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03|回复: 9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月下系舟在 2006/04/01 11:48am 第 1 次编辑]

地铁散记

(一)
就在那一刻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似乎被推了一下。
不是什么惊人的大事,完全是生活中不起眼的“插曲”。
“各位乘客,徐家汇车站到了,要下车的乘客请做好下车准备。……”
每天早上九点左右,我都会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上,听着这珠圆玉润的播音员报站的声音。
这是从莘庄到火车站去的线路。乘客很多,逢到上下班高峰时段,车厢里摩肩接踵,鼻息相闻。它就象人们常说的沙丁鱼罐头,每天装载着不同的沙丁鱼,在两条铁棍上来来往往。
车厢里有人在蛹动。徐家汇是商业繁华区,又是地面交通交会处,下车的人不少。
“我的手机不见了!……”车厢里突然响起一个惊慌失措的叫声。我循声望去,是一个头发漂染成红色,打扮入时的女孩。顷刻间她好象想起了什么,对身旁紧靠她的一个中年男人说:“帮帮忙,借你的手机打打!”这时,只见一个瘦削的男子慌乱地往正在打开的车门边移动。
手机音乐响了,声音正来自那个快速走向门边的男子。“抓小偷!……”女孩急切地喊了起来。男子慌乱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放在车厢地板上,又向车门边靠近了一步。女孩从地板上检起手机,毫不迟疑地向他追了过去。此时,男子已经跨出了车门,车门正要关闭,马上他就可以摆脱车厢里的追赶了,这时,突然听到女孩尖叫了一声,原来她一只脚卡在车厢和站台的接缝处,身子摔倒了,车门正在关闭,列车可能就要启动,所有的乘客倒抽一口凉气。这时,男子听到女孩的叫声,回过身来,从地上搀扶起女孩,就在这一刻,女孩牢牢地把他抓住了。
车开动了。车门把他们封闭在外,把刚才所有的一切都留在了站台上。
车厢外是飞驰的暗黑隧道。车厢里大家都面面相觑,一时议论纷纷。而我却什么都听不见,思绪还在驰骋。
那个男子为什么要回身去扶一个要把自己送进专政机关、对自己有着严重威胁的人呢?如果他不去理会摔倒的女孩,只消几秒钟,他就完全可以脱离“险境”而自由了,可是,他偏偏选择了回过身去。也许根本没有选择,而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在半秒钟里他就那样做了。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除非他是弱智。不,绝不可能。奇怪,我怎么同情起一个小偷来了?我暗自地批评自己。难道他真的是一个不好的人吗?我反问自己。可是……,在那特殊的时刻,他却表现了一个好人的举动,也许是“好人”也未必有的举动。我相信,他是一个“好人”。那他为什么选择了偷窃?是因为饥饿?没有工作?没钱付房租?或许是没钱给女儿付学费?……那个女孩无疑是“好人”。可是,为什么人家已经把手机还给了你,在你摔倒在地,出现险情,追逐的对象回身来帮助你时候,你却没有给他生路,而是还是把他死死抓住?也许你非常嫉恨小偷,也许你曾经被恶劣的小偷洗劫过,至今还记忆犹新。可是,眼前的这个人在你危险的时候,不顾自己的处境危险,毅然出手相助你,你难道不应该给他一个生路吗?那么,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在那一瞬间,“好人”和“坏人”的含义竟是这样的互相缠绕和倒置。我知道,我是无法找到答案的。我只知道,在那短暂的时刻,人性做了不同的表现。
我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结局如何了,因为,列车已经将我和它之间隔开了。不过,按我们日常生活的逻辑,那个男人的结果一定不好。
翌日,我看到,上海的新民晚报有一则短小的报道,其中提到男人回身搀扶女孩而女孩趁机把他抓住的细节,但也没有提到结果。
也许这就是结果。
发表于 2006-4-1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color=#9932CC]
这样的故事引人沉思。其实,好人与坏人是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的。好人不过是坏事做得比较少的人。不过,什么又是坏事呢?
“那个男子为什么要回身去扶一个要把自己送进专政机关、对自己有着严重威胁的人呢?如果他不去理会摔倒的女孩,只消几秒钟,他就完全可以脱离‘险境’而自由了,可是,他偏偏选择了回过身去。”
且不说那男子何以变成了小偷,但当他面对这样的情况而做出这样的动作,我认为这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在那种紧急情况下,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想自己是否会被抓住?如果不快点,就是一条生命在自己的眼前受到摧残,怎么忍心?!(也可见,那男子心里柔软处的善良)
至于那个女孩,我不欣赏她最后的举动。虽然她的做法是正义的,但是她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是:
那男子后来会后悔,感到委屈,他会告诫自己以后决不再做出这样的傻事!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地铁散记

