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魂匠心 译而不损 
 
        ◎ 晚 枫 
 
        第一次接触魏彦烈的诗歌就让我感触颇深。他的诗题材广泛, 
从大自然到人生,从个体到社会,从美好到讥讽,包罗甚广。无 
论谁读他的诗,都能在里面找到与切身相关的内容:儿子悼念双 
亲,公职人员斥责腐败,细心人观察一粒微尘之美,妇人思念夫 
君…… 
        通常,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含义,最终实现全面深入的鉴赏, 
是要花些时间的。然而,读魏彦烈的诗,那种类似苦差的感觉已 
变成了赏心乐事。这种乐趣的营造,靠的是精湛的技巧、令人耳 
目一新的构思,加之其特别的表意方式(也许有人会觉得有点怪)。 
暗喻是他那颗戏谑的诗心永远青睐的手法 ; 多么严肃沉重的话题, 
他都可以用诙谐甚至嬉戏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流氓坏蛋在他 
的笔下,可以是埋在一箱三层光鲜亮丽的苹果之下的那个烂货; 
一条狗可以是对势利小人的嘲讽。拟人几乎是他诗歌中屡用不爽 
的利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简单之物,无论有形与否,到了 
他的笔下都可以成为谈资——麦子、面条、花朵、树木 …… 一切 
都可以富有鲜活的生命,揭示一个又一个的哲理。什么都可以说 
话、做事,生动形象之极,似乎它们都是诗人生活中的老朋友—— 
四季、景致、太阳、月亮、风和雨…… 他可以用同一个标题写出 
许多首诗;他可以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琐碎小事,观察研究到 
极致;他 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说得那么轻松自在,充满幽默和嘲讽。 
鉴于这是一本双语诗集,我认为英语读者的解读程度基本上 
 依赖于英译质量。诗歌翻译本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由于语言与 
文化的差异,诗歌翻译往往不能确切完整地再现原诗,尤其是中 
英文之间。诗歌在英译过程中损失掉的不仅是涵义,还有音韵之 
美,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两种语言的结构和声音是一模一样的。我 
认为诗歌中的音韵美,是诗歌传达意义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节奏、押韵、头韵、行内韵等,都是音韵美的元素。如果一首诗 
丢失了音乐性的部分,是不是仍可以被称之为诗,是很值得怀疑 
的。当然,现代自由体诗歌中的格律和押韵元素越来越少,但毕 
竟还以某种方式保持着节奏感。 
       虽然魏彦烈的诗歌可谓现代诗,但翻译起来绝非易事。这是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节奏,以及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的差异,致使 
诗歌翻译很难做到音意两全,“丢失”在所难免。魏彦烈的语汇 
辞藻带有极强的中国北方农民的特色。纵观中国近三十年的城市 
化进程,城市人口激增,读者中会有不少人经历了由农村到城镇 
的转化过程,因而带有地方色彩的语言会给读者带来共鸣 , 引起 
读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反思。诗中意象的塑造也多带有文化背景, 
如佛教、中医,中国北方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老百姓世代相传的 
传统和习俗,等等。英语读者如果没有基本的中国文化和宗教信 
仰的概念,这些元素会很费解,甚至觉得毫无道理可讲。这种情 
况下,一些带有文化背景的特殊意象,期望外国读者不但理解其 
外延,还能理解其内涵,恐怕更是异想天开了。我们不妨用《磷 
火》举个例子。英语读者印象中的烟斗(pipe)大多会是 15-16 厘 
米长短的烟斗,类似福尔摩斯用过的那个样子;而中国农民使用 
的烟斗(应该叫烟袋)大约有 40 厘米或者更长,像旧式的长枪, 
所以诗中用了“烟枪”一词。这种长柄的烟袋才可以塞在裤腰和 
棉布裤带之间,而不是放在套子里挂在腰带上。有人也许会说, 
这种由于细微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意象偏移不会影响诗歌本身的 
意义传达,而实际上,在这首诗中,这种影响确实存在。诗的后 
面接着谈到“掏出来……吐出憋了一辈子的怨气。”掖在裤腰带 
里的长杆烟袋要比放进套子挂在腰间的短烟斗的意象,更缺乏空 
间自由感,而这种被挟制的憋屈营造了需要舒一口气的氛围。 
     魏彦烈诗歌的音韵美,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上。 
气息的巧妙设置,即在什么地方停顿换气,或者说在哪里不换气。 
诗人通过精心设计切断话语的位置,换下一行,来制造这些独特 
的气息效果,使诗歌的节奏与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相得益彰。这也 
是现代诗歌运用的一个手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传达信 
息的手段是多维的——文字的外延与内涵、韵式和节奏的声音效 
果、以及拟人、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法。英译版应该在声音效果 
上尽量接近原作,以期达到同样的信息传达效果。然而,中英两 
种语言在句法与语序上都不同,使得译者不得不在诗行之间作必 
要的调整,因而译文的气息节奏上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集体翻译个人诗集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英语读者有可能 
感觉到有多种类型风格和措辞。这种翻译形式对于保持风格上的 
一致性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同时,在效率和经济上有它的优势。 
诗歌翻译与出版可谓任重而道远。 
2019 年 8 月 加拿大 
 
晚 枫(Qun Grace Liu) 原名刘群,曾任北京语言学 
院(现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英语教师,自由翻译职业,爱好诗 
歌创作与翻译。在《世界诗人》《诗殿堂》《诗历》《大风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 卷)》等刊物发表多篇创作和翻译作 
品。另出版有英译新编历史剧《黄叶红楼》以及合编翻译教材《汉 
英笔译全译实践教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