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233|回复: 8

我与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诗歌,我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它在我面前最本位的体现是我的心灵。
    一我和诗歌
    网络真奇妙,众生触网,每天不知道要发生多少神奇的故事。去年的下半年,我以“子木寒”的笔名触网,却不曾想这一触,竟是与诗歌结了一段难解的缘。每天,用指尖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以网络为写作平台,立足于自身的提高,虽然没有多少的成就,但也是颇有心得。
    对于诗歌,个人觉得它应该是少数人的东西,比较受限制,它不能像小说通过更多的情节来表达。但是诗歌它凝练、传神且雅致,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宁愿花很长一段时间去研究一篇作品,或者自己来写。而写诗是源自内心的一种需要,它不是负担,或者也可以解释为自娱自乐,内心情感宣泄的一种需要。诗歌它也是一种文学创造,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在网上,尤其是《诗歌报》论坛呆的一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许多诗歌之所以被定为精华,基本上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通俗易懂;第二是能引起共鸣;第三是禁得起品位。所以时间和读者是检验诗歌的标准。而对于诗人,最重要的则是艺术个性的孕育、成长与成熟,这样也便成就了诗人“大气”的灵魂,而这样的灵魂即使触及细微事物,也会衍生幻化出辉煌的光泽。
    二我的诗歌写作(结合诗歌作品)
    《桃花面》
    我被二月的雷电击中
    阿婆的怀里多了一个啼哭的婴孩
    被惊醒的麦子用怯怯的眼神张望
    看见一朵桃花正以妖娆的姿势绽放
    这一季,麦子干瘪
    父亲的烟斗里一朵朵忧郁的花儿盛开
   
    三月的冷雨蹂躏桃花
    无人取她为妻,桃源的水开始上涨
    我站在屋檐下,面若桃花
    黑色的棺材里躺着阿婆瘦小的身体
    这一季,只有青涩的桃子
    父亲像一头受伤的兽,精疲力竭
   