    (二)座位争夺战


    莎士比亚曾说,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
    那时没有地铁,否则莎翁一定还会加一条:地铁小社会,社会大地铁。
    地铁里什么人都有,上至21世纪外企公司白领,中至普通的市井平民,下至蓬头垢面的乞丐;什么事都有,既有在座位上摆弄手提电脑的,也有旁若无人相依相偎早恋的,还有沿车厢走动卖报的。可是,做为每天发生在车厢里的贯穿事件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座位争夺战!
    莘庄是地铁一号线向东行的始发站。清晨,似乎从天而降的人们纷纷赶向车站,行色匆匆,神情严肃地经过剪票闸口,直扑候车站台。尽管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的角色,但此刻,大家都只演一个角色,抢座的乘客。尽管站台管理人员不厌其烦地告戒乘客不要拥挤,按秩序候车,可是,在大家眼里,他只是一个透明人罢了。
    车进站了。站台对着每一节车厢五个车门的地方早已排起了不规则的队伍。说时迟那时快,在车门打开的一刹那,本来就不规整的队型一下子就乱套了。人们蜂拥而入。一节车厢五十余个位置,在短短的五秒钟内全部坐满。胜负只在一瞬间,机会稍纵即失,容不得半点犹豫。在那个短暂的时刻,拉人有之,顶人有之,推人更有之,就差使绊子了。有那因为猴急坐到人家身上的,有那因争执座位而吵架的,有那因推搡碰痛了伤了自尊的……。然而吵架毕竟是少的,礼仪之邦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毕竟是新时代了。大部分情况是几秒钟之前还是战火弥漫,几秒钟后却风平浪静。这时的乘客们一个个便显出各自的风采来。没吃早饭的忙拿出路上或车站附近买的早点,车厢里立时飘散开牛奶、豆浆、豆腐花、菜包子、肉包子、三明治、葱油饼和茶叶蛋……的味道;没有来得及化装的白领小姐及时地从小拎包里取出唇膏为自己润色;也有很多的少女取出各自五花八门的手机来发短信;但更多的乘客到是纷纷张开自己购买的各种早报或是地铁站台免费发放的“时代报”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一幅幅社会图景的浮世绘。
    列车在行进,座位的局势也在随着乘客的流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果说开始时的座位争夺战是“突发战争”,那沿途的座位变化就是“游击战”和“持久战”了。有那门槛精、经验老到的乘客一上车,就拼命往车厢里挤,进来后,便选一处有利地形站下来,接着便察言观色,根据乘客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身体的微转,一个手的位置的变化,他们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迅疾地靠向目标,在目标起身的一刹那,而成功地抢占阵地。这样的方式虽有阴谋家的嫌疑,但还属于正当行为。另一种方式就有些“绿林剪径”的痕迹。这样的人一上来也是拼命往车厢里钻,不同的是他们行为果断,专门注意座位间是否有空隙。车厢一排座位按设计规定,可以坐六个人,身材适中者可以挤下七个人。座位虽然已经坐满了,但一旦出现一条腿的空挡,就有了他们的可乘之机。这时的他们就会用手势简单示意一下,接着不待乘客反映,便毫不客气地硬坐下去,这时,被“袭击”的乘客见状也只好各向两边挤一挤了。当然也有不要脸的。一次我亲眼见一个魁伟青年让座给一个老者,因为老人腿脚不好行动迟缓,座位被一个黑脸男子捷足先登了,那个青年大概是个血性青年,眼里揉不得沙子,立时厉声对男人说:你给我起来!那个男人对他翻翻白眼,只见这个青年伸出粗壮的双臂一下子就将男人拎了起来,推到一边去了。
    对于座位,每个人态度不尽相同。取巧者钻营趋之,清高者傲然待之,外国人漠然视之,外来民工和农民们则大呼小叫地抢之。不过,车厢里还时见另一类风景,就是外来农民在看到车厢没有座位时,不管车厢里人多人少,索性就坐在自己随身携带的麻袋和铺盖卷上,甚至就坐在车门口边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严严如“都市里的村庄”。
    乡下农民自然有他们先天的淳朴,城里人也有着他们先天的优越感。
一次在锦江乐园站上来五六个人,其中一对中年男女搀扶着一位七十开外的老人,看样子似乎是一家子人。一个白领小姐见状忙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老人略一微笑就坐了下来。白领小姐站在边上,拿出几页公司文件看了起来。列车又过了一站。老人身边的三个乘客先后站起来准备下车。这时,只见老人家庭的其他成员都争先恐后地抢起位置,眼睛里已经全然没有了曾经照顾他们家老人的白领小姐。白领小姐在他们的推搡之下,只好无奈地避到一边去了。
    我侧过头去看看那一家子,他们一个个笑逐言开,喜形于色,立时谈起了他们的家庭琐事。我回头看看那位白领小姐,她还在专著地看着文件,只是微微地皱着淡淡的眉。
    那一刻,我几乎无话可说。
    一种说不清的情感从心底里升起。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地铁散记(三)关于地铁的爱情和艺术

