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低处的迷雾

2010《红颜诗国<每周诗探讨>》汇总帖~更新至总第十五期《第三天,~~》(18楼)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很有看点的栏目,好诗大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期主持人:红颜斑竹~石菩提

红颜诗国《每周探讨第十四期》活动《雨叶》结束并总结

诗歌:《雨叶》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就恰巧有些高兴
就恰巧有些高兴

作者:大雁,70后,“诗在中国网”创始人,“诗家园”首席评论,广西作协会员;作品集《谷歌》
           诗论:诗歌就是以文字体现的、具备美学价值的、人类普遍情感的最节约性概括;

主持人总结:这一期参与讨论人员:石菩提、剑客无剑、低处的迷雾、秋若尘、半遮面、囫囵食神、李显、翩然落梅、格木、芙蓉童子、张小钰共11人,分别从诗歌情感体验(食神,李显)、诗歌语言结构(剑客、半遮面)、诗歌内在象征(迷雾)、诗歌抽象概括(格木)、诗歌印象(翩然落梅,张小钰)、诗歌风格(芙蓉童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互相印证,成功地对诗歌进行了解构、批评和学习。在此,作为十四期主持人,感谢大家的支持。

作者印象:这一期诗歌的作者是我认识了近十年的一位诗友,结识于“榕树下”,交流在“诗在中国网”文火论坛,但未曾谋面也未曾聊过天,绝大部分印象是关于诗,我发帖,他回帖;或者他发帖我回帖,或者我看他回他人的帖,就这样持续了近十年,而现在,我们整个坛子(文火论坛)里活动的甚至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最初对于他的诗歌我是提批判态度的,晦涩,冷硬,过于理性,意象鲜明得突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是越来越喜爱上了这种风格,我和他的差距是巨大的!“大雁的诗歌我基本读过,但从没有真正读完,因为他的诗歌总是不断删改,以求得那语言与思绪结合的最和谐形式,或可称为完美”一位诗友说。我对他的印象同样如此。他的诗歌是越写越少,因为绝大部分都被他丢弃了。

诗歌解读:  这一期的讨论人员和读者们都是幸福的,因为我有幸邀请到作者对这首诗歌作一个创作以及背景上的自解。感谢作者“大雁”  
大雁:
这么多人解读我的一首旧作,可把我吓着了。这首诗属于很突然、很自然的潜意识流露,不得不说,它一写成,我也已经对它有些捉摸不透了。
真实的我,是个胆小又害羞的人,所以诗歌里面也不免体现这种性格。我知道我错过了一些爱情、一些理想、一些生活状况的转折机会,这些东西就构成了“羽毛”,而倾听我诉说的“天空”,当然就是我的寂寞、不甘和悔过。
我虽然因为性格原因,自身难以达到羽毛的状态(她圣洁的外在、她火红热烈的内心、她坚持理想的韧性、她不惧等待的耐性、她获得的黑尾燕的爱情),也难以争取到和羽毛生活在一起,但我始终关注着这美丽而坚强的羽毛,把它当作心灵支撑。
但一个成功者的心灵,旁人是不容易摸透的,我恰好可以“听见”羽毛,也证明了我的幸运,为什么我是幸运的呢?因为我生活在羽毛的旁边,她不把自己给我,但她教育了我,为我展示了生命的崇高性,我也就不虚一听了。
诗歌最后,诗歌中的“我”不再年轻了,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了,反倒感到高兴,高兴的是羽毛、黑尾燕和“我”各自已经取得了各自的心灵升华,理解了对方,也理解了世界对自己的安排,放下了种种执著,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美丽。
我认为美丽的羽毛和平凡的树叶是很好的象征人和人之间的奇妙关系的载体,这个载体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有原型的。
技法上,我觉得我偶然做到了自己很想做到的“蜻蜓点水”的状态,尽量用快而不匆、亲而不腻、透而不尽的手法完成了处理。语言状态上,我觉得由“清”“悲”做到“放下”“释然”就已经足够了。
感谢大家的解读,我没想到这首作品竟会得到你们的关注,我本以为这是一首容易被忽略的诗歌,你们的讨论却温暖了我。看,我自己的解说已经远远落后于你们,如果我想去更正大家,那我就是大傻了,你们的解读“恰巧被我听见”,我自然“恰巧高兴”了。

