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6-5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对北岛《晴空》二维论证
附件:
晴空
文/北岛
夜马踏着路灯驰过
遍地都是悲声
我坐在世纪拐角
一杯热咖啡:体育场
足球比赛在进行
观众跃起变成乌鸦
失败的谣言啊
就像早上的太阳
老去如登高
带我更上一层楼
云中圣者擂鼓
渔船缝纫大海
请沿地平线折叠此刻
让玉米星星在一起
上帝绝望的双臂
在表盘转动
很多时候,我提到镜头,但镜头并不是雷同于电影里的镜头,在现代诗里,镜头往往是反映内心的一些一瞬即逝的感觉。它介于博喻与转喻之间,
什么是博喻,例如: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里称赞革命青年作家殷夫的诗,说:“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笫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连迭用六个比喻。高度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博喻的手法,构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什么是转喻,例如姜夔《隔梅溪令》好花不与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荫,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玉钿本为女子之首饰,此转喻梅花之芳姿。此词本以好花象征美人,由玉钿之一女性意象,遂幻出过片之美人形象, 转喻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当我们回头看看几个镜头,内里的是若有若无的联系,如果非要说什么作用的话,我也说不清,我只是觉得它是文字的一部分。
我说隐秘呈现的镜头,那就要注意看看第一个镜头和第二个镜头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镜头类似于写景,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什么,以及景开始微妙的向内心的转换,请看:失败的谣言啊/就像早上的太阳。 这是一声叹息还是什么? 再接着第二个隐秘的镜头,是完全向内。但读到:让玉米星星在一起。 这开始矛盾了。天上的和地上的怎么在一起呢,其实这何尝又不是在辩论了,由内而向外转换,更多是是由心境转向辩论。
其中,上帝,表盘的突然出现是突兀的,但仔细想来,还是若有若无的联系的。
“云中圣者擂鼓”与“上帝绝望的手臂”之间是对应了的。也是辩证主义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是 手臂与擂鼓的关系, 中间隔着“绝望”。
“渔船缝纫大海”与“在表盘上转动” 之间也是对应了的,之间的关系是表盘与大海的关系,渔船与转动的关系。中间隔着“缝纫”
再回来看看“让玉米星星在一起” 一声感叹:老去如登高/带我更上一层楼 ,那么回到《晴空》,云中圣者——上帝。
不谈了。就这样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