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41|回复: 2

[转帖] 血淋淋的诗歌---云经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15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血淋淋的诗歌
    云经立
     
                         一

  已不记得完整的细节,大致情节是这样:在一次战斗中,拿破仑与部队失去联系,后面敌人开始搜捕,他只好藏在一个毛皮商人的家里,但敌人还是找来了。拿破仑躲在一个草堆里,敌人的刺刀寻了进去,很快又退了出来。最后无望而返。
  这时毛皮商人问拿破仑,当刺刀进入草堆里时,他是什么样的感觉。正这时拿破仑的部队找到了他,这时,拿破仑对他的手下命令道:给我把这个毛皮商人绑起来,蒙上他的眼睛,拉出去枪毙!
  毛皮商人的眼睛被蒙上了,一步一步走向刑场。这一刻,他的冷汗直冒,后悔不该问拿破仑那个问题。他对生的渴望在这突然之间变得那么强烈。他想到自己的妻儿,自己的生活。他还不能死啊!
  正这时,他突然听到拿破仑的声音,下令给他松绑,他睁开眼睛后,就听拿破仑问他:现在你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当然,拿破仑采取了一种让毛皮商人进入他所遭遇的那种险境,让商人体验一下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拿破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毛皮商人那样问他,简直是冒犯了法兰西帝王的尊严。我们今天看来这未免有些过分了。
  我想毛皮商人那一刻被拿破仑下令枪毙时,他对生的那种强烈的渴望,那种强烈的灵魂冲击就是一首血淋淋的诗!
  我们呼唤的就是这种心灵在生活中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的诗歌。这种带有强烈生活冲击力诗歌就是血淋淋的诗歌!
  
                               二

  然而在如今的诗坛上,血淋淋的诗歌是不是没有?  
  答案是否定的。有是有的,只是我觉得这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说这些作品还没有浮出水面。                                                   
  能创造出血淋淋的诗歌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却不一定被很好地理解,接受,认同。很有一部分就那么默默无闻地搁在了那儿,无人问津。
  我看相当一部分人的欣赏角度停留在一种温和状态,稍为有一些超出传统,稍为有一些创新,稍为有一些超越心灵。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几近于零。这里,我不妨来引用一首在一百单八将上的一首《与蝉螂相遇》:
与一只偷食的蟑螂相遇
是让人惊愕的事情;
与屋主相遇
是让蟑螂狂逃的最初构成
故事发生在凌晨两点
梦游的你开了门
放一些面目全非的酒水去逃生
然后
洗了手,脑子有一点清醒
在去一支烟的路上你随手关了灯
你的目光就在此时
撞上了那只蟑螂
它显然受到了震荡
丢掉面包屑的神情很是慌张
当一只脚被错愕搁浅二分之一秒
它逃之夭夭
有一个烟圈在思维后面
破成问号:
是什么让一只蟑螂如此仓皇
是巨大的屋主
还是一棵自以为是的秃树?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是为了表达一中生活情趣,或者说情调。诗中描述的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作者为什么要作这首诗呢?或者说他为什么要引入这样一个题材呢?是因为在一个夜晚,一只蟑螂的出现,这种生活景象打动了他,触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他突然之间对这种现象有了一种表达的兴趣,所以他在使有语言时变得极富弹性,也极有张力,你看,当作者看到一只偷食的蟑螂时,他这样描:
与屋主相遇
是让蟑螂狂逃的最初构成
  这里,“构成”一词用得最妙,什么样的情景我们才说“构成”?文章的结构可以说“构成”,事物内部结构可以说“构成”,一个家庭的组成也可以说“构成”,还有一个国家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等等,但绝对没有人说与一只蟑螂相遇,是让蟑螂逃走的“最初构成”,“构成”用在这里,就显得很有张力,极有咀嚼的滋味。我说这首诗的语言极富张力和弹性就在这里。
  我们在来看后面
在一个烟圈在思维后面
破成问号:
  这是一人特定的境头,为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一个很直观的影象,或者说一个很生动的行象,在语言上也相当富于磁力。
  也就是看到蟑螂逃走后,作者那一刻的那种沉思状态出现在了我们眼前。魔力就在这里!这作者艺名“哥哥”,可惜我现在在中诗网很少看到他了,不知他去了哪 。
  我再来说说这首诗在中诗网贴上后的情况,看的人不多,发表意见的人也不多。这样的诗没有引起重视,我们不能不感到惋惜。
在中诗网上出样这样的诗歌作者不在少数,就我碰到的,只是偶然的机会,就有好几个。现  在我接着来说下几位。先看看北京书莱的一首《幸福地死掉》,这里,我只部分引用:
在院子里劳作
翻土,除草
院子静谧,只有一条小虫
一种呼吸
从远处移来阳光和水
和康乃馨的雪
………………
院子飘浮起来
一座山岗漂浮起来
康乃馨的声音飘浮起来
水流也飘浮起来
爱的浪花飘浮起来
十截的指,像十片云朵
在空气中幸福地死掉
  作者在这里把那种瞬间幸福飘浮的感觉用文字极好地传达了出来,把那种飘浮的景象也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可我发现并没有谁承认这一点,见君对这首诗是认可的。除此之外,我还没发现谁来足够地重视它。
  还有一首《新郎》也很不错。相反我觉得书莱很普通的一首《小夜曲》,却被大加赞赏。我不是说这首不好,而是这首显得很传统。而上面两首在心灵上有超越,就是说它有一种突破性。
  我就感觉有突破性的东西不能很好地接受。这又使我想到著名翻译家傅雷,他在给儿了傅聪的信中在谈到杜甫与李白时,说,杜可学,李不可学。为什么呢?李是浪漫主义,杜是现实主义。还有一点,那就是,曲高和寡!原来傅雷是怕儿子对艺术钻探太深,而成为一个不被人们或社会赏识的艺术家。所以他宁愿儿子对艺术的探索低一个层次。傅雷先生深谙艺术的,他说,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他还说,过多的音乐会损伤你对音乐的感觉。可谓金玉良言。我一直把傅雷当做我精神上的父亲。在发现他这些观点时,我着实对艺术有一种发冷的感觉。