探讨集结:(注:有改动和精简)

石菩提
一首诗歌或者文学作品完成的那一刻起,无论作者本意如何,作品本身都已获得了自我的存在。它静静地待在那儿,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在此处我用“打开”而不是“进入”是因为这个神秘的世界将由主观读者我们和客观存在作品所共同建筑,而被建筑的世界越广,越无限,说明作品的内涵越深邃,越成功。
《雨叶》就是这么一篇作品!首先看标题,何为“雨叶”?被雨水淋得晶亮的、被雨水冲刷洗涤的、被雨水浸染的……这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此处的“雨水”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生活,也许是纯粹的雨给人的契合。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这是“雨水”和“树叶”的交谈,这是一种空灵的语言,只有诗人才能听见。可以想象树叶是如何地向天空敞开自身,这甚至超脱了“宗教自告”而成为一种更坦然的心灵独语。“某支相识的羽毛”可以想象这是一只休憩的鸟不经意间梳理下的,或者仅仅是一只自天空飞过的鸟所遗留的翅痕,“她”之所以“相识”,也许只是我已看惯了“来去”。在此处的“树”是寂寞的。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此处的她内心依然潜藏着青春和热血,是圣洁的新娘,这也许是爱情,也许是对理想和自由的向往,即使时间流逝不止,外界的环境是如何的艰险(“把红衣衫穿在最里边”)她依然是忠诚,忠贞的。黑尾燕是雨中的精灵,他的爱同样真挚而深沉。这是一对有情人,或者是一对有理想的、向往自由和革命的飞鸟,即使现在只剩下一支羽毛。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我是树又不是树。在此处作者与树获得了共鸣,既有为“她”和“他”的喜悦,又有些惆怅莫名。树听见了黑尾燕的誓言,我听见了树的心声。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不再漆黑的头发”是感慨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未满或者莫名的惆怅!“寂静如铅”的雨叶是深沉的默守,是凝重的沉思。

就恰巧有些高兴
就恰巧有些高兴
———————————————高兴的是“树”还是作者自己?或者是作为读者的我们?诗歌读到此处,作为读者的我也只余下这两句“就恰巧有些高兴/就恰巧有些高兴"”这是从内心涌出的欣喜也是一种惆怅莫名,我似乎理解了这首诗,又似乎仅仅是一种莫名的感悟。

在整首诗歌中,作者因为“雨中的树”而化身为树又超脱于树,物与我交融而又分开。在宁静,深沉的意境中又有着灵动飘逸的灵光,完美地诠释了雨夜中“落雨”的“灵”与“树叶”的“沉”之间契合。诗歌的韵律也同样完美地演绎了雨中的音乐。


低处的迷雾
菩提辛苦  稍后细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我以为这是生命在向天空述说着飞翔的理想,诗人把这个理想输入到羽毛这个意象之中。理想的不灭皆因生命依然圣洁地把红衣衫穿在最里边,也就是说生命不管历尽怎样的磨难和跋涉,依然坚持着自身的生生不惜的底蕴、追求、从容与雍容的华美,这里的红衣衫中的红就代表着追求意义上的一种喜悦和强度。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那麽诗人把生命和飞翔的理想以象征化的语境“黑尾燕要娶她”呈现出视觉化和精神化的能量,尽管在实现飞翔的过程里,将会遭遇黑暗寒冷的悬崖和风雨冰霜甚至刀和剑,那麽生命会以自身的尊严将咯出的血,将历尽的苦难作为成长的经验,作为一种修炼来展现生命的美丽和坚强的气质。而这暗含于世界不为常人所知的生命背景恰巧被诗人细致的体验与敏锐的观察力所见。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就恰巧有些高兴
就恰巧有些高兴

因为自己拥有生命并置身于生命之中,清楚自己具备那种生命的潜质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所以行走于世间诗人不在惧怕人世的险滩,不在惧怕未知的困惑与某些悲凉的担当。所以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就恰巧有些高兴。因为内心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美好的憧憬而不停地重复着这由衷的情感:就恰巧有些高兴。


