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淡若春天

《春天读诗》红颜诗国部分会员诗歌赏析(更新)安魂曲组诗—扁舟一叶(17楼)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读诗】红颜第七期赏图诗金奖——剑客无剑

《秋天近了又远了,如同这似熟又陌生的朋友》
                  作者:剑客无剑

原谅我的转身。我珍藏的秘密
在沉睡的树林里
裹着没有滴落的雨珠

潜鸟在鸣叫,在树枝间
双眸顾盼我
在这里,倾听远处传来发黄的一阵足音
柔声细语。我潸然泪下的颤栗

当初的一滴,落入我们之间青草般的深处
那里,溪水潺潺。我曾经是那么坚强
带着它们,四海漂泊

远了,进了。我放下你的琵琶
站成一幅秋天里的画


【春天说】
从开始到现在,无剑的风格变化是论坛上所有诗者最显而易见的。现在的舒缓与娓娓道来,成就了无剑诗歌风格的表现。

作为一首赏图诗,入图和出图同样重要。好多人在写赏图诗时,想的都是怎样出图,跳得更远,而无剑的赏图诗却是企图入图更深,然后在其中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轻轻地转身。
从第一次看无剑的诗,就发现他(她)喜欢用一种惯有的呢喃来进行叙述,特别是其诗风发生改变后,这种方式更明显。这种叙述方式是我最喜欢的,它能引发人心底深处的柔软,能静下来倾听。特别是作为一首赏图诗,无声地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语言,需要诗者去开启阅读者的想象。因此,诗人在开篇用了一句:“原谅我的转身”,即刻牵引了阅读者的心理视线。
这个“转身”是一个伏笔,隐匿着“我珍藏的秘密”,线索与脉络非常清晰,指引着阅读者的视觉继续往下走:

“在沉睡的树林里
裹着没有滴落的雨珠”


“沉睡”一句是一个过渡,诗人很好地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将那颗“没有滴落的雨珠”呈现出来。这颗“没有滴落的雨珠”在这里发生了巧妙的化学作用,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光和思想,那么它是什么呢?

“潜鸟在鸣叫,在树枝间
双眸顾盼我
在这里,倾听远处传来发黄的一阵足音
柔声细语。我潸然泪下的颤栗”


第二节是一种心里空间的拓展,也是一种铺垫,是为“雨珠”的滴落做好前奏。这些物我之间的照射,是诗人内心再次的呢喃与细语,但需要阅读者仔细聆听,象最细的那根琴弦,在轻轻地触动,弹拨,让人更愿意去了解,去关怀诗人的内心。
诗歌至此,均以一个个特写镜头的方式,来实现诗人触景生情的思想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观诗者内心的同情与怜爱。

“当初的一滴,落入我们之间青草般的深处
那里,溪水潺潺。我曾经是那么坚强
带着它们,四海漂泊”


第三节的开始,看似突然,但在诗歌的气息上,把握得当,将这种扬起的势,轻浅地化淡,却依然隐含着诗人自身的力量。因此,他(她)说:“我曾经是那么坚强,带着它们,四海漂泊”。而那“青草般的深处”恰当地喻意了青春年华,这更让我愿意相信,这是一首写怀念美好初恋或时光的诗歌,那滴未曾落下的雨珠,便是一种人生最初之美好,它本身就不能滴落,它已然成为了“我”的精神依赖,成为了我远离俗世的一种借口。所以,它必须高挂,因为,俗世没净土,只有我们的精神高处,才是净土。

“远了,进了。我放下你的琵琶
站成一幅秋天里的画”


结尾这句“远了,进(近)了。我入下你的琵琶”很有意味,将诗人的内心完整揭示,将前面的疑问一一解决。这个“远了,近了”,是我尤其喜欢的一句,将人世的变化与时光的荏苒简洁说完,却又意味深长。这里的“你的琵琶”,当然指的是一种美好的情结,说是放下,实则是存入,或者说是放在了内心最深的地方。这种情结,每个人都有,这也是这首诗之所以打动人的地方。
“站成一幅秋天里的画”一句,个人觉得太过扣题,有些粘滞了,可以修一下。

结构完整,暗藏美好,语句舒缓,节奏明晰,这便是无剑这首诗歌值得学习的地方。

安静地写诗,写给安静的人看,用无剑之心气,做到有剑之功效,无疑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但个人认为整首诗可以再深入些,将人世的沧桑在平静中蕴藏更多的哲思和力量,也许更吸引人。

不妥见解,望无剑原谅!

[ 本帖最后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12-19 15: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读诗】安魂曲组诗—扁舟一叶

安魂曲(一)
我当留存奢侈的,安静地穿越
为沉睡的土地标注呼吸的数,头上压低了我的雪

我当避免重复的草拨响沙尘
离锁再远,十指可以将一个人遮盖的面目全非

我当走下山岗,布设更加空旷的栅栏
灵魂期待一次道具,砍伐不要终止。透过缝隙的光

我当看到梳洗找到自己的镜子,做出忠实的摆
你滴下一滴,这温暖的手舒缓地落下
安魂曲(二)
请小心地熄灭暗夜里的闪动,我们一起
安抚沉静,那些不可更改的序,起伏

在村庄的脚下不定。辽远的树为我们聚集
枯萎的河流不断地住止,我们听到牙齿自动脱落

伪装更好的窗子吧,那些离散的暮霭
只有一个洞口可以出入。我们拒绝所有的重逢

多么幸福的错,我们无端的遗忘
停靠在钟声里的床,醒着孤独的领路人


【春天说】

解构一首诗,其实是一种错误!