                        三
  刚才的话由诗歌波及艺术,有些偏离预定的轨道。现在再次回到我最初的话题。再看看另外一位艺名“西风瘦” 的一首《瞧,他是个疯子》
我在风中寻找愤怒的眼睛
像个父母高异的孩子
我踩着叶子的尸体和自已的影子
我的胃里是城市腐烂的水
腐烂的水
我的肺里是无比干燥的空气
干燥的空气
我像一个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疯子
拖着干瘪的身子
脚上没有鞋子
手里攥着一把斧子
人们用恐惧的眼光看着我
说--
瞧,他--是--个--疯---子
  我读后感觉诗的语言给人很大的杀伤力,诗人要表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种压抑,或者说倾泻内心的某种孤独。我感觉好像是在刻画一个孤独艺术家的深沉郁闷。这是深入骨髓的作品。这首诗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卡夫卡在他的小说写到的那个饥饿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他自已。而这首诗贴在中诗网上,它得到的应和如何呢?表示极大兴趣的人简直没有。这样的作品似乎不易被人接受。能真正发现作品的眼光多么稀少啊!
  我们一方面在呼唤血淋淋的诗歌,同时我们也呼唤能给诗人及其作品定位的伯乐。单就某一方面的缺失,诗歌就不能正常运行。
  上面说的都是一些极有潜力的作品没引起重视的情况。下面我再来说说刚刚在中诗网注册,就以一组清新的诗歌引起注意的典韦
  先请看他的一首《鸽子在天上飞》
一只鸽子在天上飞
很容易就看出来
它不像麻雀
不像乌鸦
必需仔细辨认
才知道
是什么
在天上飞
  完全的白描,轻描淡写的勾勒,一种情绪或一种思想就像微风缓缓飘来,就像浪花轻轻拍打在我们的脚上。它的语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明白得不能再明白。诗中藏着诗人的对这人世和世界的大智若愚,完全是站在高空在俯视在尘世,才有这样的诗,才有这样的语言。诗人更像一个哲学家。把一个非常浅显的事物或景像故意拿到我们面前,故意在那儿饶舌,故意把一个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东西在这儿反复叙述,而当他的叙述完毕,他的道理也从里面袒露出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手笔。
  这只是他的一首鸽子诗。他有连续好几首这样的鸽子诗,所呈现出来的风格都是一样。
非常质朴,清纯可爱。值得庆幸的是典韦一出现就被大伙认同了,叫好声一片。
  这里,我还要提到几人,司南的诗很有特色,对情绪的把握恰到好处,选材 ,以及捕捉生活场景,作诗的状态都是让人欣喜的。溪杨的诗语言独特,李三林的诗充满神秘色彩。而且溪杨与李三林在诗歌的相互遭遇上几乎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其中溪杨一首《总会有什么落下》,所写的是一个人在某人时间感到很空虚的过程,这过程中对生命的一种感觉,李三林给予了恰当的解读,透彻地分析,并给溪杨以指引。
  我个人对中诗网上出现的诗歌的印象是,语言纯粹,诗歌的主脉保留住了,这难能可贵。而其它诗网上的诗则显得更有突破性。像诗江湖上老德的一首《为杀掉一个人我激动得夜不以寐》给人新鲜的感觉,看后让人不禁哑然失笑。还有轩辕轼柯的诗更有突破性,如《盯着》,《你能杀了我吗》,《太精采了》。轩辕轼柯是在网络上冲出来的一位新诗人。
我要说的并不是网络并不是没有完全接纳有才力的诗人,那些被通过网络被认同的诗人是幸运的,可是也还有一些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很优秀,气质也很别致,可他们依然默默无闻,谁来给他们的诗歌定位,谁来不再让他们的诗歌不再流浪?
那些血淋淋的诗歌啊!