囫囵食神
菩提提供的这首诗,我仔细读了很多遍,并且每一遍的感觉都不一样。
个人觉得这首诗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并伴有一定乐感,或者说是具有着一种民歌形式的抒情诗,而且是一首很容易使读者与之共鸣,但却哀而不伤的、恰到好处地抒发了诗人的一段美好情感的抒情诗。
下边就以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做一个浅薄的分析——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
从这寥寥的话语中,我们仿佛感觉到诗人坐在一棵树下为我们很平静、很轻松地叙说着一个故事,又好像是自言自语,但却牢牢抓住了我们的心。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话呢?难道他有什么心事?这就无形中激发了我们跟着诗人的思绪开始飞翔的好奇之心——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
“皆因她依然圣洁”,哦,貌似诗人要给我们诉说也许是他曾心仪已久的一位女子,并且是一位冰清玉洁的纯真女子;“把红衣衫穿在最里边”,众所周知,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勇气、力量、华丽、强烈、动力、 活跃、强大、积极,喜欢红色的人一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乐观和喜欢运动的人,可这位女子却把红衣衫穿在里边,这是诗人在向我们说明这位纯真女子的性格(当然也是他喜欢的)——表面上矜持、含蓄不张扬,但内心却有着一团燃烧的火焰。“依然”,说明这位女子在诗人心中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是曾经的一段感觉一直影响到现在。
也许是诗人因其冰莹聪慧当时没有胆量或者是没来得及向这位纯情女子表露爱慕之情,以至于与其擦肩而过——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
这位纯情女子的芳心被另一个男士的真诚所打动。“黑尾燕要娶她”,诗人没有得到这位女子的垂青,尽管心里很感伤,但他并没有那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思想,而是用“黑尾燕”来比喻她的男友也是一位人中凤凰。因为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在悬崖上咯血为巢”,说明女子的男友也是很真心地爱她——咯血为巢。从而也暗示着诗人也具有着很良好的心态,或者说,诗人也希望他们能百年好合,白头偕老。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
“这恰巧被我听见”,尽管是两次的重复出现,但在语感和情绪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前者表示知道真相后的惊诧,后者却流露出一种羡慕、悔恨和伤感的心情。诗人的这个故事就为我们讲到这里,我们也跟着是人的思绪回到了现在——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
这只是许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尽管诗人现在已是人到中年,可每每想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或者是暗恋情感)来,诗人的心里总会激起很多的浪花,就像李清照的《声声慢》里所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管怎样地伤情,可这毕竟也是人生中一段能刻骨铭心的情感的记忆啊!总比平淡的人生经历要美好吧?想到这里,诗人——

就恰巧有些高兴
就恰巧有些高兴
——————————————
同样也是两句的重复,前者是一种自嘲;后者是一种宽慰。(李显:同意这两句,前者为自嘲,后者为宽慰)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理论,还望大家各抒己见。见笑了!

石菩提
感谢食神的解读。特别同意食神的第一句。
这首诗歌好在哪呢?好就好在我们可以读许多遍,但每次都能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觉很神秘,似乎和我们彼此契合但又不可捉摸。甚至于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感觉来。
个人觉得这首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制的情感、强大的概括力以及内涵的层次感。(剑客无剑:同意这三个特点)

剑客无剑
学习囫囵食神的好评。但我感觉囫囵食神解出了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去写,写的是什么意思,而没有解出意象间的联系,诗歌的结构。这首诗歌的精妙之处食神版主还没有评到。(食神:我是个读者,把自己对一首诗的理解说出来,不从艺术角度上或者诗歌的结构上去分析,只把我能读懂的写出来。)

