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03|回复: 10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0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诗歌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它的写法,也看到了一些有关“什么是好诗歌”的评论文章,更多的人是在谈论意象、情感、节奏、语言、技巧、意境等多方面,其实这些方面更多的是在谈诗歌的本身,而没有真正涉及到关于诗歌的审美过程。我们不但要会写诗歌,同时还应该有一套对诗歌审美的评论标准,我想这个命题太大了,因为它是一个庞大的美学命题。但是我还是想通过我对诗歌的理解,从美学的角度对诗歌的审美过程提出一些思考。
     其实,诗歌审美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把拉近人和诗歌之间的距离,并形成共鸣,从而达到美的享受。在这里我想先搞清楚一点的是,诗歌和美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诗歌是诗歌,美是美,这两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通过人的主体(欣赏者)来将这两者统一起来了。每一首诗歌,因为欣赏者的水平、素养、视觉、时间、地点、环境等的不同,产生的感觉都不一样的。那么,诗歌究竟有没有一个审美标准呢?我的回答是:没有。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对诗歌的审美过程进行一些重思考呢?我是想对诗歌的本质进行最深入的探讨,就像人生没有答案一样,但是一些哲学家却依然在追求、思考着。
    下面是我的这篇文章的一个大提纲,为了自己监督自己能够顺利的完成这个题目,所以,我想先把提纲列出来,然后在一点点补充,这样一方面可以和大家探讨,另一方面可以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以下提纲也只是一个初步提纲,具体内容还要根据写作情况而定。
     一、美与诗歌的美
     二、美的形式对诗歌中的体现
     三、诗歌审美的心理过程
     四、诗歌的真与善、丑与恶
     五、诗歌与自然的融合
     六、诗歌中人生的悲喜剧色彩
     七、诗歌的移情审美
     八、诗歌的揭露之美
     九、诗歌的音乐性
     十、走向荒原的诗歌审美
     列了这样一份清单,在写的时候才会发现并找到问题,所以,列出来的目的也是不让自己偷懒。今天是12月20日,我想应该在2005年的1月15日左右完成,不然我就对不起自己了。必须强迫自己把这个作品写完。
发表于 2004-12-20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在现今的状态下,提诗歌这个审美功能我觉得还是必要的!
发表于 2004-12-20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这个题目不错
你那提纲除了最后一项(有可疑性),其它也许都不错.
从前言文中可见,也许会有分歧.
点一点供参考:
美学是人感受外界事物后的感觉,这种感觉分好\中\坏,这种好中坏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概括。
美是有标准的:起码在几个方面
科学性,个体的、社会的非科学性的好感、坏感,早晚要被科学性校正。
美的社会性,就是无数人,长期以来感受的共识,以个人的感受否定这种共识,是新突破的可能少,大部分是个体的神经、心理出了毛病。
美的社会性中,还有人群性,不同人群间的共识也是有差别的。这也要用科学性来统一。
正确的美学标准,要能促进社会发展。促退的美那一定是臭美。
美学的是与非,不能是自我为中心,如果是自我为中心,就不用讨论了,一定是自我的感觉最美、最对。
这起码有科学、社会、人群、促社会发展四个标准了吧,最后才能是单个人的标准。
算点思路,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0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一、美与诗歌
     提到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春天里开放的花朵,夏天里的荷叶,秋天里的果实,以及冬天里的白雪。这些都是自然美,这些美给人带来了心灵上的安抚,特别是在当今的工业时代,在被钢筋和混凝土包围的时代,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就更为重要。这个也是当今美学所肩负的任务。美学可以使人培养出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敏锐感觉,做到流水有情,落花有意,让人重新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美和时代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在如今社会,提倡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我们必须看到,科学在使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科学就像一团火,它在使我们燃烧的同时,也在使我们面临毁灭的生存状态。科学的建设力量巨大,但是科学的毁灭力量同样巨大。而当代的美学就是要在科学的包围中突出重围,要让人类在四周充满钢筋和混凝土的世界里找到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情操。
      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经说过:“科学的界限越扩张,诗的领域越狭小。”确实,在现实的生活中,科学走到了哪里,诗歌往往就在哪里消失。在东西方古代人的眼里,天空总是充满了神话色彩,一朵白云被看成天使的翅膀,一颗小星星被看成是调皮的小精灵,月亮使人想起嫦娥本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天空的逐渐认识,白云不在是白云,而是一颗颗小水滴,星星也不是小精灵,而是燃烧的发光的球状物体,月亮上更是只剩下光秃的石头,这些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枯乏的宇宙世界。现代人还有谁能够写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美丽而忧伤的诗句呢?
