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34|回复: 2

[重读经典]胡适,点燃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把圣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0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蓝秋在 2006/04/29 08:08pm 第 2 次编辑]

[重读经典]胡适,点燃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把圣火

前言:
    近日读到杨四平先生的《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心中有所感。我一一回味当年的新诗作品,自觉对诗人们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作些读诗札记,聊以自娱。
    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对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与新诗读者误读了胡适先生。人们往往用一种泛文化意义来遮蔽胡适当初的文学意义,从而粗暴地人云亦云地说什么胡适虽功不可没但《尝试集》中的诗大抵只有“中学生水准”。对于这种说法,我是很不满意的。这是一种无视文学文本价值的粗暴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对胡适先生本人来说,也是不公正的。
    胡适先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争议性是由于他的丰富性,他的丰富性同却造就了他的争议性。但当真要客观地评价胡适当年的白话新诗,必须回到当初,从文化回到文学,从文学史回到文学本位,乃至从总体文学回到新诗即《尝试集》。
    我无意去复述文学史。我只对诗歌文本感兴趣。当我再次翻开《尝试集》细细品味后,我惊喜地发现胡适有很多有意味的诗作,如《梦与诗》、《鸽子》、《老鸦》、《十一月二十四夜》等等。这些诗作,虽然远还没有后来新诗发展的高水平,但却像春天的火焰,昭示着后来新诗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说,如果没有胡适先生当年的那一股火焰,中国新诗的收获断没有现今的丰盛。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诗歌文本:胡适的《十一月二十四夜》——
老槐书的影子,
在月光的地上微晃;
枣树上还有几个干叶,
时时做出一种没气力的回响。
西山的秋几回招我。
不幸被我的病拖住了。
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这是一首富于诗味的作品。我想,它是可以作为胡适白话诗写作的经典的,而且从中也可以窥探出胡适的白话诗写作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诗人处于寂静的氛围中,老槐树的影子于眼前晃动,枣树上仅有的几片干叶空发些“没气力的回响”。于是一种静谧的气氛产生了,暗示着秋天来了。诗人接着说,它“几回招我”,可我却病了,无心去看风景,预示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而当我渴望再去找寻的时候,“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美好被失落,内心不由惆怅。
    这首诗歌用幽微,个人性的语言,营造出平实的意境,使看似平白的诗句有了浓浓的诗味。这首诗歌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美学追求上以它的“平实淡远的意境”、“朴实无华的白描”烘托出伤秋,伤时的意绪。简言之,作为拓荒时代的白话诗,它是较为出色的。
    因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对“胡适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其诗歌主张及其创作实践却看一代诗风,真乃一场历史的大误会”这种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如果连胡适先生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我倒要问什么才算是真正意义的诗人。我认为,这种严重的曲解误导了人们,使得人们只赞美胡适的“新诗姿态”而低估乃至嘲笑他的新诗写作。此间的矛盾,我只能遗憾地说,或许我们对胡适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胡适先生写诗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他天生就是一个诗人,最终仍旧是一个诗人。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气氛与他本人的气质决定的。只要我们去认真品味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同样也可以感受到这点。最后,我想说,他的新诗创作如春天的火焰,点燃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把圣火。
                               2005年4月29日
发表于 2006-5-1 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读经典]胡适,点燃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把圣火

提下
发表于 2006-5-1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读经典]胡适,点燃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把圣火

有价值的揭示。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