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00|回复: 1

[原创]诗歌“搭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9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搭注”?    文/宋显仁    06/04/14
“搭注”是一些地方的民间土话,比如摆烟摊的加上一个收费电话机,这电话机就是“搭注”;又如大宾馆里有个小发廊,这个发廊也是“搭注”。“搭注”的东西显然被认为不是主要的,或者说,“搭注”的也就是额外的、可有可无的。
诗歌也成搭注品了,怪也不怪?羊城晚报2006年4月8日的B5版上有《当诗歌傍上时尚这个“富婆”……》文章,题目就够引人。这篇文章的由头是,花城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一套“21世纪女性诗丛”,为了促销,策划者设计了一个“让诗歌走向大众”的活动,分属不同传媒机构的六家时尚/女性/学生杂志共同发出十万个粉红信封,打开后是一首叫《十封情诗》的诗……显然,这是搭注了。诗歌“式微”,搭注一下,也无可厚非。如果搭注了,诗歌能“销售”出去,甚至能在社会上掀起“诗歌热”,让那么多的人读诗爱诗写诗,这也是好事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树叶掉下来都会砸中诗人,这些都只能是诗人记忆里的旧梦了。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各有各的娱乐方式,或者说各有各打发时间的方式,要在独特的精神家园中坚守孤独、忍受寂寞的诗歌,她式微了,是有些可惜。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人站出来借助现代传播的手段为诗歌的“销售”做些努力,仍然值得称道。
但我估计,可能很难扭转局面。比如,我常去公园就发现,有一帮人天天在跳现代舞;有一帮人又天天在打太极拳;有一帮人聚在一起唱粤剧;有一帮人只来回走路;有几个人干脆练习倒行;又有几个人伸手到树叉上拉来摆去,使得树枝干都被摸得光滑……五花八门都有,这些人形成了小圈子,很少见有这个圈子的人到另一个圈子里去,即使有,也不多。我邻居黄大妈她只买菜、煮饭,她有她去菜市和平时拍大腿聊天的小圈子,要是有人叫她去公园扭屁股跳舞,她可能以为你要神经了。依此类推,叫一个在茶庄里干活的时尚女孩去读诗写诗,她可能也以为,你神经是否也有了毛病?“像现在,谁还写情诗啊,太浪费劲儿了,现在哪位姑娘还吃这一套啊?都成长了,见多了世面,不轻易上钩。我就不明白,用来泡妞的诗能有什么好东西,那都是速食面……当诗歌傍上时尚这个富婆,我想,好比阳痿了好久的猛男突然吃了一剂伟哥一样重新雄风勃勃了。那要真到了这个时候,诗歌就火和大发了。”这是4月8日羊城晚报选登的、名为“杀破狗”的网友写的一段话。“杀破狗”用的比喻生活和市井味十足,但诗歌如果能如他最后之所言,“火和大发了”,也是值得庆贺!
记得有一次,我曾在有“政界”、“商界”、工薪族及自由职业者的人数不多的饭桌上,介绍一个当地“写作圈子”中有点名气的诗人,而且只是说了一句话:他写了不少好诗。那个诗人他就脸红了。为什么脸红?因为别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了一下他。这是让我后悔了一小段时间的事,我也许就不该在圈子外说别人写诗。也不要说是我这位诗人朋友太好脸皮,有时候就不能否认,精神在物质面前,是非常无力和软弱的。当一个写诗的人骑着单车和别人开着小轿车无意中同赶了一场约会、同在一个桌上吃饭,作为一个为精神和生存而挣扎的人,做为一个也是吃人间烟火的诗人,他的自尊多多少少都会受挫。也不可否认,在现在这样物质化的年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写诗的人在大众心目中实际上已成了另类的人。