    地铁是流动的公共场所。
    每天人们在这里萍水相逢又各自东西,匆匆来又匆匆去,除了那些本来就是夫妻、情人的男女一起乘车,相互温存外,似乎很难给男人和女人制造浪漫邂逅的机会,况且又是众目睽睽之下,陌生男女是很难在这种场合一见钟情,以后便郎有情妹有意,感情浓度与时俱进,终有一日娶得美人归的。我不清楚别的乘客,至少几年来我几乎没有听说因为乘地铁而喜结连理的,自己也没碰到过这样的艳遇。可是,昨日看《时代报》,居然上面有一则虽不是百分百的地铁恋情,可是,至少沾点边了。
    这好象也是一个有开头而没有结果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每天乘地铁上班的白领女孩因为在公司里不开心,决定买一盒蛋糕来犒劳自己,可是老天偏偏和她作对,那天她跑了几家店楞是没买到。一气之下,她把准备买蛋糕的五十元钱扔给了正在地铁站头弹着吉他卖唱的男孩。扔钱的她没在意,唱歌的他却留了心。从此,男孩就等她。一来二去他们就认识了。一见她出现,男孩就收拾吉他,跟她一起乘车,说是和她同路。不过,在地铁车厢里,男孩几乎无话,只是默默地守侯在她的身边,可是,每次男孩都先她下车。从夏到秋,他们都这样走过,波澜不惊。忽一日,男孩问了她的名字。女孩心里很纳罕,担心他会做出什么事来。第二天,男孩对她说,今天是我们认识的第一百天,我为你作了一首歌,我唱给你听。于是男孩就拨动琴弦,用他那青春的嗓子唱了起来。那一刻,女孩的眼睛有些湿润了。男孩唱完了,对女孩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今天不送你了,我的家就在附近,你去乘地铁吧,我用我的歌声为你送行,再见了!男孩又轻轻地唱了起来。女孩转过身去,踏上了向上去的电梯,不知不觉间,泪水竟流了下来。她知道,他们之间实在没有可能。
   尽管现实中很少因为地铁而结缘的,但是自从地铁在世界上诞生后,文学艺术家们就盯上了它。没有时间去查考世界上第一个以地铁为背景的影视剧作品是什么名字,看过的,印象深的有法国著名影星凯瑟琳·德纳芙和德帕迪厄主演的《巴黎最后一班地铁》、法国著名女星阿佳妮主演的《地铁》、韩国裴斗娜,朴重勋,朴相民等主演的《地铁惊魂》;国产的有徐静蕾和耿乐主演的《开往春天的地铁》以及陆毅和林心如主演的电视剧《男才女貌》等等。   

