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境——形散而韵不散 文 / 风雷伊鹏
西方是剧的国度,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文学中的桂冠,是最高雅的;音乐是艺术的情人,是最迷人的。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就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是最最高雅,最最迷人的。
诗歌诗歌,好诗如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源远流长。柳永之词,须南国丽人,琴瑟琵琶,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之词,须关西大汉,黄钟大吕,高唱“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千里的一曲《天净沙》更是元散曲中的绝唱!那永难忘怀的韵律就是好诗啊!
然而世易时移,变法易亦。《女神》降临,率领中国进入中国步如新诗时代。然何谓新诗?乃用“白话”写的诗。变的只是语言,不变的是其本质。罗丹说,艺术的本质是抒情,那么抒情也就是诗歌的本质。而音乐是一切抒情的起源,那么如何使新诗保持其音乐性便是新诗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有很大影响的主要有三派。首先是以毛泽东,鲁迅为代表的"仿古派":依然是古典诗词的乐律,只是换了“白话”。然而毛泽东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与封建士大夫一样诗于他们不过是雕虫小技,不过诗政不分家,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大的特点。然而却正是"政坛失意,诗坛得意"造就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苏东坡.而我们现代文学的圣人鲁迅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因袭古律,没有在这方面研究却不知何故。然而他们都忠实于诗歌,创造了许多名篇,一曲《沁园春.雪》更是气魄绝代!其次是以王道乾,查良铮为住的"西译派",是他们这样优秀的诗人放弃写诗,翻译外国文学才让我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把其他作者的译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查先生的一比较,高下立见。读了道乾先生的《情人》译文无尽沧桑不可言说.是他们的杰出的译作让我们看到了新诗的曙光,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用这种语言写出美丽的诗篇,可惜他们却不能在继续写作了。庆幸诗坛才子志摩从康桥轻轻的云游归来,与闻一多诸君创立了响响的新月派,他们既没有因袭古典诗词乐律,也不仅仅是西译,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新诗,并提出了“三美理论”,一首《再别康桥》宛如天籁,让无数人为之倾倒。《雨巷》循声而来,笑傲江湖。徐认为:内在的音节是诗歌的生命,一首诗你的把他拿来彻底的音乐化。而许多人却把徐看做是风月诗人,而茅盾先生早就说过:徐诗是要透过恋爱的外衣表现他单纯的信仰。暂且不论徐诗的思想,他在艺术上对新诗所做的贡献是有深远影响的。后来的《老马》,《断章》,《乡愁》又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之作。又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冯至也在继续在新诗的艺术上探索,《十四行集》便是这一探索的结晶。贺敬之把民歌与新诗成功的结合了起来,唱出了《回延安》。而后海子横空出事,留了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己却卧轨长眠。到了现代曾造起一阵新诗浪潮的汪国真,更是体现了新诗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合在朗朗的韵律中能不让青少年喜爱吗?
此后诗坛"百家争晦"。于坚等的先锋诗派,伊沙的口语诗,读起来有韵律吗?能为人们所爱吗?这样的诗生命力是不会长的。有一部分人也仍"忠"于古诗词,打着古诗词的幌子写的那不知是什么东东.古诗有平仄,有格律,自己写不好说韵律限制,须知歌德说"限制中才能显出好手",嫌格律麻烦,你去写歌词,只要压韵就可,可那也要配曲让专业歌手来唱的,不配曲你试试念来听听?可喜我们现在仍有一些优秀的翻译家发掘着现代汉语的韵味,读读徐翰林译的《飞鸟集》再瞧瞧其他人译的那能读吗?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还有一些"大诗人"不要搞一些莫名奇妙的物象分行串联就称之为诗,不把你整糊涂就显不出他的水平。在你写好你那东西发表前先自己悄悄瞧瞧,再读读经典的诗篇,有一点可读性再拿去糟蹋读者?看看作为"20世纪最有智慧的头颅"的钱钟书大师的《灵感》再三思而后写,免的日后被你那些呆语闷死.
古典诗词讲究意境,是因为他们已经有成熟而固定的格律词谱,诗人只需要再在意境上下功夫,而读者可在享受韵律的同时去品味意境,优美的韵律如同恋爱时的花前月下营造了一种迷人的氛围。那我们现代诗歌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成熟而固定的韵律,"没有韵律,不成诗歌",我们现代诗歌应该在追求意境的同时创造自己的"韵境".针对现在诗坛的分行创作,化用散文的理论就是说要做到"形散而韵不散",那么这样的诗歌才能可都耐都,让人一想起就先陶醉在那优美的韵之境,进而悠悠的品位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