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032|回复: 6

书评两篇:《情人》和《竹林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情人》中的“情人结”——我读杜拉斯的《情人》

198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已70岁了。在这一年,她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小说《情人》,并以此获得了法国著名的龚古尔文学奖。70岁的杜拉斯,她的内心依然充满了生机与激情、她的写作依然充满了艺术的创造力、她的小说语言依然是那么的简捷与敏锐。
当然,在杜拉斯眼里,她曾一度自称:“《情人》是一堆狗屎,这是一部车站小说,我在喝醉酒时写出来的。” 杜拉斯小说里的表面羞涩内里放肆的欲望表达,更迎合了中国经济变革以来物欲被逐渐释放的社会现实。情人,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话语!这两个字袒露了多少男女的内心隐秘与想像!一位法国女郎与中国男人在异国他乡的爱情,这是多么罗曼蒂克的结合!《情人》之于中国读者,不仅仅意味着欲望解禁,更是一场生活革命。安妮宝贝曾说,阅读杜拉斯“让人沉沦”,洁尘也表白过:“杜拉斯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这种影响还包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开头“我已经老了”,这句话对于女性来说充满了太多的感伤和无奈,特别是对于曾经美丽的容颜的追忆。与其说杜拉斯的《情人》是对爱情和灵魂的绝对欣赏、绝对讴歌,或者是灵魂与肉体可以超越时空使死亡在真爱面前俯首称臣,不如说那是一种心理的情结,这种结我姑且把它称为“情人结”。这部书之所以会引起大部分女性的追捧,其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作者创造了一种心理情节,让很多人追忆起往事,对美好的爱情产生心理幻觉,从而产生共鸣。
首先说,“情人结”不是个性的,而是具有共性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情人结”是对现实婚姻的精神反叛,“情人结”是一种心理症结。“我已经老了”就不仅仅是对时间和衰老的恐惧,而是把时间尽量向前靠拢,尽量去追忆过去的美丽时光,而这美丽的时光和现实生活必然产生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更多属于相互对立和反叛的。我猜想,杜拉斯在完成这部小说之前,一定有某种冲动对自己说:“我已经老了,即将面临死亡,而我心中的那份美好记忆却不能让它随我而去,我要将她变成我的孩子。”这种想法就是想把心中的某个“结”解开,让心理达到一种平衡。
书中的“情人”是杜拉斯的初恋的情人,是精神意义上的情人,初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而初恋往往又是感伤的,每个人都有过初恋,初恋总是能让人回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一生都无法忘记。杜拉斯的初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代表了所有人对初恋的追忆,辛酸也好,幸福也罢,总之,作者在追忆中记录了和“情人”之间的爱和欲,情和泪。我想,当杜拉斯把这篇小说写完之后,一定会长长地舒一口气,因为她知道,自己把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某个“结”解开了。尽管她对这部小说不满意,但是她无意识地对自我压抑情感的挖掘必然会产生某种共鸣,这也是读者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部小说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我不想对书的文本进行分析,也不想就书中的某些对人生和爱情感悟的句子做系统的总结,而我只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情人结”存在的必然性。弗烙伊德的心理学恰恰可以解释这种症结,当一个人被某种情感压抑得太久,就必然会产生心理疾病,我不能说杜拉斯一定会有心理疾病,但是她一定是被心中的这个“结”压抑得太久,以至于产生了焦虑的情绪,从她书中情绪的抒发就能看得出这些,《情人》是以叙述性的方式记录了作者及家庭的命运,但是在平淡的叙述中,却充满了火山一样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一种焦虑和不安。
反观我们每个人,当某一种“心结”紧紧地压抑在内心,勒紧我们的咽喉,让我们不能自由呼吸的时候,我们通常的想法是找个人倾诉,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她倾诉的对象往往是文字,所以这就有了杜拉斯写《情人》的心理基础,而这种心理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共有的,这就让《情人》一书和读者产生了共鸣。
二、我读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
我本来不大喜欢小说,但是最近却迷上了小说,我真正地研究小说是也就是从最近才开始的,在我夫人的带动下,先是她对王小波的崇拜和喜爱而引起我对王小波的崇敬和喜爱,后是对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的喜爱,再就是对芥川龙之介的喜爱。在芥川龙之介的几个短篇小说中,《竹林中》、《罗生门》、《手绢》、《地狱变》、《戏作三昧》等多部小说中,我最喜欢读的是他的《竹林中》,我想从我的审美角度对这个短篇进行一次阅读的审美,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小说进行尝试性的解读。
芥川龙之介被称为是日本文化界“从大正到昭和初年,日本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面”,他1892年生于东京,1927年自杀身亡。他从小接触日本和中国古典文学,学识渊博,中学期间又广泛接触欧美文学,尤其喜欢波德莱尔、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芥川从创作之初,直到死后发表的遗稿,始终都在探讨人性问题。他探讨人生,挖掘人性,结果总是看到现实的丑恶,生活的无奈,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深为痛苦,极感矛盾。他的死他讲究用技巧写小说,擅长心理刻画,冷静而理智地探讨现实人生的“新思潮”或“新技巧”、“新现实主义”的代表。