   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巴黎最后一班地铁》。它是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1980年的作品。是典型的“后新浪潮”电影。说的是1942的冬天,在被德军占领的巴黎,人们只有到剧场才能暂时逃避现实的苦闷,可是因为夜里要实行宵禁,演出必须要在宵禁前结束,无论演员还是观众,必须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蒙马特剧院的经理兼导演吕卡斯·斯坦奈是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藏身剧院的地窖,将剧院交给了在剧院当演员的妻子玛丽恩·斯坦奈管理。玛丽恩除担负起剧院的领导和排戏的重担,还每天晚上将从黑市买回的食品送给地窖里的丈夫。她别无选择地遵循着 “戏必须演下去” 的戏剧界的规矩。贝尔纳·格朗热是新来的青年演员。他和玛丽恩饰演男女主角,配合默契,感情真挚。躲在地窖中听戏的吕卡斯觉察到妻子和贝尔纳在感情上的微妙变化,考虑到自己前途未卜,为了妻子幸福,他筹划着促成他们俩。在一次纳粹搜查中,贝尔纳发现了地窖中的吕卡斯,便毅然离开了剧院,参加了巴黎的抵抗运动。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纳粹德军败局已定。躲藏地窖八百多天的吕卡斯重见天日,继续担任剧院的导演,这时贝尔纳也重返舞台,仍然与玛丽恩配戏。当晚演出大获成功。玛丽恩一手拉着丈夫,一手拉着贝尔纳,走到台前,向热情的观众谢幕。该作品不同于特吕弗的前期探索,在“后新浪潮”的韵律中,它有着相对完整的故事性,散文风格的电影叙述在该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个难得的雅俗共赏的好作品。德纳芙的美丽和精湛演技让人感叹。当年英俊潇洒的德帕迪厄也表现出日后国际巨星的底蕴。1981年,该片一举夺得恺撒奖十项大奖,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电影史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佳作。
   可是,仔细想来,严格地说,它并不是因地铁而结缘的爱情作品,到是那班《开往春天的地铁》是完全以地铁为贯穿的,可是,当它开走后,站台上留下的是空旷的寂寥。
   也许,地铁就是个流动的公共场所,来去匆匆,不适合爱情的停留。
   但愿爱情能够停留。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地铁散记(四)