    我的若桃花的面,美丽变成罪过
    善良的村人终于搭起了绞刑架
    父亲呆滞的双目看着男女老少的行踪
    蝴蝶墨蓝的翅膀覆盖着我的唇
   
    没有绝望的呐喊
    我看见父亲眼角浑浊的泪珠滑落
    枯枝的手指在坟冢旁挖掘出一个坑
    我的若桃花的面。我是你的亲女
   
    粉红的花瓣凋零,我安静地睡着
    谁能替我将父亲眼角的泪珠擦干
    下一世的轮回,我舍去桃花
    做你素衣的女儿,和你收割饱满的麦粒
    这首诗歌首发与抱香斋,后发于红袖添香原创文学网站。一个文友的评论是:情味皆浓,有质感,相信这个女子一定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
    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作此诗缘于印象中的一部电视剧,背景是四五十年代的旧中国,一个女子因为没有操守自己的贞操而被村人判以沉潭之刑法。在网上偶尔看到“贞节牌坊”这样的字眼,于是一时来了兴致,就临屏敲了这首。应该说当时还没有经过很好的构思,只是非常随意地根据印象作了一些臆想。诗歌语言是顺着思维出来的,几乎没做什么修改。在写作过程中我用了比拟、夸张等手法,比如
    第一节中“被惊醒的麦子用怯怯的眼神张望”,还有第二节中“父亲像一头受伤的兽,精疲力竭”,下文的“我的若桃花的面。我是你的亲女”,其中化麦子以“怯怯的眼神”则是通过麦子的眼睛来向读者展示一个画面,一个有点诡异的画面:一个拥有若桃花面孔的婴儿;把父亲比喻成“受伤的兽”,后面又修饰以“精疲力竭”也是为下文渲染;而“我的若桃花的面。我是你的亲女”应该是该篇的关键所在了,也是矛盾所在,“若桃花的面”与“亲女”原本是不该矛盾的,但这“桃花”却是被“三月的冷雨蹂躏”的。而将父亲吐出的烟圈比喻成花朵,同时其中一朵朵则是夸张。
    “干瘪的麦子”还有“青涩的桃子”这无疑是向人们宣告这是一个荒年,然而当时愚昧的又勤劳的村人却把它归根于一个漂亮的女子。父亲眼角的泪珠体现了父女之间的情感,但是他也同样无可挽回女儿的命运,只能用“枯枝的手指在坟冢旁挖掘出一个坑”。
    粉红的花瓣凋零,我安静地睡着
    谁能替我将父亲眼角的泪珠擦干
    下一世的轮回,我舍去桃花
    做你素衣的女儿,和你收割饱满的麦粒
    作为结束段,再现了桃花,父亲眼角的泪珠,都是作为整篇诗歌的需要,一些枝叶是必须的,一些感叹也是可行的。最末一句,应该是有点悲哀的愿望。但是作为一段历史,它再落后也是过去的了。无名的一个文友说:登山临海,临海而观,处世而行,能得飘渺之思。应该是如此了。
    《生命与幻影》
    无端地,我梦见一树的梨花
    盛开在黑色的河流里
    白色的花瓣流淌成一波耀眼的光影
    麦子黯然失色
    这是生活的阴谋,时间窃听了机密
    诗人的笔蘸满黑色的流水
    勾勒
    暗夜里的埋伏。哪里是岸?
    一起抹黑吧,包括自己
    ——黑色的眸子洞穿
    原来这是久病初愈的土地
    留下月亮撞碎的晶莹粉末
    风在麦尖上舞蹈,等待生命返绿
    这是一首配图诗歌,对于这首诗歌,我不想作过多的分析,只引用咖啡论坛的一个文友的评论:有这样的一幅图片不足为奇,有这样的一首诗配上,感觉图片也活了,而且本诗和图片都是抽象的东西,这样信手拈来,足见其功夫。
    《回乡》
    秋暮的冷雨浇湿了一街的行人
    伊逆行在匆匆的人流中
    伊的眼神生长着无尽的忧伤
    垂挂在屋檐将落的雨滴上
   
    秋暮的冷风冰冷了一街的行人
    伊逆行在匆匆的人流中
    伊的薄唇嗫嚅着无边的彷徨
    徘徊在树梢将落的残叶上
   
    秋暮的寒夜催促着一街的行人
    伊逆行在匆匆的人流中
    伊的脚步踏响了无穷的思量
    扎根在故乡贫瘠的土地上
   
    伊看见了麦子
    那是伊最初的食粮
    伊的心在麦子的颜色里明亮
    伊望见了故乡
    伊的故乡在炊烟升起的地方
    《诗歌报》论坛活动大厅版主昊飞泓对这首诗歌的评论是:有着五四时期的风格,很耐读!借用秋雨、冷风、寒夜的不同场景却表达回乡的同一个感受,凝重的气氛跃然眼前,最后一段笔锋一转落款在故乡的炊烟上,手法老练,应该算是完美的了。对于这首诗歌,我还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文字的思想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简单的堆积,比如一、二节是:忧伤、彷徨,而到第三节则是:无穷的思量,文末可以说是“伊”已经寻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思想与风格都类似于新月派诗歌的味道,这一点大概是由于写作这首诗歌我们正在讲三十年代诗歌的缘故,但不能说是模仿。
    “诗性也就是一种水性。它是液态的,而不是固态的。它是流动的,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流淌是它永远不可衰竭的欲望。”①我们喜欢水——水性,因为水是我们得以干净的物质。望着水,我们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人总有不断追求美的欲望,所以我也会尝试着把“水”融进我的诗歌,比如在《十四行:致爱人》中:“冰蓝的月让目光失去邪念/你的唇音滑向灵魂的深处/纯净的水开始涨潮,滋润/湖畔盛开的玫瑰,流淌暗香”,可以说它近乎唯美,因为它融进了“水”的轻和柔,在如水冰蓝的月光下,湖水是清澄的,爱情也只静静地流淌暗香……
    《中秋:无题》
    你看月亮挂在那儿照亮了故乡爬满青藤的木屋
    你思念白发苍苍的母亲母亲惦记着她的囡囡
   
