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08|回复: 1

《爱情笔记》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1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2003.10.19-22看的《爱情笔记》,之前看了一些思哲方面的书,比较重要的是弗洛姆的书。他继承了尼采提出的“爱的能力”的命题,即“爱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的,许多相似的爱只是伪爱”,这一命题传到弗洛伊德手上,更是做了详尽得可能过分的阐明。到弗洛姆这里,可以说是论述得相当晓畅明白了,当然,要考虑到他从马克思那里吸收了足以纠正弗洛伊德消极、偏颇的养分。这样,他展示了成熟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实现的爱与不成熟的、作为人异化的表现的爱的区别,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由及其作用,可以说指明了在爱上得到幸福的大道。只是鉴于其受基督教的影响,有些对博爱的理想性偏向稍使我不快。其次是李银河的《福柯与性》,我只从中学习了福柯反权威的一些理论,这个也不时散见于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亦可在奥威尔、王小波的文中看见,但在弗洛姆的精神分析式的体系里点化后,是否依附于“外在化权威”几乎可以作为一个人是否有“成熟的爱”的几种试金石之一了。当时我就在这样的思想武器(呵呵)下看的《爱情笔记》,基本上是有不爽之处就狠批,在自己的笔记上留下了下列文字。实在文理欠通的、无意义的文字都删了(大概吧)。
现在拿出来,一是想与也看过此书的朋友交流(绝对是当时读的新鲜原汁的感受啊)。二是好久没发文字了,充一下数,增加发贴量。三是推荐弗洛姆,虽然我在上面介绍的下面使用的都是一脔而已,主要是看看有没有已经对他有研究的或在类似问题上有研究的达人与我交流。
我的自知之明是也许没什么人看几眼,更遑论全篇看晚,我只有尽人事如下:
用[color=#8A2BE2]颜色标明书中我以为的妙处。
用[color=#FF1493]颜色标明我以为的重点。

P9 巴黎至伦敦有6趟班机,二人在同一班机的几率是1/6,而不是作者说的1/36。概率论还需要学习。我看的是1993年的版本,不知在最近出的版本里更改了否,或者作者说的是同在“某一特定班机”的几率,而翻译者没翻译出来?
P12 关于爱情宿命论。“当我不觉得与她的相遇是一种前定,也就是我不再觉得必定要与她共度人生,从而也不再爱她之时。”
————这说明了两点。一,错误的爱情观。因为我们应该是因为爱她,所以觉得一定要与她共度人生,而不是相反。二,受[color=#FF1493]宗教、命运或曰外在权威(福柯或弗洛姆语)的影响较深:[color=#FF1493]一定要外在权威的作用。
P13 “看透世人不难,但于己无益。”
————我宁愿解释为:看透世人之无法看透不难,但永无法因之放弃对世人(个体或群体)的信任。
P20 “然而我们只有在不了解心仪之人时才会跌入爱河,最初的行动必然建立在茫无所知的基础上。”
————有人用铅笔划线、划圈以示重点。然而,这又是一个错误。爱确实出于意志(用叔本华语)远胜于理性,但真实的爱永远与理性不谋而合。没有爱不渴望、不即是理解。没有爱不是使对一事物的判断胜于对另一事物的判断。[color=#FF1493]没有爱不是包含着判断。反之,否认判断的爱是想获得(或真的已不能不感觉到)自己对爱的不具责任。
P28 “一旦开始寻找相互吸引的种种迹象,心上人的每句话、每一动作都会被视为饱含深意。”
————这不是[color=#FF1493]理性(收集、分析材料的能力)被[color=#FF1493]意志(开始寻找——意向)[color=#FF1493]驾驭的又一例子吗?把何事物纳入理性范畴,不是由意志决定的吗?
        然而我又相信理性,也许是因为在错误的意志之下,只有理性可以拨乱反正,阻救疗治趋于破坏的生命。能否说:理性愈合于生命(抽象而幸福的含义),它也就愈有力量?理性与意志相合时,二者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相悖时,个体要痛苦不堪且极易失败。
        爱一个人的意欲与尽量遵从理性的对于她的判断不会对每一个人都是相悖。这是极少但又确实存在于世界上的堪称完美(和谐或最高?)的幸福。
P34 “两个通过语言进行漫长而又危险的跋涉去彼此了解的人,用隐秘的方式传递敏感的内容,可以避免这个巨大的风险:袒露自己的欲望,又直面被拒绝。”
————我倒认为,可以是为了“用如此隐秘的方式却仍可以如此地相互契合”这一珍贵、罕有而又必须具备的事情。没有比这种(在“沟通”一词的实用性的角度上可以说不怎么具备功利性的)沟通更能实现沟通和具有价值的了。[color=#FF1493]我们自己设置的障碍,不是为了使我们痛苦、失败,或避免痛苦、失败,而是为了我们取得战胜障碍的成功和幸福。
P37 “爱情迫使我以心上人的眼光来观察自己。”
————我完全同意其观点。又,那么,什么使我以怎样的眼光来观察心上人呢?