读到这首诗歌,我有很熟悉的感觉。虽然我并不知道诗人是谁,但是我想说的是,发挥最好的想像力,从心而不越距。我曾经也很痴迷这样的手法。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从开始就在大胆的想像了。树叶和天空说话。我不认为这只是简单的拟人,我愿意是在想像的空间里一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体征。她们之间的对话就一句“某支相识的羽毛”这个是主体,那这个羽毛又是什么呢?精彩就在下面的叙述里。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这里就是解构羽毛内在的品质。她圣洁、热烈,所以一直难忘。这里起到了承前启后。也是下节里,娶她的动机----她圣洁的品质正是自己追寻的。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巧妙的运用黑尾燕营巢的特征。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还有一些青蒿叶子。从这里就可以很好说明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也进一步融合了前面的诗句。我愿意理解成是情感的归宿和过程。诗句很少,但可以读到一场漫长的付出与爱情。这里我感觉很精妙。
``````````````````````````````````````````````````````````````````````````````````````````````````````````````
这恰巧被我听见======诗人有感这样的过程,是以旁观的角度来看以上事件的。是感慨。
``````````````````````````````````````````````````````````````````````````````````````````````````````````````
这恰巧被我听见=========这里不仅仅是递进语气,而是诗人想到了自身。是角色的转变。也延伸下文。
~````````````````````````````````````````````````````````````````````````````````````````````````````````````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很自然的想到的并进一步感慨时间的飞逝。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这里有时间留下的类比,表现时事变迁。寂静如铅的雨叶----这里的叶子的雨后的叶子。像自己的心情那样寂静如铅。因为爱情是不会老去,人们会继续演绎的,但岁月却会催人老。所以有这样的心情感叹。
~~~~~~~~~~~~~~~~~~~~~~~~~~~~~~~~~~~~~~~~~~~~~~~~~~~~~~~~~~~~~~~
就恰巧有些高兴====经历很多之后诗人已经变老。因为诗人看见了一场爱情,自己也跟着再次经历了一场。这才是诗人恰巧有些高兴的原因。
~~~~~~~~~~~~~~~~~~~~~~~~~~~~~~~~
就恰巧有些高兴=====我感觉这里诗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些高兴,也不是自嘲或者宽慰。因为诗人的心情如雨叶,是一种很心酸的微笑,是寂静如铅的心情,是咯血为巢的爱情在诗人心里再次继续。也是诗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过去种种,还是用“有些高兴”的态度去接受。总之,这句写的就是对过去情感的态度。而态度是向上的。

~~~~~~~~~~~~~~~~~~~~~~~~~~~~~~~~~~~~~~~~~~~~~~~~~~~~~~~~~~~~~~
我是不会点评诗歌的,这次是第二次对一首诗歌如此细致分析。借红颜版,瞎说几句。感谢石版相邀!一点浅读,让大家见笑了,多批评,修正。(石菩提:剑客对结构上的把握和分析比我更胜一筹。严重学习。)

格木
这语言从何而来
是诗性直觉的显现
是内部存在间的主体与客体的结合
是艺术的创造性自觉
是存在和存在者的相互勾连
是智性与诗之间的源流关系
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再现的通道敞开
它做到了内核的集中而体现了多面性
因此适合你我他的小我解读

石菩提
不错,在目前而言,我、剑客、食神都只是从小我上进行了解读。因此我总觉得并不能完美地诠释这首诗歌,而只是狭隘地抽出了一个点而已。并不能代表和呈现这首诗歌。格木兄的发言反而让我觉得欣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首诗歌就是这样的。感谢格木。

关于“大”解读和“小我”解读:这是两种解读方法,一种是抽象概括,一种是具体分析。
所谓的“小我”是解得过于“实”了,有可能缩小了外延,甚至于把诗歌定义得狭隘了。但这是一种解读法,是允许并且值得提倡的,毕竟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我在解读时先提出时读者与作品相互建筑的原因。
至于大我,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但不可以随便概括,用大理论来套,理论从何而来?它不是凭空产生,而需要从实在的已存在的作品中提炼出来。格木兄所抽出来的几条我都能在诗歌中感悟到,我觉得很是欣喜,值得表扬的。