      既然科学揭穿了美好的诗歌,揭穿了人类灵魂深处的一层薄纱,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究竟还需不需要诗歌呢?当然需要,只不过我们要重新赋予诗歌生命,从理性的世界挣脱出来,重新给诗歌穿上一层美丽而动人的外衣。重新审视,让人们在冷冰冰的现实世界中寻找到新的安慰。所以诗歌的审美意义就非常重要,重新创造一个崭新而华丽的梦就成为当代诗歌理论的首要认为,而不是我们常常争论的什么是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我们不能反对科学,因为它是人类进步的必然,但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反对诗歌的存在,因为诗歌是人的思想进步的必然。诗歌和科学是相互冲突矛盾的对立。那么我们必须要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使诗歌的审美要求也要进步。科学摧毁了诗歌,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说诗歌要推动科学呢?物质发达了,人们的情感同样要丰富多彩。“即使上帝死了,我们也要重新创造一个上帝,因为没有信仰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用在诗歌上也可以说:“即使诗歌死了,我们也要重新创造新的诗歌,因为失去了诗歌人就失去了生活的理由。”
      真正的美学总是促使人向自由的终极境界发展,总是人走向自由解放的强大的动力,因为美学作为一种感性学,它和主流社会执行的理性价值体系是天然对立的,作为美学核心命题的情感更是对禁锢人精神的宗教伦理抱有天然的敌意。因此,我们说美的实现过程就是自由理想的实现过程,美学的自由本质使它成为创造新型生命价值的重要理论资源,并因为对人类思想的解放运动的强力推进而成为人们热衷的目标。那么诗歌的终极价值就出来了,诗歌应该不断地接近自由,用自然的手段来缔造人类理想的城堡。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诗歌?关于诗歌有多中说法,我们常见的说法就是“诗言志”,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给诗歌做一个全面的解释。个人认为,诗歌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把世界上近似的意象,用流畅的节奏,动感的语言,像珍珠一样的把他们串起来。然后进行意境、技巧等方面的处理,从而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愉悦。我的这种说法并没有和“诗言志”的说法相冲突。 那么,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什么是诗歌什么?其实,在我对诗歌做了解释之后,诗歌的什么标准也就出来了。
      第一,要有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支撑了整个诗歌的灵魂,一首没有饱满情感或者思想的诗歌只能称为是垃圾诗歌,所以作为写诗歌的人,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站在一个情感和思想的高度去写,这样才能和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这个也是诗歌什么的第一标准。其次就是“近似的意象”,何谓近似的意象?我们都知道意象就是象征物体,但是近似的意象呢?也就是在相同情绪的情况下选择的象征物体,打个比方说:当你悲伤时,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悲伤的,从你身边的物象来说,不遮挡阳光的窗帘,凌乱的被褥,窗外黑夜的安静,流泪的星星,等等都是近似的意象。这个时候你如果要是在这种悲伤的情绪中加入“盛开的花朵”那就是不符合近似的意象的要求了,这样的诗歌给人的感觉就是破坏,而不是美的享受。第三就是语言,诗歌的语言是和诗歌的意象息息相关的。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连接器,它连接世界、现实、未来和梦想。所以诗歌应该是流动的,像水,诗歌应该是活的,像会唱歌的夜莺。这个就是对诗歌语言的要求。第四就是节奏,节奏实际上是一种相似的关系,重建与毁灭、生与死、爱情与欲望、历史和神话、动和静、阴和阳等等,都是对立的一种相似。诗歌的生生息息,诗歌的延绵不断,诗歌的潮起潮落,诗歌的周而复始,等等都是节奏的统一。所以诗歌是靠节奏的推动来使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变的更有力度和深度。这个是对诗歌节奏什么的看法。再就是意境,意境是诗歌最不好把握的,我们常常在这个方面也不大注意,我们知道散文和小说是一种直线或者是平面,一条线可以贯穿全局,而诗歌却是立体的,这种立体的展现实际上就是意境的完美性。第六个方面就是技巧,其实我们所写的诗歌的主题大致是相同的,一个主题我们可以反复吟颂,但是是什么来区别各种不同的诗歌呢?也就是技巧,技巧是不可以转让的,技巧是对诗歌的创新,无论是从象征到形象化的比喻,还是对仗以及相反词义的处理等,这些技巧的运用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有了生命力。当然,我们现在所讲到的审美心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审美一首诗歌,我想,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只会埋没在历史的坟堆。正是因为我们审美意识的不完善,我想有许多好的诗歌就被历史湮没。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要素,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以上是我对诗歌本身进行了探索,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至少我们清楚了诗歌的一些必要元素,对诗歌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去看一首诗歌我们就知道从那些方面去看了。