                           四
  诗坛总体总要这样来构成的:既有不断创新,创作源泉永不枯竭的诗人,也有偶然弄出一两首好诗出来,在以后的创作中却相对平静的诗人,前面的那种诗人很容易被人们永远记住 ,而后面的那种诗人却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就像唐诗,人们总会谈到李白,杜甫,王勃,白居易等。但不要忘了,唐诗绝不是这几个诗人堆砌起来的,这几位诗人只不过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同样在我们当代诗歌中,我们总会对韩东,于坚,伊沙,尹丽川,海子,于洛生念念不忘,他们这几人却实为诗坛创造了生机,像韩东《你的手》,《温柔的部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女孩子》,于洛生的《等待春天》等等,这些都是能永远被人记住的作品,但是也有诗名没有他们这几人那么大,但创造的作品却是可以与他们并驾齐驱的,相提并论的。比如中诗网上任轩的《那时是下雨了》,榕树下现代诗歌论坛上的五月唯一的《和你在一起》,等等。这些诗我都曾作过详尽的分析。总希望更多的人来发现他们的诗歌,来读他们的诗歌,来宣扬他们的诗歌。
  我作这篇诗论,也许根本就不是诗论,只能算是唠叨,就是要为那些尚没被发现,也没受重视,然而却是很有力的作品,可以称之为是血淋淋的诗歌。我在这里就是要为他们呼吁,为他们抱不平 。
  那些有才力的诗人在网上发作品,我想大致会有这样的情况:当他进入一个诗网,贴上他的心血之作,他不会在意那些对他作品空泛的叫好,或者对他的诗没有根据的加以指责,他只在意那么有限的几个人深入到他的骨髓的片言只语,也就是沈浩波说的评论家与诗人是“相互遭遇”,“一见钟情”,一首诗放在一个人面前,只需他说出一句话,就可知他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如果那位有才力的诗人的诗贴在网上连那片言字语也没得到,我想他会失望而返的,他又会寻找新的诗歌网站。因为就创作理论上来说,诗人完成一首诗,那还是只是半成品,只有他的诗通过读者的阅读,通过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共鸣,那他的那诗才算完成了。每一个真诚的诗人都希望他的作品是成品,而不是半成品,都希望他的作品被读都认同,引共鸣。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由得注意到现在诗网上的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些诗人是永远在一个固定的诗网上,为什么?因为他的诗在那儿有一批拥护者,有一批热情的读者,他的作品能在那儿得到很好的理解,他干嘛还去往其他网上奔命呢?像伊沙最近在“唐”上发一组新的短诗,标题之中不无自豪之情----《永不让人厌倦的我---伊沙最新短诗》,而这首诗的后面的跟贴几乎占去一个版面,我粗略地看了一下,不痛不痒的居多,东拉西扯的,与主题毫无关系的废话居多,也难怪伊沙把诗往那儿一放,人一走了之,这才是在摆诗人的架子。那群傻子只好在那儿独自品嚼。我想这种情况下伊沙也只会在意那片言字语,他也并不会摆诗人的架子,只是他针对那些评论没有回复的必要。他是一位幸远的诗人,我们不谈他了。
  我们再来看那种在各个诗网上流浪的诗人,因为他在一个诗网上得不到理解,他只好又更换一个诗网,他不为别的,他只为着与赏识的诗的人“相互遭遇”,“一见钟情”,就像一个则进入青春期的青年寻找,并渴望爱情一样。我注意到曾经在中诗网上发诗,诗作的确不错,然而却又在别的诗网上发诗的诗人,像浪上行去,中诗网上有他,诗生活上也能看见他,诗歌报上也有他,还有其他的地方我没注意到的一定有。任轩就曾专页在青梅煮酒里评过他的诗,任轩本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能得到他的赏识,那那个人的诗也绝不一般。像西风瘦,我不仅在中诗网上看到他,不知是在诗生活还是唐上我也曾见过他。
  基于这样的局面,我希望在中诗网上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些作品极有力度的诗人专程赶到这儿来发诗,他们来这儿就冲这儿有鉴赏的眼光,他们的灵魂能在这儿得到栖息,他们的心血之作能在这儿被准确地定位,使他们不再流浪。如此下去,则中国一批优秀的诗人全荟萃在这儿,那时真可以说是群英聚会了。我想真有如此局面出现,中国诗人网站才真正形成了它的品牌,才真正凸现“中国诗人”四人字。
  在这里,我想为他那些为自己的作品感到压抑的诗人送普希金在一首诗中的一句话------
  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最高栽判
发表于 2003-7-1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血淋淋的诗歌---云经立

[这个贴子最后由轩辕翊鹰在 2003/07/16 04:17am 第 1 次编辑]

好一般:}!
发表于 2003-7-2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血淋淋的诗歌---云经立

需要一些激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8: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