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84|回复: 1

[推荐] 诗歌创作与欣赏之二:情感的渲泻和释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6 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情感的渲泻和释放
盛夏,你漫步山间,野花绿草给你带来心境的安恬和宁静。忽然,你发现一条涓涓细流在潺潺流淌着,你的眼睛顿时明亮了,你的身心开始活跃了。于是你开始观察:那条细流始终快活而自然地流着,如果碰到阻拦,立刻不安地打着漩涡,如果碰到悬崖,顿时飞身而下......
人的情感也恰如水,或静默如湖,或流淌如溪,或汹涌如海,或腾飞如瀑。但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它总是不稳定的,短暂的静止也只是一种潜伏。这样,人的情感一旦受到触动,或者压抑,就要寻找一种释放的方式,流动的方式,这样一切艺术手段开始应运而生,而诗往往比音乐、绘画更能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冲动。
人们在爱恋或失恋的时候,或倾心于柔情脉脉,或孤独难耐,总会产生那种语言的涌动,只有等到它用诗的形式定格下来,心情才能平静、才能恢复生理上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具备一定文化积淀的青少年都多多少少写过几句诗的缘故。青少年是人生情感的跃动时期,自然也是诗人倍出的时期了。“唉,当我从梦里醒来/你已悄然离去  并残忍地/偷去了/我的心”(余敏丽:《偷去我的心》),这是一位少年诗人的内心坦露,她写下这样的句子,那种情感释放出来了,内心也就开始平静了。
我想,作为时代的历史,诗恐怕是因此而诞生的,作为个人的历史,诗恐怕也是这样进入心灵的。
曾在诗歌史上闪现光辉的勃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全部是为了爱情而写。对她本人来说,这些诗帮她度过了她瘫痪的漫长岁月,而且赢得了爱情,恢复了健康。另一位女诗人米斯特拉尔的主要诗篇也是记录她自己的感情经历。当她所爱的人意外死去,她痛不欲生地写下了如下肝肠欲碎的诗句:
然后我将撒下泥土和玫瑰花瓣,
在日光缥缈的蓝雾里,把你轻盈的遗体禁闭。
赞赏这奇妙的报复我扬长而去
因为谁也不会下到这隐蔽的深穴里
来和我争夺你的尸骨遗体
                  (〈死的十四行诗〉)
如此震撼人心的诗句表现出她的爱达到了消魂铄骨的顶峰,如果内心的郁结得不到释放、宣泄或爆发,她就会难以支撑,就要走向毁灭和崩溃。可能也只有终于写出了这样的诗,她才从爱人的死亡打击中解脱出来而重新活下去,这就是诗的力量,诗的光照和引爆。
当然,并非仅仅爱情才诱发人的情感,大自然、社会、苦难、痛苦、友谊等也是同等重要的因素。普希金写秋天和大海的明丽诗篇,叶塞宁写乡村和桦林的纯净诗句,叶芝〈当你老了......〉的感人诉说,聂鲁达在马楚·毕楚之巅的纵横豪唱,李白月下的“对影成三人”,李清照独对秋风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谭嗣同刑场上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都是情感之水如海洋波动的回光。
那么,从情感角度探求诗本身,是不是可以作出如下归纳呢?一、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最活跃的因子,不能把个人情感视为仅仅是与社会无关的小事,因为只有亿万人情感的千姿百态,相吸相斥,左右浮沉,才能使整个世界绚丽多彩,使人活得有味道,这就给美学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天地;二、情感虽然可以用喜怒哀乐来概括,但却不是单一的,可以重复的,完全相同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古今中外写下过多少关于痛苦的诗,就是没有任何两首诗是表达出完全一样的痛苦的;三、是情感创造了美,只有情感才能赋予美的形式,人们不同的情感状态对同一事物和人会有不同反应,在情感的不断波动中,美逐渐凝聚成形。
因此,情感凝而为诗,其所透露和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诗的美学价值的标尺。无论传统诗还是现代诗,情感总是不可扔掉的重要的诗的筹码,即使著名的现代派大师艾兹拉·庞德的意象主义代表作〈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样纯客观冷峻的诗句,也依然流露出若隐若现的情感色彩。
但是,我们强调诗的情感渲泄和释放,并不是说任何情感的渲泄释放都是诗,也不等于说任何形式的表现都可以成为动人的诗篇。有时自己激动不已,情感似乎要爆炸,但写出来的诗句往往又平庸得连自己也无法卒读的烦恼不仅是初学者,而且也是所有进入诗歌殿堂的有成诗人的终生烦恼。撇开诗人的才气、阅历和创作准备不谈,就情感诗化本身来说,可能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就是要保持情感的真实性。
