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73|回复: 1

我幸福得问心有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6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羊羊在 2004/03/06 02:56pm 第 1 次编辑]

我幸福得问心有愧
――浅评冉仲景诗集《从朗诵到吹奏》
□杨犁民

感谢生活,感谢诗歌。我想这是每一个诗人都必须要说的话。苦痛也罢,甜美也罢,热闹也罢,寂寞也罢,你都得说出,不仅仅是用语言,有时甚至包括你的整个生命。感谢,是生命的崇高目的。
选择了诗歌,就是选择了另一种活着,就是选择了一种命运,一种既潦草又工整,既高贵又卑微,既放逐又归顺,既浅薄又厚重的命运。
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冉仲景诗集《从朗诵到吹奏》留给我的就是这八个字:
感谢生活,感谢诗歌。
用冉仲景的话说则是:“我幸福得问心有愧”。

阅读,自目录开始

《从朗诵到吹奏》是自选性质的诗集,选入的诗篇,都经过了冉仲景的精挑细筛。这样的编选原则,既留给了诗人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又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为,这一切都是诗人自己的,没有经过第三者的评判,一出来便直接面对着读者。加之这又是冉仲景的第一本集子,它很容易地就会造成这样的必然后果:让对诗人缺乏全面了解的读者以这一本诗集来概括整个诗人。
要完全克服这个矛盾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努力把这种矛盾降到最低限度。而事实上,这种矛盾又是普遍的,每一个诗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所幸的是,冉仲景不仅把这种矛盾降到了最低限度,而且,他有效地利用了这个自由空间,使自己的个性更加突出。
十多年来,冉仲景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的诗篇,其中不乏像《长江:八行颂辞》这样的优秀作品。然而,在冉仲景的这第一本集子中,这些诗篇并没有选入。无论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读者来说,这不可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同时也是一种从容。在两难选择面前,诗人必须有所舍弃。要打造一颗上好的黄金,你就必须允许抛弃黄金的碎屑。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曾就《从朗诵到吹奏》的编选原则向冉仲景求证。其结果正如诗集本身就能告诉你的那样,是不言自明的。无论是“羊还是词”、“前夜”、“从朗诵到吹奏”,还是“秘密情诗”、“芭茅满山满岭”、“土家舞曲”,每一辑其实都可以看成是一组大型组诗,而这些大型组诗合成的《从朗诵到吹奏》,又何尝不是一组特大型组诗。我的求证也许笨拙得可以,但是我想,在这样一个阅读的大是大非面前,笨拙也许需要勇气,但你会因此收获真实,借到智慧。
说实话,尽管诗集中的短诗短得玲珑,长诗长得酣畅,但是我阅读和研究目录的时间却远远地超过了阅读具体诗篇的时间。可以看出,集子的前三辑是作者写于康巴高原的雪域诗歌,后三辑则创作于故乡酉阳。如果把前三辑和后三辑做一下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是一一对应的。第一辑“羊还是词”和第五辑“芭茅满山满岭”相对应,皆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前者乃纯粹意义上的雪域诗歌,后者则是对土家族地区民情风物的诗意抒写。第二辑“前夜”和第四辑“秘密情诗”相对应,是一首首信马由缰的浪漫主义咏叹调。阿央嘉玛和雍尼布所尼在藏族和土家族人心中都是神圣而高贵的,阿央嘉玛是藏族的缪斯,雍尼布所尼则是土家族的先人,两组诗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诗。阿央嘉玛和雍尼布所尼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偶像,是诗人倾诉和表达的一个载体而已。第三辑“从朗诵到吹奏”和“土家舞曲”相对应,是诗人内部世界的精神写照,用的话说叫“内心的挖掘”。而更为有趣的是,诗集的序和跋竟也前后呼应,一序一跋,作者一师一友,标题一早一迟。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是有意而为。
因此,从编选原则和目录架构上来看,《从朗诵到吹奏》有一种建筑美,它的所有诗篇前后呼应,互相推动,显示出一种强大而又内敛的“集体力量”,构筑起了一座辉煌灿烂的诗歌宫殿。