      我刚才从美学和诗歌两个方面对诗歌的审美进行了分析,那么我们在回到问题的本身:审美心理和诗歌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如果把诗歌想像成一朵美丽的花朵,那么,审美心理就是对这朵美丽的花朵进行美的分析和判断。审美心理主要是人的意识活动,而花朵本身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要如何才认为它是一朵美丽的花,这点非常重要。就像是维纳斯的断臂一样,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要比没有断臂的维纳斯要美丽呢?这实际上是一些美学家欣赏出来的结果。对于诗歌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欣赏家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诗歌,所以,诗歌的好和坏是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的,更多的是欣赏者的审美标准不同。
      在这里我对审美和诗歌,以及美学和诗歌的关系谈了很多,其主要目的是要让人们意识到审美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诗,什么是真正的坏诗。但是我也想劝告大家,不要一昧地探讨完美的诗歌标准,没有这个标准,我们只需要用正确的眼光和独到的眼光对诗歌进行判断就可以了。我想,完美的应该是垃圾的,而残缺的才是美丽的,正所谓维纳斯的断臂,过多的追求她的完美性,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把人的审美意识拉进了一个死胡同。对于诗歌也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二、美的形式在诗歌中的表现
     上一章我们谈到了关于诗歌与美的种种问题,那么在这一章中我想着重讲讲美的形式问题以及美的形式在诗歌中的表现。在生活中,人们欣赏艺术作品多偏向于艺术作品的内容,比如欣赏一幅画,人们会欣赏会欣赏画面人物的动态表现所传达的生动故事,而对于风景画来说,人们注意的也是大自然的景色;读一部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小说的情节和故事;读诗歌时,更注重的是诗歌所传达的情绪以及精神追求。总之,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梦想总会第一个被人们所发现,但是在艺术作品背后的色彩、线条、风格等就不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于一首诗歌来说,其音节、韵律、句式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都看的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一个秘密。”所以在这里我将重点讲到美的形式在诗歌中的表现。供大家参考。
      形式美是指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则的组合,具体指色彩、形体、声音、语言、动作等,形式美就是研究它们的组合规律。实际上形式首先是一个创造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世界的重新造型,是人的经验对世界进行重新整合的结果,所以说,人才是美的形式产生的首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结构本身就有一定的形式感,人们总是喜欢把一些有规律的事物放到一起,使混沌的世界如何变的有序。其次,从人类发展的结果来看,美的形式图案产生于自然本身的抽象化,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沉淀,在人类不断的实践中,这种美的形式又因为人们重复的仿制而变的规范,最后形成了单纯的形式美。那么,诗歌的形式美又有那些因素组成呢?通常我们所知道的是声音、色彩、动作、线条等等,那么我们就重点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求达到诗歌的审美效果。
      先看看声音。声音是物质的自然属性,它往往作用于人的听觉。和谐的而有规律的音乐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在这里提到的声音是指音乐。作为诗歌也就是说诗歌要有音乐性,而节奏才是诗歌内在的本质。所以诗歌的内在衔接是靠的节奏。节奏的出现要早于语言,节奏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最开始的人类说话是从节奏开始的,直到后来人类的发展,节奏逐渐为语言服务了。节奏实际上是一种相似的关系,重建与毁灭、生与死、爱情与欲望、历史和神话、动和静、阴和阳等等,都是对立的一种相似。诗歌的生生息息,诗歌的延绵不断,诗歌的潮起潮落,诗歌的周而复始,等等都是节奏的统一。诗歌的细胞是诗句,而使它成为统一体的不是意象,也不是思想,而是节奏。节奏是人类最原始的思想和情感的抒发,也是人类的内在情绪的流动,节奏就像大型交响乐,令人激动而兴奋。当你听一听大海的涛声,当你潜入森林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当你听一听树被风吹动是发出的声音,当你看一看太阳有节奏的升起又落下,当你看一看季节的有条理的变换,当你感受到大型交响乐的浑然,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呢?你的心灵又有什么感动?所以,到节奏中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声音吧,美和光就在那里,世界真实的音乐就在那里,诗歌的灵魂就在那里。
