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23|回复: 3

[讨论][评论]当代诗坛和中国乡土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3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论]当代诗坛和中国乡土诗

                  当代诗坛和中国乡土诗
    近几年诗歌状态比较繁荣,当代诗坛呈现出多元状态。但中国新诗走过百年,诗歌如何关照这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如何保持独立精神,究竟如何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中国的新诗,了解中国当下的诗歌状态,我认为应该从乡土诗研究开始,因为乡土是万物之母,是人类起源、生息和归宿之所;生命的根扎在这里,物质和精神的家园都建在这里。
    诗是崇高的事业,是心灵的事业,能使人更加纯洁、勇敢、聪明、崇高。诗歌一向被认为是最贴近人的心灵、最具灵性品质的一种,甚至被荷尔德林称为“最清白无邪的事业”。乡土诗是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诗派,并有着渊源流长的传统。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乡土诗作品。以乡土性、民族性、现代性为主题的乡土诗歌诗人应返回民间,走向百姓心灵,创作更多与土地、与国计民生发生最直接关系,从而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作品。可喜的是,有些乡土诗以关注农村的“三农”问题,农民在农村城镇化过程里的状态,如农民工“上城”问题、农民遭遇劣质奶粉问题、农村耕地大量被侵占问题、农村里的乱收费问题等他们心灵上的颤动作为新世纪诗人思考和表现的主题,像王耀东、田禾、莫非、江一郎、高翔等诗人写的诗,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他们的智慧就表现在他们能汲取上世纪末诗歌的教训,将古代诗学进行现代化阐释,同时,也将西方诗学进行本土化、民族化处理,这样就能写出比较厚重的诗歌。
    当然,这些诗歌并非完美无缺。最大的不足,就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经验提升为精神;也就是说,新世纪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把握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看不清现实发展的潜在逻辑和动向。其次,就是他们对汉语自性的把握得也不够好,有人纯粹用书面语来写,有人纯粹用口语来写,都没有考虑“诗家语”这一最高语言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沉入到生活的最底层”。比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前,我们也有这个提法,但我们要注意今天这“新”的深刻内涵,对它本质的把握就是对历史发展新动向的明察。
    如何看待群众和新诗的关系。我认为,像小说一样,今天的新诗被边缘化,好像远离了大众,其实是大众生活丰富化的表现,也是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前一段时间内,文化生活极端匮乏,只有文学作品读,没有电视、电脑、网络。所以,以前诗歌的那种所谓的繁荣其实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现在,大中学生和社会青年有不少喜爱诗歌的,是诗歌到了它该到的“地方”,就像公主终于回到了王子的身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当今新诗被边缘化,是件很正常的事,当然也是件好事。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诗歌国度,中国当代诗歌与其他文学门类相比,诗歌真的走向衰微,成为历史发展的瓶颈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应该在诗歌创作本身去寻找答案。
    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不能只是孤芳自赏,自我标榜。要贴近时代,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现在需要的不是拒绝民众的“曲高和寡”和“阳春白雪”,而是走向民众,成为民众所乐于接受的“下里巴人”。诗歌的最终评定者是读者、民众和时间。不为民众所欢迎的诗歌就不是好诗歌,就不会有生命力。诗歌要让自身的魅力去赢得读者,赢得“市场”,而不是靠企业“赞助”和行政命令去“推销”。真正优秀的诗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是故弄玄虚,自我卖弄,费解难读。唐诗宋词是可读的,郭沫若、艾青的诗是可读的。曾风靡一时的朦胧诗派的许多诗作过于“朦胧”,终于在“朦胧”中淡出了诗歌的世界,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西方的所谓超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流传下来的的“经典”也并不多。由此可见,只有具有可读性的诗歌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得以广泛流传。中国当代诗歌寻求的更多的诗歌话语的亲和力。
    诗歌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不是捡进篮子都是菜。诗歌具有诗歌的美学原则。闻一多指出: “诗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章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正如法国文艺理论家布瓦洛所说:“不管写什么主题,或庄严或谐趣,都要情理和音韵永远互相配合。”中国诗评家吕进说:诗是“精致的讲话”,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中国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研究诗律,写出了煌煌巨著《汉语诗律学》,西南师范大学陈本益教授研究诗律,写出了专著《汉语诗歌节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探索诗歌韵律,规范了诗歌韵律,推进了诗歌创作。
    中国乡土诗的杰出代表诗人王耀东先生认为,诗的创造不仅仅是形式的创造,重要的是诗质的飞跃。在诗人的心目中,乡土是神奇的,它是一片“连插根筷子也能发芽”的梦土;乡土以它真实、朴素的原本面目进入诗人的诗歌世界。乡土诗深入生存的本质,作诗性哲理的思考;诗人所挖掘的不是土地文明的碎片,而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类精神。真实的乡土与梦中的乡土相辉映、相交融,构成了诗人的“空间境界”;使不同的发现构成了不同的美学范畴,也就构成了诗人所要表达描写的那块乡土上的美学核心,在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所寻找的“精神家园”。
    中国新乡土诗不仅在于内容的现代性,也因为它使用了新的语码和符号,并创造性的运用了大量现代主义手法,如变形、隐喻、象征、抽象、幻化、通感、畸联、张力等等;而语符和技巧的转变,也不是与内容毫无关联的纯外在的形式,这反映了诗人诗歌观念和审美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王耀东的乡土诗在“恋土情结”中,以现代审美观念来观照农耕文化的骨髓和本源,更着重原初状态人类生活的野性、根性和神秘性的发现。诗人从现实透视历史,以传统反观现代;对个体生命意识和集体乡土无意识作审美交融,构筑乡土的现代神话。诚如诗人自己所言:“乡土是一种力量,几十年来我听命于它的呼唤,它实际是我生命的一种真实需求,它是我生命的母体,也是我诗的发酵体、生命的出发点与归宿”,又说:“乡土是我的生命原色,乡土诗是我对乡土的显悟与破译”。
    新乡土诗在诗的内涵上更贴近生活、贴近大地,对人根性意识的凸显,表现出现代人的文化寻根和生命寻根,是对浮嚣的现代社会的一种批判。乡土诗作为一个民族情感的重要内容,最易在世界文学中独秀一枝。
    中国是具有悠久诗歌文化传统的国度,当代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诗歌读者群体,大众对诗歌的爱好和欣赏的欲望并没有衰退,诗歌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大众期待着不断涌现出优秀的诗人,不断涌现出优美的诗歌。诗歌具有无限广阔的潜在的“市场”,正期待着优秀的诗人用优美的诗歌去“占领”,中国新乡土诗——这朵诗苑中的奇葩,必将在新诗的土地上枝繁叶茂、永不凋谢!
发表于 2006-4-13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评论]当代诗坛和中国乡土诗

新世纪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把握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看不清现实发展的潜在逻辑和动向,以及将古代诗学进行现代化阐释,同时,也将西方诗学进行本土化、民族化处理
强调这一点是对的,但不好一概论之.
寻求一个精神的实在,是使命.但这个仍是大众性的茫茫然.一切根源在此.
民族的精神向度?有关将来的思想整合.
发表于 2006-4-13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评论]当代诗坛和中国乡土诗

先提上来学习,后移理论版块。
发表于 2006-4-1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评论]当代诗坛和中国乡土诗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6>诗歌大厅</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1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