任何伟大的作品总是在矛盾中存在的。《竹林中》就是创造了一种矛盾,这一点也是很多评论家没有关注到的。大多数评论家都是从人性的角度,以及作者的技巧来对此小说进行解读,在人性方面他主要是对于人的自私性导致人性本恶的揭露,而在小说的技巧方面,他用了不可靠的叙述性手法,使整个故事变的离奇而模糊。而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也正是作者在创造矛盾的地方。

通常的小说结构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者是通过一条主线和几条主线来对故事展开延伸,但是在《竹林中》却没有,都是通过不同人的叙述把故事进行了拼凑,使故事有了背景和线索。此小说以七段口供连缀而成,但是口供之中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案情扑朔迷离,让人最终也不能得到真实答案。七段口供中,其中三个主要当事人的口供最为关键。但是三人的口供却相差悬殊,而且每一个人的供词都是在逻辑上成立的,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所为的合理性,为自己开脱或者寻找自己所作所为的理论支持。当然,毫无疑问,三人中必有人将事实真相隐去,把良心里不可告人之处瞒住。作者的意图应该是这样:人总要用谎言来文过饰非,事实真相常常被歪曲,客观真理难以认识。由于每个人都有利己主义的私欲存在,这些私欲促使人们不愿意承认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私欲导致残暴和犯罪,它使强盗谋财害命,使恩爱夫妻在特定的环境下反目成仇,又使他们即使死去也不承认事实真相。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得到的所谓结果也许不是或者根本不可能是事情的本来面目,这样看,私欲是人类存在诸多罪恶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而私欲又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是人性恶的别一种表现形式。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没有答案的,也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正是作者有意识的创造。矛盾的主体是死亡事件的本身,而矛盾的对立面是多方面的。

第一种矛盾是人性的虚伪和诚实的矛盾。特别是在多襄丸身上最能够感受到,从捕快的交代中可以看到多九丸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强盗和好色之图,通过他的主观判断已经把多襄丸定格成“大恶”之人,但是在多襄丸的叙述中,读者读完之后似乎对他有一丝同情,他坦然、直率、诚实,这是他性格的表现,他承认了自己对女人占有的欲望,而这种“承认”却和一些没有杀人的人性之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还说道:“只不过我杀人用的是腰上的刀,可你们杀人不用刀,用的是权,是钱,有时甚至几句假仁假意的话,就能要人的命。不错,杀人不见血,人也活的风光,可总归是凶手哦。要讲罪孽,到底谁个坏,是你们?还是我?鬼才知道!”从这段话中,我们不管他是不是杀人凶手,单纯从他的坦然、直率、诚实来说就值得让人同情。况且还有后来的武士借鬼魂之口的表述,武士都“已经愿意饶恕强盗的罪孽”了,就证明了武士在死之前已经看到了强盗多襄丸的人性的另一面了。不然他肯定说“做鬼也不会饶恕的”这之类的话语的。所以从强盗多襄丸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矛盾,在他身上也有人性的诚实一面,只不过他身上的这些被另外一面的“恶”隐藏的极其深而已。

第二种矛盾是“美”和“丑”的矛盾。武士被杀的根源是因为他的妻子因为长的“好看”而引诱了强盗多襄丸的本真的欲望,在这个叙述中,对“美”的追求似乎就成了罪恶的根源。这里就出现两中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如果她的面貌不好看而让强盗看到了,也无法引发强盗的占有欲望,悲剧就不会发生;第二,如果她注意保护自己的面貌不被强盗见或许也不会出现竹林中的悲剧,这两种可能的不出现却并不能掩盖强盗本身具有的占有欲望,如果说强盗的欲望是“丑陋的”,那么武士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种“美”就和“丑”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而武士妻子的“美丽”和“丑陋”也是相冲突的,从她后来的行为来看,她的“美”也无法掩盖其丑陋的本质,妻子的“丑陋”本质在最后一刻才表现出来,从武士借鬼魂之口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她如梦如痴,让强盗拉着她手,正要走出竹林,猛一变脸,指着杉树下的我,说:“把他杀掉!有他活着,我就不能跟你。”这也许就是武士看到的妻子的本来面目。