       再看看动作。动作就是指人或者物在世间所展示的形态。可是为什么诗歌中也需要有动作的美感呢?我们说,诗歌是灵魂的东西,而灵魂是活的,它像火一样地燃烧着,世界万物都是因为动作的美感而给人一种不同的精神层面的享受。树在风中舞蹈,树的舞蹈就是动作,是自然的美感。万物有灵魂,既然万物有灵,那么诗歌作为通灵的世界表象,就应该有动作的美感。水的流动是美的,火苗的燃烧是美的,影子的跟随是美的,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美的动作运用到诗歌中,那我们的诗歌就活了起来,我们欣赏的角度又有了不同。
      对于色彩我就要多谈一些了。色彩是客观自然物的属性,因为不同的物体总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色彩也是重要的形式美的因素。在诗歌中也是如此。我们知道,色彩中最重要的是三原色——红、黄、蓝。他们之间的相互调和可以变成很多种原色。红色是暖色,是一种活跃的颜色,它和热情、爱情、革命、欲望、愤怒等情绪紧密相连,它能促使人的神经高度兴奋。同样把红色运用到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奔放的热烈。而与红色相对应的是蓝色,它沉静、平稳,喜欢蓝色的人在心理上往往很容易伤感,但是除了伤感之外,蓝色往往显得冷静、严肃、有质感。黄色是各种颜色中亮度最大的,它象征着温暖的阳光,使人们很容易想到快乐和幸福。因此,黄色往往和太阳联系的比较紧密。如印象派大师凡高的“向日葵”,黄色的表现力就达到了极点,那黄色的花瓣就像火苗一样上升,和画家内心的疯狂构成了对应。绿色和其他色彩更多的是起一种调和作用,绿色代表了一种和平、安定和满足的情感。另外,像粉红色表现了温柔,紫色表现了神秘,黑色表现了死亡等等。这些色彩会经常在诗歌中运用到。所以作为诗歌审美来说,我们要从其中流动的情感和思想中发现这些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灵魂的情绪。
     作为线条来说,在诗歌中运用的不是很多,我们都知道,散文和小说是一种直线或者是平面,一条线可以贯穿全局,而诗歌却是立体的,既然是立体的诗歌,那么在审美上更应该从其立体效果去看。但是立体也是由线条来连贯的。什么是诗歌的线条呢?当然有很多,情绪的连贯、思想的连贯、节奏的连贯、意象的连贯等等都是线条,所以作为诗歌来说,连贯就是诗歌的线条。我写诗歌并不主张修改,因为一旦修改了,就很难有其连贯性,也就是我所说的诗歌的流畅性不美。
      上面我讲到了关于诗歌的形式的几个要素,那么这些形式有没有一般的原则呢?这个不能完全去总结,但是我还是想对一些基本的原则进行一下归纳。单纯齐一原则。这种原则就是我们常说的简练干净。它可以让我们的诗歌变的简洁明快,但是它的缺点就是缺少流动性和变化性。回环的原则。这个原则在古代诗歌中会常看到,作为现代诗歌来说用的就不是很多。对称均衡的原则。这是一对相近的美的原则,在建筑中经常看到,在诗歌中也会经常用到。调和对比的原则。这是在诗歌中经常用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对立统一性,矛盾的调和性。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关系美,这点在绘画中经常用到。错综美的原则。错综美是一种自然的美,是没有经过任何人工雕刻的美,所以为什么人崇尚自然就是这个意思。我说的这些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诗歌中,因为诗歌是流动的,像水,所以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流动的。我只是力求从基本原则中找到诗歌的另一种审美观来,同时在写作诗歌时好加以运用。
     对于美的形式以及美的形式在诗歌中的运用我谈了很多,但是并没有一个最终固定的形式,我谈这些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在欣赏诗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诗歌并不是只有情感,也不是只有语言,诗歌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体。
发表于 2004-12-2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这个贴子最后由空手道在 2004/12/22 10:20am 第 1 次编辑]

美有两个方向,一是感官的舒适度--和谐美,一是感官联想--扩张美
诗歌是用语言表现美感的意愿,美是一种自然合理的存在,所以诗歌也有内在的科学性,我们说的技巧和手法都依附于美学的原理。
诗传统认为美是数性的,汉字是几何性的,有内在的统一,所以编制了许多格律制度,认为可以重建人类的失天堂,找到美的根本,但在新语言学里我们已经获得了更多语法的支持,诗歌的表达也更多样化,这更说明美的多维和不确定性。
美感是渐进的,我们理解并有所感悟了,那么才走进美的思引,庄子说“道在遗溺”既是说存在的美学原理,诗歌不管是对美的理解和揭示还是去暗涵美的感悟都直接承载我们的宗教--美
发表于 2004-12-22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梅梅子:
  
  你说的美的四个标准,可跟美相隔十万八千里呀!例如你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量度一张美人的表情,就会扭曲了她的形象,让她哭泣。
  诗歌若被科学性来校正,就是它的末日了。
  
发表于 2004-12-22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下面引用由子墨2004/12/21 10:08pm 发表的内容:
梅梅子:
  
  你说的美的四个标准,可跟美相隔十万八千里呀!例如你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量度一张美人的表情,就会扭曲了她的形象,让她哭泣。
  诗歌若被科学性来校正,就是它的末日了。
...
