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58|回复: 7

《佛心德一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9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DMINOPE=halidae|西边雨|威望由 7 增加至 8|作品评为精华|1138120094]《佛心德一二》

                                      用好你自己的银行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管理学方面的事情:一天,一个管理学的教授给学生们上课,他拿着一个瓶子,往里面放了一块刚刚能通过瓶口的鹅卵石,他问学生们:“这个瓶子满了吗?”
  学生们当然回答:“还没满。”
  教授又往瓶子里放了很多小石子,小石子堆到了瓶口。他又问学生们:“这一次瓶子满了吗?”
  学生们看了看,瓶子里还有很多空隙,仔细看还有阳光能透过来,他们说,“还没满呢。”
  “那好。”教授又用很多细沙仔细地往瓶子里灌,边灌边晃动瓶子,好让沙子能落到每一个空隙里,过了很久,他举着再也灌不进沙子的瓶子问:“这回总满了吧。”
  很多声音说,“差不多了,满了。”也有几个很小的声音在怀疑,“这也不能算是满吧。”
  教授笑了笑,他又从讲台下拿出水壶,往瓶子里灌,到了水溢出来的时候,他对学生们宣布,“我想,大家可以确信,这次瓶子肯定满了。”
  学生们都点头,纷纷说,“是啊,水能填满所有的空隙的。”]教授这时严肃地问大家,“那么,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要讲究效率,用好每一个空隙都可以成功!”
  “我们要想多种方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教授肯定地点了点头。他说,“你们所说的都对。我还有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银行,它每天给你八万元钱,但是如果你花不完,你是不能把剩下的钱提走的。第二天,它依然会给你八万元,可是前一天剩下的余额是要被清空的。你们说,如果有这样的银行,你们会怎么办呢?”
  很多同学几乎是嚷着说,“花光它,每天都花得一分不剩。”
  “可是,这样的银行就在你的身边,你们花光它了吗?”教授严肃地巡视了一下课堂,他好像在每个同学的脸上都盯了一秒钟,“这个银行就是时间,你们每天有八万多秒的时间啊,你们用上了吗?”
  刚才还吵吵嚷嚷的教室安静了。
  教授又举起那个瓶子,对同学们说,“这个瓶子还告诉我们,如果你第一次不把大的鹅卵石放进去,你就永远没机会放了。”
  这是一则关于管理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我们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隙,就像时间,想用的话,挤是可以挤出来的,但是,过去了就过去了,它不会存到第二天。第二,做事情要讲究计划,这样才有效率。
  我跟我的弟子们聊天时,说到了这个故事,我问他们,“两个道理,都是故事里说出来的,但是还有第三种道理,对于我们修持佛法的人,那是更重要的啊。”
  人生无常,这是佛门弟子都明白的浅易道理,但是,很多人简单地理解为生死的问题,总是觉得这句话仅仅告诫人们,死是十分近的事情,让我们看淡生死。我想,这已经是个粗浅的理解了,人有一死,这是个常识,不管是不是佛家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佛门弟子仅仅理解到这个层次,那又与世俗人有什么区别呢?
  汉地佛教在朝暮课颂时有一首常念的偈语,“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纵。”它告诫我们,这一天已经过去,生命也消失了一天,就像没有水的鱼一样有什么快乐呢。所以我们得时刻紧迫地修行,时时这样地观修无常,可不能懒散啊。
  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睡梦中,剩下的,除了童年、老年,又只剩下一半,在这一半中,又免不了游戏、懒惰、应酬、生病,等等,这又占了多少年?其实,留给我们思考人生、修行的时间,又能有多少?这还是说一个正常死亡的人,其实,人生无常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战乱、灾害、意外、绝症等等事情,不也总是发生吗?
  但是,又有多少人在说,“哦,不急,明天还有时间。”
  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时间,抓紧一切时间修行,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那么第二条道理呢,故事里讲的是做事要有先后的次序,次序不对,效果就不同了。这当然是管理学方面的范畴,但对我们佛家弟子来说,从前两条道理中,我们不能看出第三条道理吗?
  修持,将佛法的一切贯穿于我们的每一天,将对佛的信仰放在我们每一天最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的修持才可能精进。很多在家修行的弟子,免不了应酬,免不了劳累,很多人对我说过,“仁波切,我每天晚上睡之前都想打坐的,但是有的时候要会朋友啊,要处理家事啊,或者这一天太累了,坚持的就不好。”
  我跟他们说,坚持就是好,但坚持要有个良好的态度,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坚持好的。
  就像故事里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你不可能再往瓶子里放那块鹅卵石了,小石子掉了出来,还可以放进去,沙子也可以,水蒸发掉一些,也可以再倒进去,但那块鹅卵石是永远放不进去的了。那块鹅卵石就像我们的信仰,就像佛法,如果一个人每天让小石子、沙子、水占去了时间,占去了心里的位置,那么,你的信仰什么时候能放在心里呢?那些小石子、沙子和水,不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俗事吗?它们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也可以,石子不够了,还有沙子可以补充,沙子不够了,还有水可以填空,大多数人每天做的事,很多都是可做可不做的,只是意义大小而已。可是,石子、沙子、水,和鹅卵石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层道理,信仰,对我们来说,就是那块鹅卵石。我们可以挤时间,我们可以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填满一天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不懂得首先将信仰放到我们的新的一天中,那它又放在哪里呢?
  我说了人生无常的道理,也说了信仰的重要性,我只是想告诉佛的信徒们,利用好你自己的银行,这个银行,不仅仅是时间,也是每一天你所能做的事情,要分清哪一个是最重要的,要搞清楚次序。
  有个真实的故事我要讲给大家,藏地有一位大师,他在觉摩喀拉山洞窑中修行时,岩洞的入口有很多荆棘,每一次都刮坏了他的衣服。开始时他想清理一下,当然,这种清理不是世俗人理解的拔掉它们。但他又想,也许等不到出洞,今天我就死在这里,还是抓紧时间修行吧。当他出洞时又想,不知道出了这个洞口,明天还能不能再进来了。多年后,一直到他修行成就离开,这个洞口依然是荆棘丛生。
  大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懂得拔出自己的生死之根,要比铲除洞口的荆棘更紧迫!
                 