第三种矛盾是人性的善和恶的矛盾,荀子曾经提出过“人性本恶”的观点,中国古代杨朱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自私是人的天性,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当自己私欲与他人利益冲突之时,必然会人类社会中所谓的道德观念抛弃,还原人性丑恶的面目。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的许多作品中也将人性恶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欧美作家中,福克纳、卡夫卡,也都是描写人性丑恶的高手;而在日本,将人性恶作为主题,并且以之而写出许多传世之作的,当数芥川龙之介无疑。在芥川的这篇小说中,读者可以把每个人都分解开来看,每个人的人性都是矛盾的,没有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也没有一个真正丑恶的人,他的这种描述更多的是在展现人世间的各种形态。可以说作者试图表现出人性的最深的那一面来挖掘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可以说是没有答案的。这就是人性的善和恶的矛盾。

第四种矛盾是作者叙述本身的矛盾性。对于一个故事的阅读,读者最直接的愿望是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来抵达故事的真实面目。但是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却无法看到其真实的情节,但是他却让我们体验到了“别样的真实”。故事的叙述是有几个不可靠的叙述者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其叙述的空间和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因为每个人所站的主观立场的不同和时间地点等背景的不同,所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会相同,那么这种叙述性就创造了“故事本身”和读者“追求故事本身”的矛盾性,因为故事本身的不可还原性,那么“追求故事的本身”就不可能真正地抵达故事本身。这种矛盾可以让读者去想,去思考,去体验,但是绝对是没有答案的故事。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说“任何伟大的作品总是在矛盾中存在的”,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讲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也是从“矛盾”来进行解释的,让我记忆深刻。《老人与海》的故事也是在创造着一种矛盾,故事中的老人因为捕鱼在海中和风浪、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当他把一条大鱼弄上海面的时候,鱼成了骨头。但是老人还是幸福的笑了。在世人眼里,老人是一个绝对的失败者,而在老人自己心中,却无比的骄傲,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就是海明威为读者创造的一种成功和失败的矛盾,这里的矛盾的主题也是无法解释的。但是芥川的《竹林中》创造的却是多重性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就构成了作品本身的永恒性。

2005年6月24日星期五

发表于 2005-10-7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两篇:《情人》和《竹林中》

1,  弗烙伊德的心理学恰恰可以解释这种症结,当一个人被某种情感压抑得太久,就必然会产生心理疾病,我不能说杜拉斯一定会有心理疾病,但是她一定是被心中的这个“结”压抑得太久,以至于产生了焦虑的情绪,从她书中情绪的抒发就能看得出这些,《情人》是以叙述性的方式记录了作者及家庭的命运,但是在平淡的叙述中,却充满了火山一样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一种焦虑和不安。
反观我们每个人,当某一种“心结”紧紧地压抑在内心,勒紧我们的咽喉,让我们不能自由呼吸的时候,我们通常的想法是找个人倾诉,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她倾诉的对象往往是文字,所以这就有了杜拉斯写《情人》的心理基础,而这种心理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共有的,这就让《情人》一书和读者产生了共鸣。
  2,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没有答案的,也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正是作者有意识的创造。矛盾的主体是死亡事件的本身,而矛盾的对立面是多方面的。
真好的读后感!你的读后感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好文笔!
先红!
大家再品!
发表于 2005-10-7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两篇:《情人》和《竹林中》

不错的书评,先挂,大家赏.
发表于 2005-10-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两篇:《情人》和《竹林中》

你辛苦了!
但是你是幸福的!
发表于 2005-10-7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两篇:《情人》和《竹林中》

记得很多年前有部根据《情人》这小说改编的电影,主角是梁家辉:)《竹林中》没读过,谢谢魔鬼GG的精彩解读,让人学习和领会了超越小说本身的很多内涵。问候魔鬼,你真棒!:))
发表于 2005-10-8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两篇:《情人》和《竹林中》

再固。
发表于 2005-10-9 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两篇:《情人》和《竹林中》

《情人》我看过,观点新颖,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 23: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