跋涉,从高原到高原

从地理意义上来说,酉阳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因而我愿意把冉仲景的回归看成是从一个高原到了另一个高原(尽管比起酉西来,冉仲景居住的酉东地势平坦得多,气候温和得多)。但这种跋涉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同时也是人生意义上的,更是诗歌意义上的。
其实冉仲景在康定时的写作已经颇为丰厚了,参加青春诗会绰绰有余,但他还是等到了第十五届。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诗会的组织方说的,即梅绍静说的“所谓迟到”。作为诗会的组织者,揭开幕后是需要勇气的。但同时也说明了冉仲景本身的成绩和对诗歌的忠诚与坚守。在文学和诗歌都不再纯洁的年代,要想以纯洁抵达纯洁,从诗歌走向诗歌,其困难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实事求是地说,冉仲景回归酉阳后的创作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从一个起点原本不低的高原抵达了另一个更高的高原。应该说,这是必然的。一方面,他的人生和阅历更加厚实,创作手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有十二分的理由供给他更加充足的养料和血液。
我无意于把冉仲景的前后两部分作品拿来做比较。事实上它们都有各自的诗歌人格,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冉仲景和他的诗歌还是不可阻挡地从高原走向了高原。虽然酉阳的海拔相对于康定来说,低出去了许多,但它不可能阻止诗歌向上攀登。
诗人,就是一个精神和语言的放牧者。稿纸是你的草原,你放牧的是一群群文字的羊;你所要做的,无外乎给羊群自由的同时,也对它们加以认真的管束,使它们一个个都长得膘肥体壮,然后一个不少地把它们赶回羊圈里去。
草原昨天就已经铺开
还不见羊群到来
远远远远
我们听见了咩咩咩的啼唱
声音是洁白的
富于表现力
第一行诗歌出现
就意味着草原的死亡和新生
--(《羊还是词》)
其实,每个写作的人或许都会有这种相同的体验。我就曾写过一首叫《牧》的诗,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献给雍尼布所尼的诗》和《土家舞曲》使冉仲景的诗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个地域写作者,他和他的诗都深深的根植于脚下的泥土。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冉仲景没有哀怨和悲悯,有的只是颂赞与感恩,以至“幸福得问心有愧”。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以,即便是面对泥土,冉仲景也不做简单的投影和复印。尽管命运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和姓氏,但它并不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脚步和憧憬。漂泊就意味着放逐,如果说放逐是一种罪的话,赎罪的方式便是回归;然而,回归则意味着固守,而固守又何尝不是一种罪,拯救的方式却只有放逐。正是这种不得不做的两难选择,使冉仲景的诗歌在关注脚下,获得现实主义根基的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现实与浪漫,相互排斥又相互妥协,最终在冉仲景的笔下取得了宁静与和谐。这种和谐就集中表现在《前夜:献给阿央嘉玛的十四行诗》《献给雍尼布所尼的诗》和《土家舞曲》三组诗里。在诗人的眼里,燕子能写信,月季能脱衣,石榴能泄露大地的秘密,豆荚会抿住一段幸福的时光,而天底下,到处是相亲相爱的人。
伟大的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冉仲景的《怀念》和《农妇墓前》等诗篇,就是写小人物的。他所抒写的地域其实说穿了就是乡土和人民。以至于他身边的一切卑微和琐碎都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一座默立萧萧风中的荒坟也会让他联想起一种不变的命运。
谁的母亲埋葬在这里
几铲黄泥就掩住了她的身体
大地上没有一株草是高贵的
不信你瞧瞧坟头这一片片绿
问留下的针线,从此以后
谁来为儿女补缀岁月和破衣
问锈蚀的锄头,谁曾经
翻松了板结的生活和土地
还给她吧,还给她生
她还会微笑着面对风风雨雨
还给她吧,还给她死
她将在永生的同时安息
--(《农妇墓前》)
我以为,这首诗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形式上,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诵读朗朗上口,默念则心如针刺。

走势,向内的挖掘

我还注意到了冉仲景这本诗集的命名问题。集子中有一首诗叫《朗诵》,另一首诗叫《吹奏》,而有一句诗则干脆就叫“从朗诵到吹奏”。但是我以为,这些都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吹奏是比朗诵更为高级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朗诵到吹奏,它代表了一种精神走势。就像从高原到高原,走到雪线以上的人和雪线以下的人,二者所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的意思是,冉仲景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由纯粹的地域抒写走向把地域与自己的内在世界结合起来,着力于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另一个“康定”和“酉阳”,以求得“向外”和“向内”的统一。
冉仲景是纯粹的,除了诗歌,他也许并没有太多世俗的要求。但诗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一个“没有聘礼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出嫁也许更纯粹,更果敢,更坚决,更具有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更有利于他找到真实的自己。冉仲景因此开始了躬身自省,在颂赞之外注入了理性的思考。“未经命运许可/独自闯入险象环生的生活/然后一条道走到天黑/我所驻留的客栈/不叫悔恨,就叫遗忘”。诗人是不会转弯的,许多时候,只要轻轻把头低一下,生活就会柳暗花明,然而,他却往往是“一条道走到天黑”。这一切,诗人也是明白的,“当我张开双臂/从信念的高崖纵身跳下/我不该把这一壮举/命名为飞翔。而应该把它叫住/--扑空”。明知道有些东西是水中花、镜中月,免不了“一场空的结局”,诗人就是禁不住要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为了爱上气不接下气”。也许,这就是命运,正如另一位诗人寒烟所说,诗人只能如此:不停地抒写,并且写你命定的那一份。
对于冉仲景来说,也许他诗歌的全部使命便是:把“地域”进行到底!把“挖掘”进行到底!

发表于 2004-3-1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幸福得问心有愧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