                       
                                        长大了,便有长大的好  

  新近认识了两个在家修持的弟子,这两人是父子,同时皈依佛门的。父亲体味到了尘世的苦难,皈依佛门是有感而行的,但是孩子,还并不是十分成熟的人,还没有更多地接触社会,他的父亲是想让他从小就有个信仰,从小就能够修持,让他能有大智慧、大自在地去对待日后的生活。
  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啊。父亲对我说,“师傅,我这个孩子一天天大了,我也一天天觉得管不了他了,他小的时候很听话的,真希望他永远是那个可爱的小孩子。”
  回头我又问了问孩子,那孩子说,“长大了也真没意思,每天的烦恼越来越多,不像小时候无忧无虑的了,有的时候都没有信心去面对那么多年的人生。”
  这一对父子,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可是,人是不可能不长大的,即使明知道要面对更多的烦恼、痛苦,面对更多的无常,也总是不能永远活在儿童时期吧。一个人在孩子的时候,有孩子时的苦,在成人的时候,有成人时的苦。问题是,在每一个生活的时期,我们都要是个有心人,都要是个会生活、懂得生活的智慧的人。
  我对父子两人说,“长大了,便有长大的好。没有什么时期是一个人最好的,苦是永远存在的,快乐也是永远存在的,这要看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的。”
  一个人的儿童时期,表面上看来不用参与社会生活,可他难道没有自己的生活吗?他没有足够的知识,对世间的万物都疑惑不解,这不是苦吗?他也没有力量,甚至不会保护自己,时时会受到外界对他的伤害,简单来说,身体的疼痛对一个小孩子来讲,不是苦吗?小孩子的时候,没有智慧,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恶念、恶行的诱惑,要他们去辨别、抵制,这不是苦吗?只不过,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的生活,接受苦的面不广而已。但是就他们能接触的生活面来讲,成人的一点点烦恼就是他们的大苦了。
  成人总是觉得小孩子天真、好玩,这是不理解他们的苦啊。
  在成人的阶段,面对的社会问题更多,因此,觉得苦也更多,这是正常的,就说一个简单的“求不得苦”,就让多少人苦了一辈子呢。但是,当我们知道了苦的真谛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会得到大解脱、大自在呢?
  感悟苦的真谛,是要靠修持的,这里暂且不谈这一点,仅仅说说成长的好。
  一个人长大了,有了更多的对社会事务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孝道、帮朋友,让更多的人快乐,这本身不就是大快乐吗?而这,在小孩子的时期是做不到的。
  能够时刻发现成长的好,也在于能够发现更多的世俗社会的苦难、不公平,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从而让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更多、更大。成人的社会里,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恶行,如果就此认为长大了是不好,那就本末倒置了。我们应该知道,当我们看到恶的时候,要我们去化解它而不是回避它,是要我们消除它而不是让它伤害更多的人。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而且,当我们发现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时,我们不是快乐的吗?
  就像求佛,刚修持的人,会觉得自己的心平静了,脱离了贪嗔痴三恶趣,这时是高兴的,是欣喜的。这个阶段有些像是小孩子,自己没有了烦恼,每天活在快乐中。修持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会发现社会中存在这么多的苦,甚至越修持越会发现更多的苦,因此,很多修持的人会灰心,会对社会失望。这就像是成年人的社会,即使你想躲避,可苦还是找到你的头上来。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面对那么多苦,我们明白,只有我们自己在修持是不够的,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感悟佛法,让更多的人脱离恶趣。虽然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苦,可是我们让那么多的人快乐了,我们知道他们也在摆脱苦,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是对别人有好处的,这不就是快乐吗?
  这就像长大和不长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无忧无虑,但你不能指望自己永远是小孩子。我们都知道小乘佛教渡自己的道理,但我们不能看着别人还在苦中。让自己解脱当然是快乐,让别人也解脱,是大快乐。而这大快乐,是要长大了才会发现的,这种长大,是人的年龄的长大,也是智慧、慈悲心的长大。
  如果用一颗我为人人的心去长大,长大了自有他的好处。
         
    
                                    诚信的价值