你说得不能说一点也不对.
总的讲,如果真是你说的那样的话
那一定是不理解科学,符合科学的东西才是本质的美.科学不但要校正人类既有的美学标准,科学还要校正人类文化的一切,人类精神领域中的一切.不过,这个过程不是一日之功.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4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先问好楼上各位,殊不一一回复!
                     三、诗歌审美的心理过程
     在前面我们谈到了美的形式在诗歌中的表现,那么现在我想谈谈关于诗歌审美的心理过程。诗歌审美的心理过程和美学的基本审美过程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在前面我也提到审美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体验,凡是体验都应该有一个过程,在不同的层次,审美者对美的感受程度是不同的。而作为审美的心理过程,我将从审美印象、审美意象、审美幻想、审美回忆等内容来进行探求,以求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有一个系统的审美认识,并对我们的诗歌创作或欣赏起到重要作用。
     1、审美印象
     审美印象是人对美的事物表面现象的抽象反映,它是肤浅的、主观的、表面的、不确定的,和事物的本质存在遥远的差距。审美印象也是人对世界的最直接的成果。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很漂亮,那么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很漂亮。那这个人就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所以,审美印象介于表象和情感之间,尚未涉及到人的精神层面,并不能够让人的心灵留下长久的记忆。在现代艺术实践中,审美印象的这种瞬间性特点集中体现在西方的印象派诗歌和绘画中,里尔克和印象派大师莫奈是其代表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走向大自然,用精细的感觉去捕捉物象在阳光、空气中的运动形象。个性化的审美印象往往有助于形成艺术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像后期印象派画家马蒂斯就画过蓝色的女人裸体肖像,显得冰冷而缺乏生命感,像冻僵的鱼。而凡高的向日葵却像浓烈的火焰。因此,审美印象虽然简单,但它决不是对外界物体的简单复制,而是渗透了审美者的艺术个性。
而作为诗歌的审美印象我想从一首诗歌说起。下面是里尔克的一首《梦幻》中写道:
光像一只黄毛松鼠
在反射中一掠而过
紫色的阴影
给白衣染上污浊
那么,从这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看到诗人对大自然瞬间的把握。其实把审美印象应用到诗歌审美中就会发现,这首诗歌为什么会让我去看的第一印象非常关键。审美一首诗歌,初看是看诗歌的整体感觉和语言感觉,细看才看到诗歌内在节奏和意境,以及技巧。所以要进入一首好的诗歌,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也就是我所说的诗歌审美印象。
      2、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对审美印象的升华,它并不满足于用主观印象去改造审美对象,而是要用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对物象进行重塑,使之真正成为心灵的结晶。因此,审美意象也更多的涉及到人的精神层面,这样也就造就了它的成熟、独立的艺术形态。其实宋词更多的是运用了审美意象,情景合一,因为审美意象更加接近人的生命的本质,也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一点从宋词“讲究意境”的说法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境就是空间,意境就是一种审美心胸或精神空间,它代表了内宇宙的整体轮廓,如果把意象看成是单个的形象颗粒,那么意境就是一个空间中包容了一大批的形象颗粒。这些已经在诗歌中运用的要更加广泛一些。
关于审美意象我还是用诗歌来进行说明,下面我们看看庞德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许多花瓣
这实际上是审美意象的记录。作者看到地铁站里一张张美丽的面孔,而地铁就是“黑色枝条”,而那些美丽的面孔就是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首就很好的融合了作者的情与智。那么这种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即从立意到显像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审美一首诗歌时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对诗歌加以思考。
      3、审美幻想
