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91|回复: 0

诗歌随笔:诗歌的最大进步就是自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的最大进步就是自由

■吉小吉
        
          我真不明白,时至今日,诗坛上怎么还有人要捡起早就为国人所遗弃的“裹脚布”,要当代新诗回到中国诗歌伟大的格律传统中去。他们认为,新诗是“无根之树”,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还没有定型。虽然他们没有明确的指出新诗要回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去,但傻瓜都可以看得出来,他们要说的是什么。吴思敬先生在反驳这种谬论时为他们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新诗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传统,是由于新诗没有形成与古典诗歌相类似的定型的形式规范和审美规范。”这就一针见血的把他们要回归格律传统的目的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当然,我从来都不否认格律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伟大历史传统,这就正如我从来不否认裹脚曾经是中国妇女所继承了千百年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一样。但是,中国诗歌的伟大历史传统并不仅仅就是格律啊。像格律这样的历史传统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束缚,更是一种伤害!我一直认为,诗歌从《诗经》发展到今天,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到不受多少言限制的词,从四行到八行到无论多少行的新诗,从平平仄仄到不压韵的长短句,总是在被束缚的挣扎中一步一步的走过来、一点一点的解放出来的,取得今天的自由,就是诗歌最大的进步。“现代格律诗”和“新格律诗”等的大力倡导,在我看来,并非是继承什么传统,而是捡起了历史的“裹脚布”,死死守着一种陋习不肯放弃,实际上就是对新诗的发展设置障碍,是对中国诗歌自由进程的一种扼杀。继承传统,更重要的应该是要让一种精神永远薪火相传,让一种精神永不磨灭。而追求自由应该是中国诗歌的这种传统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代新诗的传统就源于追求自由这种精神,当代新诗禀承的就是追求自由这种精神。 诗歌为什么就一定要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呢?当模式已经对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运动造成束缚和伤害时,它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人的思想的自由,必定带来诗歌形式的自由,诗歌的表现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的思想情感运动。这就好比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身材就穿什么样的衣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吴思敬先生的“量体裁衣”说,就有力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自由”还要有一个“人”的模式,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条底线,诗歌的底线。如果连诗歌都不是了,那肯定另当别论。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就是自由。根据人的思想情感运动需要来选择诗歌内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说明了诗歌是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的。大家都知道,人的思想情感运动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的啊。正因为这样,诗歌才能够不断出新。换一句话说就是,自由是延续诗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保证。我写过这样的一首诗:
《醉在襄樊》
我,刚刚走下,从广西玉林
到湖北襄樊的列车
襄樊人,他们的热情
就一杯杯,灌进了我的胃
我不能拒绝,我懂得,这是在
襄樊。就是襄樊,一座与我
第一次相遇的城市,有许多
规矩。我发现,我很快发现
它的规矩,就是转、转、转
餐桌在转,房子在转,整个城市
也在转。并且,越转越快。真的,越转
越快。转来转去的襄樊,转呀转
从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转到今天,他妈的成了
商家必争之地。我发现,它
还在,不停地转,依然在转、转、转
(《诗选刊》2003年1月号从《漆》2002年季度最佳资料选载)
这或许不能算一首好诗,但我觉得新诗的这种自由的形式选择满足了我的思想情感表达需要。诗人杨克认为这首诗的形式与人的醉态相吻合,青年诗人朱山坡说读着读着就感觉到这首诗本身就转了起来。如果诗歌有一个人为的模式,人的思想情感运动能够在一首诗的形式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吗?每一首诗如果都有一个能够让要表达的东西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的形式,那么诗歌的繁荣是必然的。人的思想要自由,诗歌作为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一个工具,就要有适应人的思想自由的形式。而格律是无法让当代新诗到达如此自由的彼岸的,它只能够限制人的思维,扼杀人的创造力。
        自由当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新诗灵魂也应该是自由的。老诗人郑敏把“新诗的分行在语言、内容、表述、形象与音乐性上的基本规则问题;新诗诗行内关于内韵、节奏、声音的和谐与反和谐的理论规定问题;新诗的内在结构要求问题……”作为当前要考虑的问题。这当然没有什么错。然而,一昧的强调“基本规则”、“理论规定”、“要求”什么的,新诗灵魂的自由我想就只能“夭折”了。探索和创新,不就是要去对现存的各种规则规定要求提出挑战吗?探索和创新,目的不就是要把秩序中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弃掉吗?过分的强调了规则规定要求,对人的思想的束缚是可以想象的。只有宽松的环境,诗思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紧箍咒”只能令法力无边的孙猴子头疼。另一方面,郑敏前辈指出,要思考的这些问题还很难找到一个“范本答案”。可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根本就无需什么“范本答案”,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你去追求一个“范本答案”,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郑敏前辈还认为,“音乐性是诗歌不可或缺的”,我倒觉得,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音乐性是可要可不要的,没必要强调“不可或缺”。诗歌的问题理应通过语言来解决,而不是必须通过音乐性来解决,音乐性也绝对解决不了语言的全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非常赞成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的观点。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音乐性,肯定会让诗歌迷失自我,让诗歌变得面目可疑,势必造成诗歌灵魂自由的大幅削减。
        可以毫不过分的这样说,自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新诗的生命。失去形式和灵魂自由的诗歌,绝对是历史的“裹脚布”“裹”出来的畸形的东西。自由不拒绝日常生活,不拒绝平庸琐碎,也不拒绝伟大崇高;自由不拒绝历史去劣存优的传统,更不拒绝时代的进步!自由就是要让诗歌回到诗歌本身。今天新诗的自由来之不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去捡拾起格律那一块早就被历史遗弃的“裹脚布”。无论如何,这块“裹脚布”还是留给历史的好,21世纪的中国新诗绝对不需要它!
                                                                 
                                                            2004年3月1日初稿于广西北流江畔

地址:537400广西北流市委大院门口2号信箱
电话: 0775—6299299办 6229329家 13307851329手机
电子邮箱:bendai@sina.com          hai85@263.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3 2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