  这几年,在国内的媒体上,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总会出现“诚信”这个词。这个词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包含的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国家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在经济原则之外,讲求一些道德原则,是彼此信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很多中国的古代故事都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受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也在高速变化着,而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却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提高的,在这种高速的变化中,有一些人降低了自己的道德标准,进而影响了自己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处世原则,也是难免的了。正所谓有因必有果。
  佛家是向来讲求诚信的,这种诚信,不仅是说不妄言、不打妄语这么简单的行为标准,而且,我们还要求每一个修持的人,从内心里将自己展露给世人,做到心底无私地对待人和世界。
  也正因为如此,佛教才能流传几千年,而且兴盛不衰。
  在我们藏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早些年,喜马拉雅山附近很少有外国人去观光,只是每年有一小部分的探险家进行登山探险,或者有些艺术家进行采风活动。
  这一年,有一队日本的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一天,他们请当地的一个藏族少年帮买啤酒。当时,由于藏区还不是很发达,卖啤酒的地方很少,那个少年在山区跑了3个多小时才买了回来。这让日本游客很感动。第二天,游客们又让少年去买啤酒,这一次,他们给了他很多钱。可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个少年竟然没有回来。直到第三天深夜,那个少年敲开了游客们的门。
  原来,这个少年一开始只买到了4瓶啤酒,他觉得对不起游客们给他的那么多钱,于是又翻了一座山,过了一条河,才买到了另外6瓶。在他返回的路上,却摔坏了3瓶,于是他回家取了钱,又去购买了3瓶。
  这个少年哭着递给日本游客们10瓶啤酒,并拿出一堆玻璃碎片。
  这个故事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了,让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们都非常感动。
  于是,喜马拉雅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全世界了解藏区美丽风光和淳朴民风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丝毫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藏区,藏民们的真诚、守信和不被污染的心灵,就像这个故事所描绘的一样。
  这就是诚信的价值。
  这个价值,从故事的表面意义上说,带动了藏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仅仅是这些吗?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诚信,让更多的人被感悟,被引领,更多的人因此相信了这个世界还有一片净土,并怀着感激和朝圣的心,愿意接近并融入这片土地、这片没有肮脏的世界。
  在藏传佛教地区,几乎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接受佛教的感悟,因此很多去过的人都认为,这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片精神净土。藏民们的诚信,是由于他们世世代代的坚定不移的修持。我相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让佛法感染更多的人,这片地区也终究会成为一片净土的。
  我从来没把诚信当作一个单一的经济原则概念,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信仰的高度。诚信,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种高尚的力量,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远离贪嗔痴的恶趣和互相不信任、互相猜忌的生活环境,还能感染他人,让对方快乐,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并愿意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这不就是诚信的价值吗?这种价值,不是必单纯的经济价值更大吗?
                 