      无论是审美印象还是审美意象,都有客观的现实生活或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都是人在清醒状态之中形成的审美心理形态。但审美幻想却超出了正常人的感觉范围,它是人在似梦非梦的审美状况下头脑中形成的幻觉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只有在审美幻觉里才显得逼真感人。现代心理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审美经验的源泉和艺术创造的动力均存在于无意识领域之中,即隐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本能。这是对审美幻觉的最好注解。那么依靠幻觉的审美幻想产生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感觉过敏产生审美幻觉;二是情感摧毁理智产生的审美幻觉;三是白日梦产生的审美幻觉;四是宗教迷狂产生的审美幻觉。审美幻觉的出现使我们对审美的层次又有了新的认识。审美幻觉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关于审美幻觉在诗歌中的运用我们通常并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个人认为,用幻觉写诗才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点。我通常说写诗歌有三种写法,一是为写而写,二是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写,三是用心中的一个“王”去写,而自己只是代写。其实地三中写法就是一种幻觉写作法。真正的诗歌我个人认为一定是有“魔”的的成分在里面,说白一点就是一定是一种“病态的非正常的”的灵魂的展现,因为诗歌本身就是灵魂的释放。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审美一首诗歌。如果是为写而写的诗歌,看起来一定是平淡无味道;如果是用思想和情感去写的,尽管诗歌表现的主题、情感、思想等都非常不错,但是给人的影响总是一致的;而作为用心中的王写出的诗歌,一定是在创造出一种矛盾,因为世界是对立的世界也是矛盾的实际,所以诗歌也应该是对里的是矛盾的,一首诗歌出来,你可以把它说成是苹果,另一个人可以把它说成是桃子,还有一个人可以把它说成是橘子,总之,它是一个让人充满想像的水果,而不是其他的物体。所以在这里我所提出来的一个审美要求就是尽量进入诗歌的矛盾性,而不要去可意的总结什么。
      4、审美回忆
      审美回忆是对经验生活的重建,它要求我们在心理上返回到以往的审美经验中去,然后借助想象力进行整合,使审美经验在记忆中重新复活,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可供回忆的资料。审美回忆也使得我们对前面的三种审美过程建立了联系,它把一个心理的有序流动过程联合到了一起,并保持了相互之间的统一。回忆是一种神气的心理功能,它能让我们重温过去的美好的时光,这种心理功能不仅能够保证审美心理形态的连续性,同时也使我们的生命具有了超越时间的完整性。
      审美回忆在诗歌中表现的并不是非常突出,但是可以说没有一首诗歌又没有表现出回忆的。人脑中有一块充满诗情的记忆区,在那里记录着一些诱人而动人的一切,才使我们的生命具有了美感。诗歌是灵魂的释放,这点我们大家都非常地清楚了,但是这种“灵魂的释放”一定是我们人本身对过去回忆的体验之后产生的情绪。在诗歌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作为诗歌的素材,也经常会用到一些意象,而又不用一些意象,这里的“用的”和“不用的”一定是因为我们头脑中记忆的表现。关于审美回忆我在这里不多说什么。
      通过我们对以上的审美印象、审美意象、审美幻觉、审美回忆的简单描述,我们发现人的内心的奇妙无穷,每一种审美过程都有相应的艺术表现,那么有没有一种超越于这种心理审美过程之外的审美观呢?我认为还有一种就是:审美创造。用“创造”一词也有很多的涵义,创造突出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这一点在尼采的哲学中就有注释,人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而没有终点。既然是不断超越,那就是人需要不断地创造,这个创造的过程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在写诗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不断超越再创造的过程。如果诗歌缺少了再创造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读过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人生搏斗的过程,老人好多天没有打到鱼了,而有一天突然打了一条非常大的鱼,可是当他捞出海面时,他遇到了海浪海风,还遇到了大鲨鱼,于是老人开始搏斗,最终他胜利的回到了岸边,但是他打的鱼却只剩下鱼刺,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更加无形,也更加具有持久性,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我们往往会因为结果而忽略整个过程,所以这种审美心理也常常不被我们重视。创造的过程实际上是审美过程,我们对移情的审美更多的是把我们的情感容入到自然界的一种物象中,而没有把情转移到一种创造的过程中,老人之所以受到我们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一种搏斗过程的向往。
      那么作为诗歌我们应该如何创造呢?个人认为,诗歌是情感、语言等的再加工,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创造一种适应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及其他,只有这样诗歌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具体的审美过程还待我们进一步地去挖掘。

发表于 2005-1-22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关于诗歌审美的重思考

刚看到这么有用的收藏,待慢慢的学习,谢谢先生,期待你的续篇,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5 09: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