我早两天就在新华网上就看到一个叫“耳边风”的人上的帖子,说,“吟诗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天才”。要成为天才应该说很不容易,而做个疯子,看来轻而易举,比如在街头平白无故地摇头晃脑吟诵自己的诗歌,民众非认为你是疯子不可。或者说,你也不用念诗了,赤身裸体走一圈,你就是疯子了。听有人说过,天才与疯子只是一步之差。尽管只是那么一步,你可能发了几百以至上千首诗歌了,也不一定有人认为你是什么天才,说不定认为你是疯子的人更多。有人曾在聊天时问过我,“你肯定接触过诗人吧,据说,那些人全是怪里怪气的,又容易偏激动怒,弄不好,就疯了,或者要杀人了?诗人好象很容易就患上了幻想型精神分裂症?”我不觉得他话很难听,这些年,一些诗人或自杀或行凶,他们本来属于个人的行为却被逐步放大升级,以至“圈子”外的人都知道了后面的结果,就留下了诗人就是那个样子的印象。看过刘春的一篇文章说,他们“留下来的是干净的诗篇”,我也举双手双脚赞同刘春的观点,可“圈子”外的人除了记得他们的疯或死,有几个人又会去找他们“干净的诗篇”来读?
拿笔者所在地市来说,下属三个区两个县(市),包括“无产者”和“贫下中农”在内,男女老幼近五百万人口,可从文联召开的会议上看,不是很孤陋寡闻的我所能见到的写诗的人不够十个,我所不认识的、还在“民间”经常悄悄地写的我算足其有两百个,估什也不会超过这个数,那么,一万个人中不超过半个人在写诗,应该说是少之又少。我曾在过几个不小的单位混饭吃,可从未见过单位里有写诗读诗的。写诗无人看,很多报纸的文艺副刊干脆就不发诗了,这也就不奇怪了。再看看一些诗歌报刊上印出来的很多诗,乱堆词语、玩弄意象、含混晦涩,远离社会、脱离生活,吃文字饭多年的人也要依靠读所谓的“解析”、“导读”,才知道他所要说的,实际上又没有多少内容。为这样的诗歌陶醉的只是诗人自己了,“人民群众”肯定是敬而远之。这样的诗歌或者诗人没有多久就被时间的风吹走,并且吹得无影无踪,那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有时候觉得,诗人们应多一些反思自己的创作。
4月8日羊城晚报还选登了网友“酸菜缸”的一段话,“……在正常情况下,要出一本诗集一般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自费,一个就是出版社看中你的名头,小量地出几千册,尝试一下,或者说调剂一下图书市场。后者我们不说,那是凤毛麟角的,就是某出版社给某个诗人出版诗集也不过三四千册。这个放于一边。说说前者,我了解的是,对于自费出版的,那是件简单的事。只要有钞票,就是你的诗歌写的怎么烂,出版社也屁颠屁颠地给你出版。书出来了怎么办?自己包销,出版社留一两百本,你别以为出版社是真的自己留着,等着收废纸小贩一叫唤,那成堆的书是论斤卖的。”读到这一段话,我总觉得有些悲哀。我相信“酸菜缸”的话,我曾经就在路边的废品收购站看到过他们收回的新书,有些是“强逼”单位购买的时政类书藉,有的就是新出的诗集,我翻开诗集看,还有诗人潇洒的06年的签名笔迹,印章是那样的鲜红。另外,我时不时在网上看到跟帖就有诗集赠送的消息,我试着跟了,果真获赠。我不是说那些诗不好,我对诗友们的心血,对来自灵魂深处的歌唱一向十分敬畏和敬佩,可是诗人却要勒紧裤带、自掏腰包印出来后,还要求人来带走!这真的让人很伤感。再读一下还刊登在“酸菜缸”前面的、名为“淘淘”的网友那一段话,做诗人的只能是欲哭无泪,或者也会哑然失笑了。“淘淘”说,“我觉得吧,现在这个纯文学和时尚勾搭的事儿,就象金砖掉去了马桶,冲又冲不去……但是用这种门道勾勾搭搭、弄点经济效益,这金砖捞得起来也是满身屎味。臭。”传播诗歌被看作是“勾勾搭搭”,象不正当的男女眉来眼去一样,不知道是诗歌的悲哀,还是物质时代的悲哀?
刚才我又去看了新华网友“耳边风”写的话,“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你还在这里不停的发发发,有谁听?当你转身后,又有谁能记住你的哪怕其中一句?苍白的语言哪能抵挡这缤纷的世界?如果没有人听的歌,你又能坚持自己唱多久?”我当然不会奇怪他的说法,事实上他的说法不仅代表着“圈外”、也代表着“圈内”很多人的想法。可我宁肯相信,总有人能永远唱下去,尽管读诗的人也就是写诗的人,写诗的人不一定是读诗的人。 “搭注”也罢,不“搭注”也罢,永远都会有人在思考。有人在思考,就会闪现思想的火花。

我的波http://blog.sina.com.cn/u/1217815564
发表于 2006-4-26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搭注”?

放得下,放不下,全在自己;看得开,看不开,无关他人。
分明是在乎太多,才会觉得失落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20: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