              
                             搬走那块叫做“习惯”的石头

  很多人信仰佛法,也愿意皈依佛家,但是,一听说佛家的戒律就有些畏惧了。我身边的一些人就曾经问过我:“师傅,我吸烟喝酒都十几年了,实在戒不掉,是不是不能皈依了?”我总是对他们说,“慢慢戒,是可以戒掉的。”
  我不能说对戒律有畏惧情绪的人求佛的心不诚,应该说,很多人立刻就能严格地遵从戒律,是虔诚而且有毅力的。但是,我也认为,暂时不能很好地持戒的人,不能武断地评判他们皈依的心不诚。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只要心中有佛法,能够好好地修持,就一定能够坚持戒律,而且,所戒之事会越来越多的。
  这里不谈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连习惯的力量都控制不了,都畏惧,那么,求佛的道路上是要受到大的逆境的。
  也有很多俗家弟子向我求教,“师傅,我已经很注意用善心去体谅他人,但是,往往我遇见一个人时,还是先用世俗的思维想问题,比如说他的来意啊、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我想,对于生活在世俗生活中的人,对待世间的思维方式已经产生了自己的习惯,就像这样的例子,每个人见到一个陌生人,都会从对方的外表、装束、气质、言谈举止等方面判断他,这就是所谓“第一印象”,而这,就是习惯。生活在世俗社会中,这是难免的。
  但是,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很多世俗的习惯却是要我们努力克制的。比如关于吸烟喝酒的戒律,让一个习惯于它的人一下子戒掉是有难度的,但一定要明白,这是生活的习惯,而不是生活本身,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戒律还会畏惧吗?
  换句话说,如果相信习惯的力量要大于信仰的力量,那么,这个人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习惯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内心中生长的石头,自己不去搬,它就长在那里不出去。
  我家邻居的院落里,多年来一直有一块大石头,露在地面上有一尺见方吧。很多人出入院子的时候都得小心,不然就会被绊一下。记得小的时候我问邻居的叔叔,为什么不把石头搬开呢?叔叔对我说,“吉祥,你看它露在地面上就那么大,地下的部分不知道有多大呢,这么重的石头,谁能搬得走啊。再说,这块石头从我爷爷在的时候就有了,如果能搬,我爷爷、我爸爸,他们早就搬走了。”我曾经想和他家的小伙伴搬掉它,我的小伙伴也说,“这石头在我家这么多年了,肯定是搬不走的。”
  等我被认证为转世活佛、从尼泊尔学习佛法再回到家乡时,我看到那块石头已经不在了。叔叔告诉我,是他家新娶的儿媳妇搬走的,说来也怪,当石头被挖起来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地下的部分并不多,总体上也不重。可是,它就在那儿埋了几十年。
  叔叔的儿媳妇没有受到这个家庭习惯认识的影响,所以,她可以搬走石头,而那位叔叔,包括他的儿子,都觉得上一辈人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当他们习惯于认为那是一块大石头的话,他们当然不想费力气去搬动了。
  看看,改变一块地方,只需要改变一下你因为习惯造成的固执心理。
  那么,要想改变一个世界,改变一个人,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当我们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立刻评价出对他的好坏来,当我们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埋怨别人,当我们放松了修持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不良的生活方式。
  “习惯于做什么”,这就是一个固执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让我们生活不快乐的石头,成为我们心里有贪嗔痴的石头,你自己不去搬走这块石头,谁会去搬呢?
  搬走那块石头,很简单,从改变自己的习惯开始。就像我说的,连习惯都不愿意去改变,都畏惧这种改变的人,又怎么能改变你的生活和世界呢?

