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9-11-27 17:07 编辑
门外悟诗(3):诗之创作 文/寒山石
对于诗爱者而言,如何写诗?这似乎是一个博大精深、探究难尽的永恒话题。虽见仁见智,然万物归宗,总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遵循的。笔者以为,写诗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做到三关四真”。 “一个核心”就是“诗中有我”。“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随园诗话》中云:“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自恃很用之病多;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诗是诗人主体生命的独特抒写和艺术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是诗人用热血和灵魂点燃的精神火炬,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深刻体验、浓烈情感和丰沛思想,展现着自我的诗歌智性、诗情才意和鲜明风格。毕竟,诗是诗人用自己生命、人格和才情、学养孕育的孩子,带着自己情感的血、灵魂的肉、精神的骨,是鲜活的“这一个”。所以,无论是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都“我在其中”,蕴含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我则生,无我则死。有我,才有个性;没有了个性,就没有了生命。因此,清人张问陶有言:“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 “三关”就是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有我”不是“唯我”,“个性”不是“个体”。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切艺术包括诗的生命都在于个性的蓬勃张扬;但另一方面,个性离不开共性,离开了共性就无所谓打动人心的共鸣。换言之,共性的激流因个性的自由飞扬而波澜壮阔,个性的浪花只有融入共性的江河才能得以永生。所以,必须在对自然万物的神往好奇中激发思绪、在对社会万象的洞幽察微中触动灵魂、在对人生体悟的浓缩积淀中唤醒情感,把时代的精神图谱和外在的浪涛拍岸,化为内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诗意律动,在见证与担当、享受与发现、历练与体悟的同时,以精炼精美的精品力作璀璨诗歌的星空。决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囿于个体的狭小天地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偏狭地去抒写谁也看不懂的个体情感,远离大众、脱离大众,也失去大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经典古训,也是诗人的使命担当,更是创作之本。诗人必须既有丰盈的才情气质和精湛的艺术素养,又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厚重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济世情怀,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大众的理性观照有机统一。只有实现个体创作私密性与受众需求公共性、可沟通性的并举,做到小我与大我的灵魂架通、交相共融,才能创作出个性与共性浑然一体的上乘之作。 “四真”即有“真情实感、真积力久、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说诗必须是客观现实与个体心灵击撞迸发的火花,是从自己的胸中流淌到笔端的,“一切诗语皆情语”,不能无病呻吟。不能感动自己,就不能感动读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因诗而显高贵,诗因情方能流传。所谓“真积力久”,就是说要下真功夫、持久地日积月累,“一分神来,九分汗下”。没有恒心、毅力,不经过千锤百炼,不经过一个洗尽铅华、精益求精的过程,幻想“一经创作,万人传唱”,那是千方夜谭。所谓“真知灼见”,就是说要“意必己出”“意新语工”,以独特的语言、风格抒发出自己独到的情感和思想。所谓“真才实学”,就是要力戒浮躁、力戒浮名,夯实创作功底,练就真本事。耐得寂寞,自有芳华。只可惜不少人置身于这个热闹的世界,虚掷才华,浪得虚名。惟有在寂寞中前行,才能攀上风光无限的诗峰。 概言之,“诗中有我”则自成卓然独立的一道风景,做到“三关”就拥有激发创作的活水源头,力求“四真”则可锻就潇洒自如的灵动笔锋。 2019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