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个美学小散文
[这个贴子最后由北溟在 2005/10/20 07:02am 第 1 次编辑]
已发过的吧,认真看了,谈几点想法,与楼主共勉,你的文章颇具美学和学术的价值,很对胃口.
一 关于荒原,人类特殊的审美情节.
自然美包括了荒原美,你说的自然与荒原是相对的,前者是"小桥流水人家",是精致美,后者是"大漠孤烟直",是粗犷美.荒原美的推崇是现代以后的事,人类的本事越大,自我的异化也越强,越远离原始的自然(荒原),于是就向往它,以它为美.
二 关于人类为什么喜欢自然美?
中西的对比大致如你所说,还有西方更早地注意到荒原美,荷马史诗的单纯和崇高,极具审美意义上的荒原美,而中国偏重抒情诗,是精制美泛滥的国度.
三 关于人生的悲剧的意义
人生的悲剧不是因为死亡,是由于崇高的生命或价值的无情毁灭引起的,应该从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出发.还有虚无,若承认了它,人生就没有悲剧,只有轻浮的喜剧或永恒的沉沦和悲观.深邃的哲人又不能不承认它,因而对神学的皈依就成了思想家的最后归宿,只有信仰能够战胜虚无,科技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生命的开端基督就给了意义,他已经为你而死,他的死战胜了虚无,赋予了你活着的价值.
四 关于美和不幸的命运
这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其实是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因为大多数独创性的天才艺术家有着不幸的命运.用美走过不幸的命运,成就了艺术家的功绩,却也剥夺了他尘世的幸福.譬如,尼采,凡高,与海子.
五 关于悲剧情感的压抑与释放
可以这样说,莫扎特身体内本无悲剧意识,是属于喜剧类型的艺术家,而贝多芬的悲剧情感是强烈,是天生的悲剧英雄.因而悲剧情感与人的天赋大有关系,他们两人的不同,是对苦难的认识不同,前者是浅层的,能够苦中做乐,后者深邃的多,从人类苦难的意识中体验到生命的崇高和悲壮.
先重,推荐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