      在地铁上跳舞的死神

      今天,一进入徐家汇地铁站,就感觉异常。
      只见人们在窃窃私语,指指画画,神色惊惶。侧耳一听,原来就在二十分钟前,一个中年男子在列车进站时跳下站台自杀了。工作人员还在冲洗,列车还在停驶,秩序还未恢复正常。这一刻,时间竟象是停止了,空气也象是凝结了似的。
……
       人刚生下来,几乎一切都无法预知,只有一样是清楚的,那就是走向死亡。
大多数人是按照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规律,走向生命的终点。可是,也有一部分人由于某些原因而无法继续他们的生命旅途,选择了用人为的方式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自杀。
       据说动物界就有集体自杀行为。如有资料记载,成批的老鼠曾赴海而亡;成群的鲸鱼突然暴死海滩;成队的飞鸟也会撞树慷慨赴死。至于原因,据学者说有的是族群繁殖太快,用这种方式和自然界取得平衡,有的则是因为神经系统迷失。不管怎么说,它们的自杀不是自己的意识决定的,也许它们根本就没有意识。
       与它们不同,人的自杀完全是自己意识思维的结果。或许是疾病缠身,生不如死,或许是曾深受打击,痛不欲生,或许是受忧郁症折磨,无法自拔,或许是精神分裂,意识模糊等等。自杀的方式有多种,但基本分两大类,即温柔型和惨厉型。方式有服毒、割腕、跳楼、跳河、手枪、煤气、自焚和卧轨等等。可是,自从人类把地面交通发展到地下,建造了地铁后,死神便瞄上了地铁。
        死神,在中国叫阎王,在希腊神话里叫冥王。另一种解释是“中国的死神也就是追魂使者,通常由牛头马面或者黑白无常担任,属于等级比较差的下位神,不但如此,而且还经常收受贿赂,是贪污受贿的典型。希腊神话里的死神是冥王哈迪斯的手下大将,而在欧洲的神话里面,死神是个手执大镰刀穿着大斗篷从来不露脸的家伙”。可是,不管是什么形象,它总不是好东西,它的出现,就意味着死亡。


        据媒体披露,从1995年7月至今,上海轨道交通共发生了65起自杀性伤亡事故,其中只有17人被救起,48人都自杀死亡。也就是说,8年多来平均每年都有8起地铁自杀性伤亡事故发生,地铁成了自杀的“重灾区”。 再看看世界其他国家吧!在星期五早晨,Tanweer Ashraf Kan,43岁,被发现死在多伦多地铁站的铁轨上。据目击者称:他是自杀,迎头撞在了地铁上的。韩国2002年有58人在汉城地铁站自杀,而去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95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有37人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印度加尔各答地铁公司的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1984年以来,已有59人试图在地铁里自杀,其中26人丧生。……


        多惊人的数字,多么惨厉的事实啊!
        不知道这些自杀者何以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地铁式自杀,是死的方式比较爽快?比较残酷?希望自己的离世有更多的人送别?也许自己一生都没有杰作,希望最后的瞬间能够制造社会新闻?
        也许秘密来自那地铁深邃黑暗得望不到尽头的空间。
        就在那里,死神在尽情地跳舞,他们不时地向心仪的目标发出邀请的信号。

发生在地铁里的自杀事件不仅使自己的生命丧生,而且为地铁的应运带来极大的影响。因为每一次自杀发生,现场清理和恢复营运起码需要半个小时,而地铁现在已经成为都市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一旦出了问题,麻烦可就大了。但死者在构思自己的死亡时是很少考虑这些因素的。因为,他们只想到死亡。


         地铁自杀似乎已经成为很难杜绝的行为。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愈演愈厉,为了拯救那些意图轻生者,各个国家的政府、心理学家、心理医生都在寻求积极的办法。目前,地铁当局正沿着站台设立“安全栅栏”,这些栅栏门只在火车到站时开启。当局还计划安装紧急情况按钮,以便站台上的乘客发现有人要跳下去时向司机报警。同时有的地铁站还播放录音呼吁乘客给予周围的人更多关心。在部分地铁站还张贴海报,发放传单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的联系电话。而地铁车厢和站台的电子牌上则闪烁着这样的标语:如果你放弃生命就会给家人和社会带来无法言喻的痛苦。另据美联社报道,来往的地铁列车呼啸声过后,站台上立刻响起令人赏心悦目的名曲,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和班伊金的《站在我这边》。音乐过后,一名男性播音员用布道般的声音开始广播:“亲爱的乘客们,让我们再次想念我们所珍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吧。”据说印度也将在17个地铁站里播放印度古典音乐,希望这种方式能够收到成效。”
         ……


         谁也不希望地铁里发生自杀,谁也不知道何时会再发生地铁自杀。


每天,人们继续向地铁拥去。
        人们珍爱生命,更热爱生活。活着就是美好。
        请死神在地铁里留步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地铁散记( 五)地铁里的“丐帮”
         地铁里的“丐帮”