那天跟一个诗友聊天,说到诗人在创作中其实大多不在清醒状态,好比酒神上身,谁会那么清晰地来安排一首诗的来龙去脉呢?

想读扁舟这组诗,的确是因为打动了我。读诗时,仿佛感受到了从教堂顶端泄落的阳光,静静地抚摸着做弥撒的人们,那忧伤的合唱曲在空旷的教堂里飘荡着。这伤感而又失落的美丽,当然是最迷人的。

“安魂曲”是西方悼念逝者的音乐,在这首诗里,这个“逝者”不应该是指生命,而是某种逝去状态,比如感情、友谊等。
因此,“我”当留存的“奢侈”,是一种非物质的情感,是形而上的,而不是物质的生命,应是高于生命的精神永存。
诗人只想保有这种奢侈的情感,而“安静地穿越”,这一句用在别处,实属过渡,在这里,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低语,艰难的求助,无奈的生活法则。

“为沉睡的土地标注呼吸的数,头上压低了我的雪”

这“沉睡的土地”是指精神或情感上的贫脊,压低了“我”的“雪”是现实的折射。但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到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为了得到高于物质的“数”而坚强地呼吸。
是啊,现实,都是压在我们头上的“雪”,可是,困境中的人们啊,那缕阳光还在,你不能停止爱与呼吸!

“我当避免重复的草拨响沙尘”

重复的草这一意象很有意味,草是一种最低的生命姿态,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人,哪一个不是以最低的姿态活着的呢,诗人是在害怕,怕那些最美的东西被俗世所淹没。

“离锁再远,十指可以将一个人遮盖的面目全非”

“锁”的喻意很简单,它是打开另一种生活的门,不过,就算离这道门再远,现实的隔膜,也一样让我们看不清彼此真实的样子。

“我当走下山岗,布设更加空旷的栅栏”

这是一句典型的自语,内心的呢喃,一种对自己的期望。

“灵魂期待一次道具,砍伐不要终止。”

每个人对自己灵魂的砍伐都不能终止,诗人这时候是内省的,因为,毕竟我们是生活中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须面对很多束缚与责任。但没有束缚,你又怎样成长呢?

“透过缝隙的光
我当看到梳洗找到自己的镜子,做出忠实的摆”


因此,活在精神之上的人们,只能“透过缝隙的光”,来看自己原本的样子,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忠实于那原来规迹,在这条即定的线上摇晃。这是悲哀的,也是无奈的。读到这里,一种隐忍的伤痛在字里行间流动,意欲喷发,却没有!

“你滴下一滴,这温暖的手舒缓地落下”

这一句,便是本诗的眼了,从这里,可以看见诗人的指向,这种倾诉,原来是给那只“漫暖的手”的,那“滴下的一滴”,让我荒芜的土地,有了生机。也就是说,诗人的“你”,才是其最美的那首“安魂曲”。

在《安魂曲二》中,诗人延续了原有的情感流淌,缓缓地抒写。

“请小心地熄灭暗夜里的闪动,我们一起
安抚沉静,那些不可更改的序,起伏”


这算一种请求吗?我在想,诗人的痛是不可言说的,“不可更改的序”让“我们”回到现实在,本来可以的“闪动”,哪怕在暗夜里,也要熄灭。诗人还说了“请小心地”,多么痛的一句啊。

“在村庄的脚下不定。辽远的树为我们聚集
枯萎的河流不断地住止,我们听到牙齿自动脱落”


“村庄”是一种精神向征,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和土壤。“辽远的树”是我们共同的根,“枯萎的河流”是我们的现状,“牙齿自动脱落”,则是一种生命的别离。

“伪装更好的窗子吧,那些离散的暮霭
只有一个洞口可以出入。我们拒绝所有的重逢”


诗人是小心的,但也是坚决的,与那些暗夜的闪动的别离,非常的绝决,以至于“拒绝所有的重逢”。但诗人也是疼痛的,不忍的,因为这一切,需要“伪装更好的窗”。

“多么幸福的错,我们无端的遗忘
停靠在钟声里的床,醒着孤独的领路人”


人生的历程,暗藏着许多错误的美好情愫,但不需要全部放在心上,那该多疼啊(每当揭开的时候),诗人因此自顾自地说:“多么幸福的错,我们无端的遗忘”。是啊,即使遗忘,也是幸福的,有些错误,本身就是一种美丽。这里的遗忘实则是一种无奈,你看了,多少个夜晚,诗人看着床前的钟摆,身处自然之序与社会法则之中,醒着,孤独着。那个无端的“领路人”,也一样的在夜里没有沉寂!

我不想说诗人是多么深刻,我只想说,这首诗,是忧伤地美丽着。在这么一个瞬间,感动了我。

写到这里,我看到窗外风和日丽,没了冬日的清冷,但愿每个人都能在一首首《安魂曲》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平和的阳光!

[ 本帖最后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12-21 14: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