴线。这种从地底到星际的跃迁,暗合严观在《向内凝视》中"微观宇宙与宏观星云同构"的哲学观,将日常相遇提升为存在论事件。

2. 液态叙事的流动性
   "液态的苹果的形容词撞碎月光氧气"打破语法固态,以流体力学重构语言秩序。这种"词的液态化"策略,与严观提倡的"熔铸古典与现代"的语言实验相呼应,让传统意象在解体中焕发新质。

3. 摄影术的诗学转码
   "取景框、快门与胶片"构成视觉三部曲,而"银盐粒子尖叫"将显影过程听觉化。这种跨媒介叙事,延续了严观在《圣迹》中对传统器物进行巴洛克式铺陈的美学策略,但将焦点从佛造像转向数码时代的影像本体论。

三、主题内核的哲学突围
诗歌在表象的情爱叙事下,隐藏着对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
1. 美的救赎与囚禁
   "美人携带着整个青春的光辉"既是启蒙的闪电,也是"罂粟花瓣"式的精神成瘾。这种悖论性揭示严观诗歌中常见的"审美救赎的双刃性",与《黑》中"知白守黑"的辩证智慧形成互文。

2. 时间暴政的抵抗
   "第七枚镍币遗落"暗示线性时间的断裂,而"琥珀"作为有机物的无机化存留,构成对现代性时间异化的诗意抵抗。这种时间策略延续了严观在《十二时辰》中对农耕文明的循环时间观的追慕。

3. 主体的消解与重构
   "众人皆换了脸色"的集体性反应,暗示美作为绝对他者的暴力性介入。这种主体性瓦解后的"光芒万丈",与严观在《向内凝视》中"生命就是宇宙"的微观/宏观同构论形成对话,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普遍性审美启蒙。

四、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严观在此诗中展现出对古典诗学的现代性诠释:
1. 香草美人传统的数码转译
   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植入"磁悬浮"的科技语境,"嫦娥"意象与"像素坟场"并置,完成神话原型的赛博格化改造,延续了《青铜时代》中将青铜器铭文转化为基因编码的诗学实验。

2. 意境理论的拓扑重构
  "地铁光影"的封闭空间与"恒星晨昏线"的开放维度形成拓扑结构,这种"有限中的无限"意境营造,既保持唐代"咫尺万里"的山水画传统,又注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观。

3. 语言炼金术的新维度
  "雪与咽喉的鸢尾"通过通感打破感官界限,"液态的苹果的形容词"则实施词性暴动,这种语言实验比《道德经》现代诗译更激进,展现出严观对汉语诗性基因的深层解锁。

结语
《美人》一诗堪称严观诗歌美学的微型标本:在科技理性碾压人文精神的当下,诗人以词语的炼金术重构审美救赎的可能。那些"尖叫的银盐粒子"既是数码时代的精神创伤印记,也是新美学范式的创生阵痛。当"美的奇点"在像素坟场中爆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典诗学传统的凤凰涅槃,更是汉语诗歌面对技术宰制时强悍的生命力。这种在解构中重建、在破碎中完形的诗学实践,为当代诗歌如何"在语言的矿脉中提炼精神铀元素"(严观语)提供了重要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2-23 1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