伴随着城市地铁交通工具出现的,除了相关的一些饮食、服饰、超市、时尚、报刊等都市人时常用得到的行业,也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乞丐。他们或个体行动,或结帮成伙,或固定一处建立根据地,或走进车厢行乞,或男或女,或年老或年幼……。每天进入地铁区域,首先映入眼睑的就是他们。他们风雨无阻、极其敬业,成了地铁一道似乎抹不去的风景。
乞丐,说来话长。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贫富,出现了阶级,有些人便能够骄奢淫逸,有些人却不得不流落街头乞食为生。于是,乞丐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据记载,汉代还有好事者写了《乞丐赋》,可见,有乞丐的历史很长了。而且据说,在古代的三百六十行中,就有着乞丐的行业,他和戏子、娼妓一样的地位。很显然,历史已经把它职业化了。看史料记载,各个朝代还有着管理乞丐的机构和方法,尤其是清代,对乞丐群落不是放任自流的,因为政府也知道,禁是无法禁止的,那就索性疏导,有制度地管起来。“按大清律法规定,从事乞丐行业必须到衙门登记,交纳一定的契税4,同时乞丐也会自己组织起来以获取在特定地区的竞争力。明代的地方政府甚至任命过这种组织的头目。”
      乞丐是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一种人类现象。几乎没有什么民族能够幸免。乞丐还是一种特殊的人群,有他们的行业特点,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江湖规矩。金庸在他的《天龙八部》等武侠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丐帮”。雨果也在《巴黎圣母院》里给我们描绘了有声有色的乞丐王国。乞丐发展到今天,似乎无论是数量还是技艺,都大大超过他们的前辈了。以前做乞丐,是因为没饭吃,今天做乞丐是为了生活得好一点。有学者说:“鸦片战争期间一位上海学者曾详细记录过他观察到的城隍庙附近一群乞丐的奢侈生活5:所有的乞丐都穿著华服,在寺庙旁的亭子聚赌,旁边的大米、木材、木炭、绸缎、布料以及床上用品“堆积如山”。同时代同地区的另一位学者也记载过董家渡旁乞丐类似的生活,而且他还注意到这些乞丐的家具做工精致,拥有一座当时非常奢侈的机械钟6。据卢汉超(音译)研究7,1920-1930年,上海的乞丐每天收入在500(新入行者)到2000文之间,比普通工人收入高很多。而现代流浪者的高收入也屡屡见诸报端和各种记实作品中8,如最近上海《新闻晨报》记者调查过上海人民广场附近流浪人员的生活方式:住招待所、打的往返,运气好的每天能有200元进账,收入与小白领不相上下等等。”显而易见,乞丐,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工作方式了。要紧的是,今天的乞丐群落已经肆无忌惮地挺进了地铁疆域。
       有的学者把乞丐分为五类:“一、挟技之丐。这类乞丐身怀技艺,他们一般在主干道上或唱曲,或舞蛇,或玩杂耍等,总之是卖艺行乞,围观者一般都会扔下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的“赏艺”费;二、残疾之丐。身体残疾之人,如跛者、断腿者、驼背等行乞街头,博得行人怜悯与施舍;三、行乞之丐。这类乞丐行走于市区内各热闹的场所,向路过的行人、商店等讨钱;四、诡托之丐。这类乞丐或诡言与亲人走散,身无分文,沦落街头;或假称父母有病,自己无钱上学;或称自己外出投亲不遇,流落此地,以此骗取钱财;五、强索之丐。乞钱不给,或口出脏话,或拦住不让走,多是一些商场附近和天桥上的儿童乞丐。”据笔者观察,这五类乞丐基本也含盖了地铁乞丐的队伍。这五类笔者都曾亲身经历过,颇有感触。
