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园枫 于 2017-11-7 21:31 编辑
说明:这个栏目因为近年来我忙于一些事情而中断。一直也在学习和思考诗歌。这首诗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读过很多遍。
原作:
一百倍的距离 文/杨四五
年轻的画师
从大屠杀纪念馆
赶到雨花台烈士陵园
将一张素描纸在画板上展开
然后他快速勾勒出
一个女人
横躺的轮廓
游玩的人就围了过来
接着他细化出脖颈
锁骨
又慢慢细化出坚挺的乳房
有几位老人
看了眼
摇摇头走了
他继续细化出四肢、肚脐
和双腿之间
有一些妇女
看了后
闭上眼睛
羞涩地离开了
而他
并不为之所动
随即在女人的周围描出一张床
在稍远处描出四个赤裸裸的男人
桌子和酒瓶
这时,人群中传出些许骂声
更有人跑到他对面怒目而视
而他
将目光在女人身上
停留了许久
然后捉住软质铅笔
颤抖着
在左乳插上一根牙签
在右乳啃出一个深深的凹坑
在微隆的小腹下,黑色的区域
扯出一条撕开的裂缝
人群中
突然
有位姑娘掩面而逃
他的笔并没有因此停下
他继续完成了门、窗户
一场酒席
以及倒在地上的丈夫
他把新房里的床单
调到最白
把血和酒席上的人都调到最浓
那些稍前愤怒的围观者
此时
已变得激烈
他们开始争论
画上的女人有没有怀孕
争论那八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年轻的画师站起来
转身看了看身后
默默地
将画抽出,点燃
火苗
猛然吞噬他的落款——
山东新泰,离此
七百公里
【主持人语】 对于一些著名的历史性事件,尤其是富有精神烙印特征的,我们在创作时如何去表现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不限于此,欢迎各自读来议论。
附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