    你说你要画画母亲的乳房婴儿的小嘴背景是一轮满月黑色的泥土
    没有别的事物我掀翻了调色盘我哭你哭且让我们谈谈幸福
    幸福是什么啊母亲说幸福是她看到了嫦娥怀中的玉兔
    你张开双臂月亮变成了母亲手中的月饼还有河岸白色的苇絮
   
    你说你要画画母亲的乳房婴儿的小嘴背景是一轮满月黑色的泥土
    没有别的事物我掀翻了调色盘我笑你笑且让我们谈谈痛苦
    痛苦是什么呵你说痛苦是母亲的乳房已经干瘪再没有甘甜的露
    你张开双臂月亮变成了母亲手中的月饼还有河岸白色的苇絮
   
    我怔怔地望着月亮思念故乡的亲人你开始画图
    没有母亲没有婴儿只有满月白色的苇絮洒向一抔黑土
    这一首诗歌是作为《诗歌报》中秋征文的参赛作品,《诗歌报》论坛的文友说,这个不空啊,只是长句有点拗口。我一直在想,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到我的心情?运用长句反复地重复一些相同的意境,其实这就是想表达一种对母亲的情感,一种沉重且又压抑的情感,还有这首诗的原题是《中秋:悼》,不过自己觉得这样就没有读者思考的余地了,所以将题目改了。
    三我对诗歌的评论以及对当前诗论的一些看法
    在诗歌论坛近一年半,也有过为它们做诗歌版主的时候,既然做了,就要尽心尽责,而对于文友的诗作就不能马虎看待。
    《九月》作者:风回荡
    秋,黑月亮
    太阳消失
    火种烧红大地
    嫦娥的脸,如扫过的浮云
    浮云底下
    秋,黑稻子
    ——文字引领着读者的目光,由天入地。黑色的意象,厚重。
    黑色的稻子,黑九月
    稻子生长在九月
    羞涩的少女日益丰腴
    稻子低头,面红耳赤
    少女面惹红霞
    黑色的少女,黑稻子
    九月成熟或死亡
    成熟植物欢歌
    死亡大地荒凉
    ——羞涩的少女日益丰腴/稻子低头,面红耳赤,这两句为该段的亮点,感性思维的一种流露,融入了诗人对感情朦胧的渴求。而成熟与死亡则强调了生命的轮回与其中的无奈,大幅度的转折让读者进入思考状态。
    九月,风
    诗歌在最底处生长
    枝桠零落,
    有人拼命解释
    “凋落,与泥土无关”
    有人拼命生长
    有人消亡
    有人怀念,未长成的风
    ——风兄笔下的风,已经不是自然界很单纯的风,诗人已经赋予了风以人类的意识,它不仅孕育着生命,也摧残着生命。PS:“有人怀念,未长成的风”如果没有这句话,我们只能看到绝望。
    九月,河流
    月光把每一寸抚摸的阴郁
    海洋一种容器
    蓄势待发
    所有的液态物质此时的显现
    “动摇的黑”
    九月动摇黑
    ——呵呵~~~~~~读到前半部分,感觉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点冷,准确地说应该是脑门子(生病了,现在还高烧呢),只是感觉到冷冽的月光了,抚摸。转而是海洋,视野又一下子开阔,“动摇的黑”似乎蕴涵了许多的力量。
    夜,深长入皮肤
    我睡在高处,
    一转身坠入深渊,
    九月化身为底谷,
    将我又一次包容。
    ——哈~风兄,结尾是婴儿最看不好的了,弱了点。
    本诗优点:意象与精神的结合,不空,有思考的余地,且语言厚重。引用工地的话:以九月引秋入诗,秋是成熟的季节,但我们也可以知道,生命成熟之后必然走向腐烂和死亡。同时以“黑”以“夜”贯串整篇,尽管有“动摇”的以示生与灭的切换和更替,但死亡的气息比较沉重。
    这是无名诗歌论坛举行有关九月诗歌征文大赛,我对其中一篇作品的评析,由于水平的有限,很多地方还是不够到位的,当然这些都要读者去仔细理解。诗的本质具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效应。它犹如美,你无法穷尽它,你只能在某个角落某个层面某个叉口逼近它。尤其是各个历史时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价值尺度、评鉴标准,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有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张柠②曾经说:“有些词看上去十分简洁,有些声音听起来十分单纯,但它们的间隙中却充满了奥秘;有时,这个间隙甚至是一个黑暗的深渊。读到这样的诗,我常常是惊喜而又沉重。”而对于诗歌,作为一个爱好者,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面对。
    在各大文学网站以及一些书籍上多少也会看到一些对诗歌评论的一些作品,但是从诗歌创作的现实出发,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诗论并不多,缺乏可靠、坚实论据的和超越现实诗论,天马行空的诗论倒不少。而后一种是很具有迷惑性的,它像是天上瑰丽的彩霞,超脱,华丽,居高临下,气派十足,可惜不能为尘世的诗园洒下一滴及时雨。