                                         不要上自己的当

  最近总会出现这样的新闻,说是一些诈骗团伙或者个人,说手里有文物、名表等值钱的东西要低价出售,或者有的人在路上捡了值钱的东西或者钱,要和过路人分等等,上当的大多数是妇女或者老年人。
  其实,这样的诈骗手法已经是老一套了,报纸、电视等多次提醒人们不要中了恶人的圈套。但是,还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新闻见到报上。一方面,我为犯罪分子的行为感到罪恶,真心希望他们能弃恶从善,并接受国家法律的惩罚;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佛法精神在社会事务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说,很多新闻在报道中都说,公安机关提醒人们,不要贪小便宜,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念上当。
  应该说,公安机关是预防犯罪、打击罪恶的机关,面对犯罪时,他们的本职工作是捉捕犯罪分子。因为善心、因为对社会和谐的良好愿望,他们能够对更多的人做有益的提醒,是我十分高兴看到的。同时,他们的提醒是十分让我欣赏的。
  骗子能够得逞,不是说他们的骗术有多高,而是被骗的人有了贪念,这种贪念让他们相信了利益、前景这些幻象的东西。几乎每个受骗的人都觉得自己得到了便宜,得到了利益。但是,我们要分清楚的是,究竟是骗子让一个人上了当,还是这种贪念让他上了当呢?
  其实,对这个问题,佛经中早有了解释。《大庄严论经》第十五卷记载,释迦牟尼说过这样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一个富家媳妇常被婆婆责骂,她便来到林中,爬到树上,想在这里安歇一个晚上。树下有个池塘,她的身影当然映在水中。
  半夜的时候,有一个婢女走到池塘边,看到水中的倒影,以为是自己的,便自言自语地说道:“我这么漂亮,干嘛替别人挑水呢?”她便打破水桶,对主人家提出抗议。大家都认为她疯了。
  释迦牟尼把这种现象称作“倒惑”。婢女为什么会有“倒惑”呢?因为她就是希望自己长得漂亮,而且要摆脱粗重的劳动。她实际已经上当了,她不是上水中倒影的当,也不是上了自己眼睛的当。她是上了自己求美之心、怕苦之心的当。
  这个故事不是很典型吗?世上有很多人受骗上当,他们大多都有“倒惑”。这种“倒惑”,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方面,是人在没有信仰、不进行修持的时候,必然地会有贪、嗔、痴,贪让人迷失了自我,也就让骗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他们被世间的幻象所迷惑,尤其凭空而来的钱财、富贵摆到面前时,不去分析其虚妄的本质,只想着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能够得到多少。但是,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都是幻象,没有大智慧,没有慧眼,又怎么能不被迷惑呢?
  佛家讲因果,上当受骗,不能说骗子的骗术有多高,其因还是在于自己。如果自己的当都不上,还能上了骗子的当吗?


                                  以上几则故事,闲来无事便搬来与大家一同感悟!
                                                  同时,也祝愿朋友们新春快乐!
                                                             ————西边雨
                                                                 2006.01.18
                 
发表于 2006-1-19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德一二》

厚重而哲思飞溅的文字
特别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对年轻人
谢谢为心情带来如此经典的作品
红 并推荐精华
发表于 2006-1-19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德一二》

好长的东东,再细读!
发表于 2006-1-19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德一二》

嘿嘿,吃完饭再细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德一二》

谢谢大家的关注!
发表于 2006-1-24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德一二》

下面引用由依米花2006/01/18 05:12pm 发表的内容:
厚重而哲思飞溅的文字
特别有现实意义
特别是对年轻人
谢谢为心情带来如此经典的作品
...
是写得不错,精华!
发表于 2006-1-24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德一二》

还只看了第一则,不错。问好!
发表于 2006-1-2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心德一二》

悟其中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5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