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53|回复: 2

咏物诗的写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咏物诗歌,我把题目为名词的诗歌统称为咏物诗,有些武断,呵呵,不过这样省得我们在分类上花很多时间。在整个诗歌当中,咏物诗歌应该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诗歌是源于生活的,那么这些事物由于其存在的独特性,往往是带给我们感悟,激发灵感的源泉。那么咏物诗歌的写法也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当然,木头是一个业余的诗人,仅有有限的阅读量和单薄的理论基础,所以,木头从自己对于咏物诗歌的体会并结合木头的作品(由于这种引用牵扯诸多的关系,所以木头不得不把自己的东西拿来献丑,以保证这个讨论能够进行下去,而不会造成另外的问题)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参考,或者是一个反面的教材,也好。当然,这里又会出现一个关于诗歌高低优劣之分的问题,进而又出现诗歌批评标准的问题,希望不要在这里发生,即使木头的诗歌不好,不能得到您的认可,我希望不至于影响您对于我这篇文字的反对或者认同。
    咏物诗,通常的一种写法是从事物说开去,我称之为“由物及理(情)”,这里的“物”指我们要歌咏的事物整体外部形态与内部联系以及外延的总和;这里的“理”指我们通过对“物”的感觉和分析之后,形成的感悟河启发;这里的“情”指我们通过对“物”的感觉和分析之后,形成的美学感受和情感交汇。这也是比较多人采用的方法,先引出事物,接着是发展,释放。这个不失为一种好的写法,但是,我们面对的事物也许已经被人用这种方法写的很多了,并且这种方法跟我们平时的谈话,杂文等文体的写法事实上没有多少区别,就使得这种方法写出来的诗歌,比较难于建造一个宽广的诗意空间,缺少韵味。
但是由于这种写法简单,易于掌握,迄今依然是目前咏物诗的写作方法的主流。当然在写作技巧的演变过程当中,对于事物本身会有更多的比喻,或者引申,这是一种开拓,一种发展。比如木头一篇旧作《夸父》
我看见 我长长的身影
越 来 越 长
我向着你的背影
说出了我的快乐 我的悲伤
以及我面对你渐渐远去的惊慌
我捧着我的希望 
我带着我的记忆作为我的拐杖
穿越沙漠、荒原
穿越我的痛苦的雨林
可是我们的距离是我的幽怨
在悄悄弥漫的黑暗中  疯长
我高声叫喊着
在你的背后倒下
我的眼泪 流成了河
喧哗的向着
  你来的方向 
唱忧伤的歌
这里就是将太阳比作情人或者是某种理想,这种手法在古人的写作当中,尤其是闺情诗,是比较普遍的。我们写这种咏物诗,大致是对感情的简单宣泄或者抒发,当然有更深的挖掘会更加的成功,这个可能要取决于灵感了。
还有一种写法是从事物的特点入手,即从一个局部入手,这样使得角度比较新,阅读时少了一些概念和感觉上的熟悉感,从而使诗歌具备了冲击力。我称之为“由局部至物至理(情)”或者“由局部至理(情)”,这里的“局部”是指我们要歌咏的事物的外部形态、内部联系或者外延的某一或者某些部分,通常是事物具备本体特征的部分。我们对于诗意的感觉或者叫做阅读的共鸣通常是跟熟知无关的,不管这其中的外部视觉还是内部联结甚至事物之间的联结,一旦被我们熟知,一旦我们能够对于诗歌走向做出预测,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说,一旦我们的诗歌不能让阅读者获取异于普通生活经验的美学感受或者哲理感悟时,我们的诗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然,阅读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尽相同,这个也是诗歌评价不一的原因所在。那么,咏物诗采用从局部入手的方法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事物的局部从外部到内部到外延,根据你的美学取向,可以获取很多不同的审美局部,这个使得我们在利用形态和情感构造诗意空间的时候,获取了更多的构造元素。
比如,木头的两首《蛾》:
【蛾1】
谁给我 柔情的翅膀
却不告诉我 怎么飞翔
我从迟钝 防备的硬壳
出来
我走了
带着与生具来的愚
还有
坠落前 消魂的温度
【蛾2】
你说 我们的相互贴近
是伤 刺伤
你哭 面对我们的痛和快感
当我们努力 努力的纠缠
月光撒满你我的身体
你庄重的许下 愿
脱掉苦痛的包束
哦你
我们有了翅膀 飞不到一起
你 扑向别人的火
以后
我 扑向自己的火
第一首是从歌咏事物的外部形态的几个局部入手,第二首从事物的感觉外延的几个局部入手。
其实,在木头感觉上,写咏物诗歌是面临尴尬的,众多人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基本上已经把我们周围的事物都写遍了,并且这些围绕我们周围的事物,它们的内涵外延甚至关联都被我们谈的很透彻了,所以,写好咏物诗歌并不容易,如何让读者不认为是一首熟诗,甚至俗诗,又如何让咏物诗歌重新让我们写来有艺术享受,我想是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木头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
    既然我们面对一个熟知世界,咏物诗歌的一个方向就是应该引入更大的信息量,让我们的歌咏内容多元化起来。我们诗歌的构思和切入也不应该在从简单的事物概念和局部特征入手,而是用复合的方法去构思。说的具体一些,我们的咏物诗歌在木头看来,现在就不应该仅仅是对于事物的简单感悟。我们从前的咏物诗歌是从感觉的汇合的角度来释放诗意空间,而这个现在也不适合了。木头采取的方法是更多的从事物内部联结的汇合来营造诗的感觉世界。咏物诗歌的构思必须比以往更深入,有更加复杂的关联,更多的情感汇合才有出路。当然这个是木头一家之言。
    将我们的注意力总具体的表象引开,进入到事物内部的关联和表现,首先较为深入的把握这些特征,理解它们。然后引入另外一个甚至更多更开放的表述对象,从你感怀或者引导你的部分开始,将这个更开放的对象作为诗歌的描说主线,这样会使表述舒缓,并且避免直白,而将你要歌咏的事物作为诗歌的情感主线,隐藏于描说之后,不时出现于感情释放的句子当中,这样,我们给我们自己一条相对宽阔的叙说的道路。
    这就是木头称之为第三种写法的思考。诗歌发展到今天,多元化的写作方法应该被更加广泛的应用。归结到咏物诗上,木头认为应该是“由物一到物二局部-理(情)”,其中“物一”就是木头在前文说过的更加开放的事物;“物二”即是我们歌咏的事物,其他的定义与上文同,这里需要申明的一点就是“物一”与“物二”是有一定客观联系的。既然称为多元化,上面这个式子也只不过是木头的一种具体化的总结,当然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为了说明这种写法,木头只好如此了。
比如,木头的一首《黄昏》
【黄昏】
抱住一个五彩瓶子,喘息
那其中水荡漾啊
夜眯着眼睛,听到响声