    诗论的论述对象始终是诗,如果对诗坛状况缺乏客观、全面、深入的认识,就会陷入盲目性,而飘离诗坛现实的诗论则是无根之稻,是难以扬花接穗的。诗论的最佳效果是服人,被越多人信服,就越成功,所以深入浅出才是正道。刘勰有云:“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③,波瓦洛主张“要从工巧中求朴质”,“要避免拗字拗音碰起来丑恶难堪”,“绝不容借别字立异标奇”④……作诗如此,作文也是如此,所以对于诗论,我们不仅要继承纵,还要移植横,加强文学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它引人、感人,有利于服人。
    在抱香斋看到杨见⑤的一句话,他说:“诗歌始终是一个时代最尖利的声音,不像其他文本,也没有必要去迎合平民化的方向。”他的观点对于有些人认为“网络诗歌的繁荣是中国诗歌的回光返照”是一种有力的回击。诗歌,它的“诗人同自己谈话或不同任何人谈话”,“它是内心的沉思,或是发自空中的声音,并不考虑任何可能的说话者和听话者”⑥的私人性、抒情性和沉思冥想的内在品性;它的与散文化、世俗化天然对抗的,是对“日常语言”进行“陌生化”偏离的诗歌语言意向等等,决定了今日诗歌与诗人必须得忍受孤独与寂寞的悲剧性命运。再加之现今是金钱、物欲以及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商品文化时代,纯正的诗歌已经被逼为一座孤岛,“守望者”的称号正成为这个时代对诗人苍凉的命名。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诗人还是作为诗歌爱好者,我们都必须平静下来,做孤寂而又凝重、沉着的人——守住:爱心、超脱、纯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深入,发展我们的诗歌。THEEND
    附:查了一些资料,开始动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一直在听禅乐,空灵的音乐在耳畔弥漫、氤氲,但是思路似乎还是不够清晰,还有点忐忑:这篇文章可以称是“论文”吗?它能过关吗?而在这篇文章快要完成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感觉猛烈敲击着自己的心灵,手指竟有点微微的颤抖,是的,是要改变一下自己:自身中有许多东西是要超越的,只有这样才有进步可谈。文章结束了之后,总觉得有点空,这些大概都源于自己对这方面知识的薄弱,所以自己必须得改变一下(啊,还感觉自己似乎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竟有卖弄之嫌,且不管了,算是完成作业。)。我的手指已经冰凉,这是南方的冬天,已经是十二月末了,一年又要结束。
   
    ①曹文轩,《文学为人生最高尚的嗜好》
    ②张柠,广东作家协会会员
    ③刘勰,《文心雕龙•议对》
    ④引自《诗的艺术》
    ⑤杨见(苗族),1965年5月5日出生在渝东南,现在主义重要诗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⑥格雷厄姆•霍夫,《现代主义抒情诗》,见于《现代主义》第287页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诗歌

:)
小女子不才,请前辈们多多批评咯~
发表于 2003-12-28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诗歌

西西,学习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8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诗歌

晕忽~
JJ先坐了。。。
发表于 2003-12-28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诗歌

别晕,要不偶的凳子让你一半?哈哈。。
发表于 2003-12-2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诗歌

拜读了。诗论很有见解,诗歌挺有灵气。
发表于 2003-12-29 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诗歌

主页。
发表于 2003-12-29 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诗歌

学习~~
发表于 2003-12-29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诗歌

俺 也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