       最容易博得人群同情的,莫过于身体残疾的乞丐,不忍目睹的惨状首先让你不由自主地把手伸进口袋摸出硬币扔给他们。据说,在国外贫苦民众中,为了让子女以后有一口饭吃,在孩子童年时有的父母就狠下心将他们的手臂或腿骨拗断。因为在他们看来,身体健全的人找不到工作还是没饭吃,可是残疾人乞丐却能保证有饭吃。在国内虽没有听到同样的情况,但有关报道说,有的乞丐头目故意找来有残疾的儿童帮自己行乞,自己却坐享其成。可见,乞丐队伍也要“打假”,因为有的残疾是后天伪装的。电视台就曾报道过一例。一位难以站立的乞丐每天躺在地铁附近伸着乌黑的手讨钱,可是,当他“下班”后,“挣扎”到无人地方时便直立起来行走如常。我自己就有一次碰到一个身躯伛偻的老妪,期望地望着我。那一刻我想起了口袋里有五角纸币,便摸出来给了她,可就在我把钱放到她手上的一刹那,我依稀看清楚了那不是五角钱,而是五元钱,它们的颜色竟是那样的相象,只是大小略有差异。这时,只看到老妪眼睛一亮,连声激动地说:谢谢,谢谢,很快就消失在人群中了,她走得是那样的快,身躯也不伛偻了。其他容易博得地铁乘客同情的便是诡托之丐。我不否认,这其中确有家庭遭遇不幸者。笔者就曾亲眼看到身背书包的少年、少女长跪在雨地里,面前一纸 “告地状”,述说家庭惨况,为求凑足学费。但也不乏作假的,他们象“演员”,拖儿带女,面色疲惫,表演苦难技巧,却能使善良的人群慷慨解囊。
      在这五类乞丐中,我最愿意掏钱的是“艺丐”。他们大都是盲人或双腿残疾,一把廉价的二胡哀泣着他们的人生。我不能忘怀一个盲人少年贪婪吃着快速面的面容,那是我亲眼看到的,总也摸不去的印象,一碗寻常的还没泡开的快速面在他那里却成了美味佳肴。后来,我经常有意地在口袋里留下硬币,每次经过他的身边,便摸出硬币放到他的一次性杯子里,尽管他一点看不见我。可是,有一次我犯难了,当我随着电梯下来的时候,有两个盲人都在拉着二胡,一个拉的是《二泉映月》,一个拉的是《江河水》,他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尽量使自己的琴声凄凉,而我的口袋里却只有一枚硬币。
      还有另一种有身份的“艺丐”,他们以艺术行乞,但有学养和气质。有一次我在地铁口看到一个专业笛手,一首《鹧鸪飞》吹得让你流连忘返。在他的谱架上有详细的说明:音乐团解散,职工自谋出路,不得已才来地铁卖艺云云。还有一次,在地铁车厢里,一个中年男子不停地用口琴吹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老歌,博得一些老乘客的好感,纷纷掏钱给他。那天,他的收入一定不少。当然,在地铁的风景里,我们也常看到另一类“艺丐”,他们穿着时尚,工具精良,小提琴、萨克斯、长笛、手风琴……,一个个潇洒地演奏着乐器,有的还拨弄吉他,边弹边唱着校园歌曲。这类人年纪大都不大,也颇有气质。有时他们挣得还真不少,其实,他们中很多人不是乞丐,他们是乞丐票友。
      贫富不仅在普通人群中有,在乞丐世界里照样存在。高收入乞丐,月收入会在几千元左右,通讯用手机,代步用出租。而那些给乞丐头打工的,收入就很可怜了,一天的收入也许仅够吃饭而已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因黑白流侠君的热情建议,我将几个有关地铁的文章都集中放在这里了,谢谢黑白流侠君:)
发表于 2006-4-2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地铁,流动的公共场所,流动的生活!红先
发表于 2006-4-2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地铁上演的人间百态,世间众生。月下系舟对生活有很敏锐的感知力,落笔细致有力,非常不错。学习!~问候:)
发表于 2006-4-2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地铁散记(系列随笔)

推荐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5 23: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