山里冒了烟雾
淡颜色,裙裾飘舞

窗台上大红的太阳
我自己看
我跟你看

你说过一生     
只是你现在微白
我坐的远了,黑色
我们擦肩,彼此
望了一眼
从一个与黄昏有关的场景开始,写环境,写人物,写关系,出现黄昏的特征“黑白交替”,就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而叙述的时候却增加了多元化的成分在其中,抒发一种无奈或者其他的情感。
当然,也许还有更多更好的写法,或者对于木头这篇文字要表达的东西有更加精确的描述,这都是木头写这篇文字的目的之一。中国的当代诗歌还是一个争议的事物,从写作理论到批评理论都是众多诗歌工作者和诗歌爱好者孜孜以求的。由于目前诗歌面临市场或者叫经济利益的压力,诗歌的生存与诗人的生存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诗人无法脱离生存之外就无法获得研究理论的心情和环境。而诗歌理论的混乱或者贫乏都会制约诗歌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另外,系统理论的形成需要概念,关系,方法等许许多多的元素得到比较完全的确立之后,才会形成。所以,作为业余爱好者的木头“不顾羞耻”的拿起笔,去写一些“自以为是”的理论,希望通过我们这些人的努力,即便不能为诗歌的理论大厦有所贡献,对于理论建立者有些启发,甚至作为反面的教材,我想也足够了。
发表于 2003-8-28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咏物诗的写法

主页。
发表于 2003-10-1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咏物诗的写法


.
学习了,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入手教材。然而咏物诗的写法还是不脱意象诗,是更加细分归类吧~~~
这篇文章能唤起对意象材料(就是楼主说的物)更加重视其内涵与其外部万物的连系;甚至也不用挖掘其材料未被人发现的另一张面容,仅要保持原有面目,形成跳跃与陌生的地方来自其与其它物质,甚至情感的相连系,就会达到诗质诗意的稠密与立体感。例如:
洛夫/石室之死亡之五
火柴以爆燃之姿拥抱住整个世界
焚城之前,一个暴徒在欢呼中诞生
雪季已至,向日葵扭转脖子寻太阳的回声
我再度看到,长廊的阴暗从门缝闪进
去追杀那盆炉火
>>>其中此句『雪季已至,向日葵扭转脖子寻太阳的回声』
诗人运用雪季/向日葵/太阳的回声,这三种名词建立起的陌生与跳跃令人赞叹,其中太阳的回声其实是诗人对阳光进行了一种异容手术。整句在具象上就已达到可感的空间;在意境上,更是有矛盾与冲突意义包含其中......
所以我的观点还是认为咏物诗可以建立于意象诗之门,事实上,写诗是越写越明,技巧会越用越无形....
一时观点,也许模糊不明,愿与楼主共同切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