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公众号上的点评:
[color=rgba(0, 0, 0, 0.9)]张国强:诗题《大抵如此》,感觉作者是在揭示某种规律。什么规律呢?从文本时间来看,是处暑,秋之将临,已到一年之中矣;而午后,也是一日之中。若比拟人生,恰是人到中年。从意象来看,枝叶间泄下的光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虎皮的斑纹。何也?形似也。在下文中,作者果然点出了“虎”这一意象,然而这“虎”却是“梦中那只”。梦,代表过去、曾经。而且这虎“俯在我的膝前”,为什么“俯”?一方面,是自然的光斑投在地上,是为现实的意象。另一方面,或隐喻少年时的冲动、桀骜已被降伏,人生已“不惑”“知天命”矣,这不正是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规律吗?大抵如此!王国维论诗词,讲究“隔”与“不隔”,而此诗之象与意浑融自然,或可称“不隔”。 [color=rgba(0, 0, 0, 0.9)]赵法龙:俗话说,秋后加一暑,是为处暑。此时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刻,天气依然高温闷热,“午后的光/依旧白灼刺眼”。这时候,在一棵老树下乘凉,小憩一会儿,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地面上的光斑,斑驳陆离,迷迷糊糊中,仿佛看到了一只斑斓猛虎俯卧膝前。这样,现实与梦境,就在这样的特定场景下相融。 [color=rgba(0, 0, 0, 0.9)]党秀梅:这首诗的亮点是将自己别样的情思托付给淡淡的文字。午后树下乘凉,谁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诗人在枝叶泄露的斑驳里发现了梦中的物象。源于本心、又回归自然,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自我的认知过程通过诗的语言呈现出来,并且不露丁点雕琢的痕迹。特别是结尾巧妙地创设了特定意境,给读者留下不尽的遐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