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30|回复: 6

[转发]张岩松随笔两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4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家 园

    我们这个民族的诗意,主要表现在对山水的迷恋,人在其中的痕迹显得有些醒目,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日常情感在山水的映衬下,它的拙劣很快就暴露出来。山水是我们的家园,她不是在我们现实中间,而是在我们向往的地方。当一枝梅花伸向飘飘扬扬的雪花,在寒风凌厉中,不管你的境遇如何,它所蕴涵的香味是必须要迷恋的。意象派大师庞德在写作枯竭的时候,在东方的艺术中寻找灵感,他看见了字和词,在他的断章里,留下汉字的痕迹,他只简单的用平铺直叙的记录,试图要理解梅花的香味,他想在东方的文字中索取艺术的灵感,面对着汉字,他总是挑挑拣拣,而山水的清澈,不在我们的文字中。庞德先生的破译,只是给我们的东方艺术添加了一个额外的注解,这个注解在庞德先生的笔下,就变成了一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附加的内容。
   东方的含蓄和恬淡的意蕴,她是滋养我们的家。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曾在异国它乡的群山中,吟诵过这首诗,在高速公路和玻璃建筑物的映衬下,这里经过机器的轰鸣,制造出的景物之外,我的吟诵面对这些钢筋铁轨,是无法穿越它到达一只外国耳朵的。休士谈论过阿伯拉罕 林肯泥污的胸膛在河流中泛着金光,而当代的艺术家们写到钢造轮船那机械的“嘟嘟”声,水面中泛着空洞的泡,河流的实用主义形象,它漂浮着轮船,它承载着煤、铁矿沙流向正在建设中的城市。我们依仗着河流带给我们的财富,但河水却正在变黑。河流本身流淌着的东方情趣,遭到了轮船的蹂躏。当代艺术的秘诀就在于对待蹂躏的赞颂。我曾出生在清冽的河边,然后走向城市。当我再次看见河流时,闻到河流中工业废品的恶臭,而我笔下出现河流时,不敢再轻易表达清冽。范仲淹写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他的这段话在乌黑的河流中,我们还能养育几天?我们的家园,她已不在我们的怀抱中。我童年的记忆,它清晰地印刷在书本上,我在吟诵她时,面对着破落的群山、肮脏的河水,这泛滥的景象,显示出无边无际的单调,工业文明它毁灭了我们的艺术家园,但是在纸上我们依然要留存它,这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所谓的“家园感”。而我没有这个悟性,我的笔被这个单调和乏味整个的俘虏了。
    诗歌如表达我们生命某种印迹的话,在河流的边上伫立着城市和城市化的人群。麻雀在修剪过的梧桐树上筑巢,建筑物方方正正地毫无个性,汽车拥堵的街上走着的都是工作者,唯一幸存的还有人在其中写诗,镶嵌在建筑物上的是一些广告标志,闪闪烁烁的灯火说明我们并没有迷失,我们在被城市现代化吞没的同时,我们的情感方式也在吞没着城市。我们和建筑原本无话可说,高架桥和对面青铜雕塑映衬着我们的渺小。而人们已经学会了在渺小中,让诗生存下来,人们在城市的铺面上消费,一首烂歌就能够唱遍大江南北,艺术、杂志酿造着自己的乳汁喂养着人群,而诗人在这些纷乱中坚持着自己的童贞,一代人在挣钱,一代人在工作,这些类似一个庄稼人在捆缚收获的庄稼。诗人也生活在中间,只是对摇篮的迷恋,他们会感到陌生。真正的当代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文学也会感到厌弃。由于被教育“说谎的不是好孩子”诗人天生不知道在谎言中制造迷幻。当代的诗歌数量庞大,它出现在互联网上、民刊中,里面显现出内容隐去姓名的话,它们记录着人在城市化中丧失自己那么一种呻吟。诗人在消费语言,我们从纷繁的诗句中读到两个字“机械”,原本讲的是机器有规律的运转,而诗人恰恰在城市化的乏味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迹。我们所做的就是要把这些修剪的符合诗性的样子,那种陪伴着建筑物的毫无特色的迟钝,正是对古老的山水情境的一种嘲弄。我们和情境的距离如此的遥远,这种遥远本身形成了一种装饰,没有人愿意在这个装饰面前回答问题,如果有先贤者的话,这个祭坛上一定供奉着的是卡夫卡、加缪、艾略特、金斯伯格等,这是我们重新开始学习的学校。
    我的写作依据的是:人们在象一个俘虏那样被物质化的世界驱逐着、投降着,我勾勒的图象,有人在日常中比我描述的更加准确,这里不能称作是“家园”,但我也无法驱赶它笨重地站在山水中间,阻挡住我要回家的所有道路。