一个人的情感永远是独特而不能与他人重复的,也是他人不可能替代的。只有这样极端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才有新鲜感。才能为客观世界增添一丝自己的东西。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一是自己的情感自己往往捕捉不到,知道在涌动却又看不清楚,结果反而有意无意受到一些现成诗句的干扰,滑入别人已表现过的感情旧窠。二是缺乏勇气,习惯于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过多地考虑别人和社会会怎么看法,怎么议论,极大地限制了诗人才能的自由挥发。所以要真实,真实到敢于坦露最深沉、最内在情感的地步才能涌出使人颤栗的语言。这里我们例举的诗人有前面提到的米斯特拉尔,还有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两位先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审丑的,他以为灵魂的坦荡抵达精神的升华,以判逆的法式接近他的时代。他这样写他瞬间的爱:
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的喧嚷。
走过一位穿重孝的、哀伤的,
苗条瘦削的妇女,她用一只美丽的手,
摇摇撩起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服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这样的爱,(尤其对联一个穿重孝的妇女)是不为社会所接纳的,甚至会受到来自社会的批判,但波德莱尔却因此而进入了永恒。
再看现代派诗歌的先驱,美国女诗人迪金森的诗《造一个草原》:
造一个草原   要一株苜蓿加一只蜜蜂
一株苜蓿  一只蜜蜂。
再加一个梦。
要是蜜蜂少。
光靠梦也成。
这是一个孤寂的草原,只有一株苜蓿,一只蜜蜂;这又是一个富有的草原,有蜜蜂与花草的情爱,更宝贵的是还有无所不包的自由的梦。有了这个梦,没有情爱也行。很明显,诗人专有的“草原”,就是诗人生活的照。她在孤寂中(闭门不出)走完了一生;也在自造的草原上拾取了无数的“梦”,拾取了近2000首诗作,完成了她真实的自我。
其次,情感需要单纯的深度。真实的情感任何时候都是美丽的,但单纯并不是简单,更不是直露,而是质朴的纯粹,请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请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艾青)。请看“生活就是生活/就是甜苹果曾是的黑色肥料/活着,哭泣和爱——/就是这个/深深的弯下的身躯”(蓝蓝),语言平常得不能再平常,诗意却浓得不能再浓郁。很多同学为自己的诗写得浅薄而苦恼,于是开始寻找华丽的词藻,以为这样就可有深度。其实深度是单纯之美所显现的。犹如夜晚的星空,固然需要云彩的烘托,天幕的明暗变化,但星空之美,却是因为它君临于天空,那灿烂是它本身的闪光。
第三,在情感表现上要有控制力。情感是奔放的洪水。诗人的表达就是舒缓的河床。奔放的情感渴求野马奔腾的语言、但诗不是漫长的倾吐或滔滔不绝的渲泄,情感在诗人笔下,要经久积淀,要绕梁三日,要把情感之马控制住,这样迸出来的语言使人感到激动不已,一泻无余、反而会平淡无味。
或许梅雨不懂桃李的缤纷花开花落
美艳的枝头颤动着
多少成长的泪水
(陈惆《四月》)
作者随物蕴意,却又努力控制着,恰到好处地适可而止。
当然控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不可用语言表述的。但一个诗人即使在最激动时也要善于把握自己,因为你的诗要面对读者,而读者却不一定有你这样的情感,你要留他以情感想象,转化和驰骋的空间。只有这样用感情冶炼过的诗,无论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场景,甚至问题本身,才有可能产生超越时间的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与发展自己的感情,在现生活中把握感情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视野里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情景,但不要忘记,我们的情感这树也是枝繁叶茂的,正像对现实生活我们需要观察和分析一样,对感情世界也需要体味和探索。为什么有的人感情丰富,有的人则心如石?也许这里有先天的差异,但更多却源自后天的培养,作为一个写诗的人,不能不认真训练自己发展自己的情感,正如钢琴家要训练自己的手指,芭蕾演员要训练自己的脚尖一样。
发表于 2005-6-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诗歌创作与欣赏之二:情感的渲泻和释放

挺收益的文章,有空多来读读!: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5 20: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