        然后,使我如何行为?——作者选择了力图迎合心上人的行为方式。
                            ————我们当然可以有改变。真正的改变。甚至起因或目的明显的改变,但要注意不是成为虚伪和扭曲。
P39 “沉默是致命的指责,对方令人厌烦或自己沉闷难堪。”
————重要的的确是细节、是话语。但更重要的是交流:沉默无疑也是交流。
P49 一个吻的作用或意义。“一个吻将结束语义迷离的阶段,承认潜台词。”
————他的潜台词我不知道是什么。我的潜台词之一是:我们通过这不寻常的行为(不论作为过去的结果、当下的判断或种下将来的起因)指示我们不寻常的关系。而这“不寻常的关系”的潜台词宛如一份曲尽繁复的契约或者契诺。
                     
P49 “冒着心上人生疏我们的危险……”
————爱情之中的种种行为确实具备产生好和坏的影响、结果的可能,即种种风险(超过了理性这一意志的工具的能力)。[color=#FF1493]但爱情当不惧风险。福音书中曾有句,大意是说,善良的人即使迷失了方向,(当理智不能指导他时,凭借他的善良,他)也总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或者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如果我简单地用好来表达的话,[color=#FF1493]好的爱情也是如此。
P51 关于遵循肉欲摒弃思索,偶不忍心反驳他。
————欲望是占主导的。一件行为掺入多少理性取决于欲望。欲望与理性表现出来的抽象的对立不能取消他们协同工作的实质。比如:有时原先不能以理性解释的行为反而是合理的。如果说有什么对立,也不是欲望与理性的对立,[color=#FF1493]而是欲望与愚蠢的对立。
P55 “卧室里的哲学家与夜总汇的哲学家一样荒谬滑稽。”
————如果他考虑了犬儒派或者有宽广心胸和积极心态的人生的哲学家,他最好把哲学家换成道德家,更好是卫道士(而且还要是黑暗年代里的)。[color=#FF1493]如前所言,与人生的欲望相对立的不是哲学,而是偏执和狭隘,往往是无知。
P55 惊人的一句。“…有什么事情你需要独立思考,那么你还会把我放在心上吗?……这理智不仅为恋人的敌人,也是国家、事业和阶级斗争的敌人。”
————可以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参看。当然,这里的理智仅指“独立思考”。
P55 “我关注的是去爱而不是被爱……丘比特箭发射比接收更容易,给予比接受更轻松。”
————仅有一个问题:如果发射指爱,接受指被爱的话,这是指“我”的箭;而实际上,人之所以射出他的爱之箭,往往是因为被丘比特的箭(比如说:对象的美好)射中。抽象出一个丘比特是容易引起混乱感的,或者又成为一个人所要求的他可以不必对自己的爱负责的“外在的权威”;虽然如此,考虑到真正的而且成功的爱(马克思:只能用爱来赢得爱;得不到回应的爱是失败的)与被爱其实不能也不必两分,这个问题可以就此打住。
P65 “被爱的惊恐不安……”
————因为他必须承受责任了。
        因为他必须成为(接受、面对、作为)他自己了。无法逃避。(当爱作为一种逃避时,被爱基本上意味着逃避的破灭)
        [color=#8A2BE2]他确实写出了这种心理变化的曲折有致。
P65 把无法回避他人之爱(尤其是自己“爱”的人的回应)作为“承担伤害自己的责任”。
P69 [color=#8A2BE2]他自己做了解释,并非无理。“也许我们寻找的根本不是爱,而是一个值得我们信赖的人(另一种关系[异化-依赖外在]的人),然而如果他们转而信赖我们,我们又怎可再继续信赖他们?”