  
2  石头上不光留有水痕
      ——读李力先生书法断想
    我很顽皮地在春天的原野折断过柳枝,把它编成一个荆冠,戴在头上。我闻到过春天的气息,但玩累了的时候,就交给艺术家。艺术家说:你给我一堆已创作过的柳枝干什么,说完就继续写他的字。我们和文字的结缘,和大自然的柳枝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我识字的时候,曾经受过老师的教诲,天生我是个文盲。老师曾经执我的手握毛笔,我学会了写一个字的时候,我疯一样的跑回家,看见门口阿姨正在编织绳索,斜风细雨,祖先也是从编织绳索得到灵感的,但阿姨们却在编织蓑衣,哞哞叫的牛声,映衬着柳树,这情景,我们的描画显然塞不上去。我读过李力先生的书法,斜风细雨中,他的笔下出现了我们塞进去内容的那么一种多余感。
    石头上经常留有水痕,那是水在石头上记事,祖先以刀斧为笔,跟着水痕后面学习写字。而李力的书法,我读过后有些感动。我听见水痕冲刷石头的那一种铮铮响声。我们问泥土,你认识字吗?你会写字吗?泥土默而不答,放眼望去,土地被风吹打 的厌烦,它用一个胃把风吃进去消化,最终隆起一座高山。书法的笔墨伴着它,我们拨开草丛,看见崖壁上竟然写着字,还有猴子般的人,做出舞蹈的动作。李力经常沉浸在摩崖石刻上,静等着流水指挥着手,写下我们认为的字,或曰书法。
   古人闻鸡起舞,张旭看见刀光剑影,使书法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当代诗人梁小斌说:“剑埋藏在地下它不叫剑”,把剑的刃在喋血时使用到“没有”,像吃下去一样,这时候的书法——它的笔划中,暗含着剑刃的空白,它说:再来舞一段吧!书法见到剑无语时,就刻在摩崖上。李力先生枕着纸上的摩崖(拓印下来的碑帖)期待柳枝的气息,他在舞动时,能否变成一柄剑,让墨水的痕迹印满纸张。
    当我再次见李力时,我问你还写字吗?这是个外行者的叩问,我不曾舞剑、不曾编绳、不曾担水,纸上的水痕还是呼唤着我。
(张岩松)
发表于 2003-12-24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张岩松随笔两则

我不曾舞剑、不曾编绳、不曾担水,纸上的水痕还是呼唤着我。
(张岩松)
这句最深刻
发表于 2003-12-24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4>红颜诗国</a>转移过来的!
发表于 2003-12-24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张岩松随笔两则

看了张老师的随笔,我顿时感到有全身各处的经脉都被打通了的痛快感觉。
《家 园》里描述的,难道我们将要生活在没落中?我应该感谢生命,我在写诗,并将一直写下去直到不能再写,“诗歌如表达我们生命某种印迹的话,在河流的边上伫立着城市和城市化的人群。麻雀在修剪过的梧桐树上筑巢,建筑物方方正正地毫无个性,汽车拥堵的街上走着的都是工作者,唯一幸存的还有人在其中写诗,镶嵌在建筑物上的是一些广告标志,闪闪烁烁的灯火说明我们并没有迷失,我们在被城市现代化吞没的同时,我们的情感方式也在吞没着城市。”也许,我也是在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吞没着身边的一切吧,都来入诗!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张岩松随笔两则

许愿沙是一个很认真的诗人啊!
发表于 2003-12-2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张岩松随笔两则

云抱言重了,叫我诗人不敢当呀,在文学领域我还是个小学生,要不断努力才能上进的小学生。
发表于 2003-12-3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张岩松随笔两则

凑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3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