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388|回复: 4

[原创]一棵开花的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30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棵开花的树
作者: 席慕蓉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1980.10.4
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和大多数情诗常有的赤裸或浓烈不同,它有着一种清醇雅正的情调。全诗感情热切而不恣肆,忧伤而不消沉,在典雅的意象及流丽的字句间,洋溢着一股深沉而自持的爱以及感伤的情怀。同时它又是一首相当凝重而唯美的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在艺术手法上,它又体现出了中国古诗传统在新诗氛围中其优势及生命力的重现。在这里,诗人把一种典丽醇正的情思和不刻意求韵却又能与心灵的律动相契合的形式近乎完美的统一了起来。细细体味这首诗,有一种宿命般的求爱而不得的味道,而诗人对此的反应却又表现得那样的矜持和隐忍。全诗通过一系列相反却相成的、于统一中注入深刻的分裂感的意象以及“我”的表达,为我们营造了这样一种审美的可能。
这首诗有着相当清晰的思路,从“如何让我遇见你”这种意愿的提出开始,到在佛前祈求,再到“化作一棵树”,并且开满“期盼”的花朵,然后是“你”的出现,“走近”,又“无视地走过”,直到最后“我”的心的“凋零”。这种完整的结构和思维过程,婉转而又明晰地向我们呈示出了一段完整却不无遗憾的心情,而诗所具有的最丰盈的张力也便孕育在了这近乎完美的似是而非之间。
我们知道,诗歌很重要的一个文体特性是情节上的省俭,它往往将极大的逻辑与情感容量蕴藏在精炼而又独到的语体结构及语词之间。唐代崔颢的《长干曲》是这方面相当典型的一首:“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诗全部都是由一个自称为“妾”的女子的话语所组成的,丝毫没有外围的表述,然而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诗人对它们自然 巧妙而又匠心独具的安排,我们便读出了一幅十分丰满、立体的男女问答图,那种纯朴、率真的感情让人心动,并且连人物的背景、性情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都似乎历历在目。
《一颗开花的树》的第一句就秉承了古诗中这种以空白蕴藏无尽容量与深意的传统。“如何让我遇见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迎面而来的直接就是“我”热切期望遇见“你”的要求,而产生这要求的原因虽然省略了,却依然可以通过空白使它们能够以不在场的方式在场。诗人不直接写出是因为它并非这首诗的必要因素,而诗歌最终给我们的暗示力,却又是诗的丰富性及其张力的必然要求和表现。这同时也正符合此诗情感节制的基调。
“时刻”和“五百年”的巨大反差体现出“我”的心愿的强烈和执著,在佛前求“一段尘缘”的行为,既是一种传统习俗与心理的表现,同时也似乎暗合了一种悲剧性的必然。因为“佛”既是感情性的、正面的,代表了成全(“一颗开花的树”便是这意旨的充分表示,并且还“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还让它“开满了花”)。然而“佛”同时也是苦难的象征,佛本身即是各种矛盾痛苦相聚合的产物,在它温和的神光背后,其实有着最深刻的宿命感和悲剧性。于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基调在这里埋下了伏笔。同时,“佛”在这里既是一个意象符号,又承担着一种文化身份,使得这首诗又有了某种东方特有的情感蕴含及美学色彩。
这种色彩还集中表现在“慎重”一词的使用上。诗人始终处身在情感的放纵与节制的张力之间,他对爱的处理更接近于放风筝而不是放飞一只容易失控、会导致过分的自由的鸟。这是一种极其传统而且经典的情感模式。在情感的一放一收间,凸现出了它的凝重,也透露出了结局那不可避免的感伤。所以爱情中的这种错过,在东方传统情感与文化的背景下,别具一种更内在、因而也更无力抗拒的宿命意味。当然这种意味在诗歌的表现中也同样是相当内在和隐忍的。
和开头一样,最后一节里也没有对“你”的“无视地走过”作丝毫显在的说明,比如为什么他来了却又无视地走了;我如此苦心孤诣要等待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和苦衷;佛既然是在成全我,为什么又不彻底成全我等等。然而这也正是诗歌的特点和优点所在,它不必尽言,却可以引申出读者无尽的揣度与想象,这也是中国古代诗画热衷于空白艺术的原因之一吧。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已经多少触及了其中的部分缘由。这方面的阐释是无穷尽的,在此就暂不赘述了。
在最后一节,那种对爱的欲纵却敛、欲罢又不能的矛盾感,同样深刻而一以贯之。情节的陈述虽然有从以自我为主移向“你”“我”互动的倾向,然而话语主体仍停留在“我”的言说体系里。这一点正是本诗的又一个特点,即把互动的感情限定在主体一方的视角里,从而使得诗情深沉、潜隐而又具有普遍性(因为悲剧的外因是多样的,也有容易解决的针对性和可能性;而内因却往往有着命运的色彩,并且很难真正的认清和解脱)。
另外,“树”的意象又容易使我们想到它与“佛”(菩提)的渊源,想到同时期出现在诗人舒婷笔下和人们的审美情感中的《致橡树》。“树”在人们观念中有一种热烈却又矜持、能够联通生命与精神的特征与气质。而诗人用“一颗开花的树”的意象,更凸显了它“尘缘”难了的生命欲望特性,使情感的冲突与张力更趋于强烈。
可以认为,这首诗体现的并不是切实具体的爱情的失意,而是那种更具有指涉性和涵盖力的爱情永恒的悲剧。同时,它又不仅仅只是表现在爱情上,而是能推及到一种普遍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爱、友情、理解以及真诚的渴望,和现实中相处交往之理想的不可能、不可得和不可以。

发表于 2005-10-30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棵开花的树

评得细致,学习了
——
更象是一种回归
发表于 2005-11-20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棵开花的树

好诗是不需要分析的
发表于 2015-1-25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六弦居士 的帖子

这简直是p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1 05: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