————说明了两点:一、爱与信赖之密不可分(他却祈望可以分离的单向崇信依赖的爱,弗洛姆所谓的不成熟的爱);二、爱出发于对自己的承认(不信赖自己的人,怎能信赖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爱:他无法爱和被爱了)。关于此种异化,18节P70 有更详明的阐述。第22节对此类人的非理性需求有了形象的说明。
P73 [color=#8A2BE2]第24节比较经典。我们易于幻想我们爱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并且利用理智为此提供证明。
P76 “一方爱意加浓使另一方爱意消减,直到爱螺旋状地消亡。”
P78 第七章《不和谐的音符》
————和谐与雷同并非同一事物。
    差异也无疑是可爱的重点之一。追求融洽至于合为一体,岂不意味失去一个人其独特的存在?
    独特意味着既不需要一个恰恰适合自己之物,也不需要一个足以适合全体之物。
P95 “…已经设定好他们应该怎样,每天都想把对方拖进这个框框中。”
————[color=#FF1493]没有比不能接受差别更软弱也因而更残忍的了。他们生活在异化的、权威化的、虐待式的爱中,(19节)德波顿不敢相信另外的方式会有幸福。弗洛姆啊弗洛姆。
        他们用幽默感来解决来超越。这固然可取,但并非可以永得安逸或不能更好。
P137 “他们宁愿错误而爱着,也不愿怀疑而无爱。”
第十三章 第6节。[color=#8A2BE2]我所追求向往的,大量的生活的细节。此章,他对“共同经历”对爱情的作用阐述甚佳。
P151 第十四章 第2节。[color=#8A2BE2]对于与他人的关系之重要性,表达甚佳。
              第5节。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有利于自己对自己的把握。(怎能想象此前他埋怨的:不够“和谐”?)
P159 13节、15节。他人对自我的影响,明显的或难以察觉的。
————按照是人选择哲学而非哲学改造人的论点,对于一个自我完备的成熟人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世上固然有潜移默化和不改其性的事例,所以就此打住。
P164 “无论我们贴得多近,可洛艾终究是另一个人。”
————这不是抽象引起的灾害吗?
        这不是无法正确对待他们之间比 他们与“另一个人”之间毕竟已有了多大差别的可观成就,陷入了非理性疑虑中了吗?(弗洛姆:只有有意义、稳定自得的生活才能消除非理性怀疑。)
P166 第1、2节[color=#8A2BE2]对语言的论述,不错。
     第19节,[color=#8A2BE2]关于人的各方面的转动式展现,不错。
     第22节,哲学家的爱情(因理性而持久、稳固)。
P186 快感缺乏症。
P191 “我恨(我别无选择,只能冒险这样来爱)你”(与P34、P49参看,但又不同,更深刻而尖锐,也更体现了他的错误,接P192)
P192 “我未能参与获得幸福的因果过程,所以有不能控制感,所以有恐惧。”
————怎样的控制感?比如永远幸福的许诺?可是人的许诺在这里是无力的,必须是高于人的外在的权威的许诺,比如:“一切似乎是神的安排”。(参看P12)
        也许我们不能控制什么,但我们并非什么也不能做,并非不能幸福,尤其并非离开了外在权威需要直面自己就不能幸福。理性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而人们从中得到了选择的自由;爱是明白爱不一定得到爱的回应而仍然去爱的人的选择,是因为爱而无法不爱的人的回答:他们会认为幸福不可缺少的是自己的行动,是自己的欲望。他们所理解的幸福,不同于其他人所理解的幸福,更不同于抽象的幸福。
————在这一点上,德波顿不如弗洛姆/萨特/福柯等等真正的思想家远甚。
P207 [color=#8A2BE2]他终于明白:“爱情的原因毫无意义”(或者见P192的因果之因?)
————有时候,爱的认识影响了我们处于爱的状态。对抽象的关注或定义影响了体验。
P207 老天,他兴趣转到道德上来了。
————海德格尔:普通人是最正常(?)完善(?)的人。既然说道道德,弗洛姆:使人遵从其本性的才是道德的。
P233 第4节 他开始检查他的每一丝傲慢无礼、考虑不周的行为,提供了宗教异化心理的生动素材。我晕,先是自杀未遂,又来了基督情结,完全被败坏了。
P262 第5节 [color=#8A2BE2]了不起!他毕竟还是得出了成熟的爱与不成熟的爱的结论
                                                     完。
发表于 2005-3-21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情笔记》笔记

哇,这般长卷,红。
推广。
需再读,一遍感觉囫囵吞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