理论有道理,可以成为我们的创作原则和纲领,但许多时候我们无法创作出符合理论和纲领的作品,这有水平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着创作在许多时候是一种自发的涌现的原因。(格木:嗯,这种认识是很对的。我说的是学习的标准,虽然在实际创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一直提倡以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书所写,都是以发展、进步为前提。)

半遮面
     语言、节奏和韵律、句法和章法上是耐人品味的, 于意象的选择和情境的表现上也不落窠臼,即用铺叙的手法展现, 也借以感。羽毛、红衣衫、悬崖,这些意象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环境以及内心的变化;他也直接从表现“树叶”着手,预示昔日的一切都将褪去原有的色彩、将消隐原有的存在:把红衣衫穿在最里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展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连续两个被我听见, 这一意象的选择在深化意境、渲染情调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声是辅助作用, 第二声是在一种视觉画面,打破了这种惆怅的渲染,但随即这种恰巧又与“雨叶”一同归于高兴。以有声衬托无声,就显得更加惆怅了,也有感于沧桑, 落寞的表现,也有几分自嘲,为此,让它们以喜剧性的角色出现,最后巧用一个听见和高兴,既点出了必然的结局,又极富嘲讽意味,让人回味
     在语言上,运用口语形式,是相当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市井语言去还原了世俗的纯朴自然,在语境和情调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 整首诗句子结构极其灵活多变,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自由的流动关系,不断地变化句子语气,表达出一种变幻不定的思绪,增强了诗内在的张力和弹性。既自然贴切,又极富音律美。
     一点浅见.能力有限……..(石菩提:与“雨叶”一同归于高兴。以有声衬托无声,就显得更加惆怅了,也有感于沧桑, 落寞。是啊,我也觉得读到最后心里有万种滋味,却又仿佛无法言说。面面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则一击中的,将诗歌的特点给我们分析了出来,更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创作)

张小钰:这一首小而有灵性。淡定的把握让人值得学习!

翩然落梅:清新淡雅不失意味。

芙蓉童子
挑选的这首诗,看来应该是现代诗里的“古”诗了。有那个年代的明显特征。

在这个年代,属于浮云,不够锐角。(石菩提:这个古可能是讲究音乐性以及对意境的塑造,不尖锐和展露锋芒)

活动地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B%CA%AF%C6%D0%CC%E1
结束并总结地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B%CA%AF%C6%D0%CC%E1

[ 本帖最后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1-2-5 07: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期主持人:红颜斑竹~下午百合

红颜诗国《每周探讨第十五期》活动《第三天,风用它明亮的翅膀》结束并总结

《第三天,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文/ 杜涯


第三天,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拍打山梁,也拍打我们的双肩
一整天,我们侧着耳倾听
心中充满不安,和莫名的神圣
山脚下,一顶旧绿帐篷
鼓了起来,那里的风似乎
更大一些
山坡上,所有树木一律向
南方倾斜。春天,我们眼看着它
离去了。我们一言不发

第三天,我们沿着斜长的道路走下山去
我们的爱情像一只黑鸟
站在树枝上,在风中
受伤

作者:杜涯
女,1968年生子河南省许昌县的乡村。毕业于卫校护士专业,曾在医院工作10年,现定居北京。1988年开始写诗,有诗作散见于国内外诗报刊,诗作入选某些选本。曾参加《诗歌报月刊》第一届“金秋诗会”、《诗刊》杂志社第18届青春诗会。出版有诗集《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本次探讨跟帖汇总

低处的迷雾~赏析《第三天,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第三天,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拍打山梁,也拍打我们的双肩
一整天,我们侧着耳倾听
心中充满不安,和莫名的神圣

开篇诗人就设下玄虚,调动读者联想为何是第三天。第一天、第二天为何要避开?全篇被“风”这个主意象带动行走。用诗意的情愫与大自然倾心交流,祈望与自然心心相印的物我相融中灵魂与身心获得更神圣的引领,以便忘掉一些难以忘怀的第一天、第二天发生的那些痛苦往事。

山脚下,一顶旧绿帐篷
鼓了起来,那里的风似乎
更大一些
山坡上,所有树木一律向
南方倾斜。春天,我们眼看着它
离去了。我们一言不发

为了忘记第一天、第二天所经历的那些痛,诗人的情思极力地回避,在回避中意识在强化,与自然的感知感应在不断的转换和升华为:“山脚下,一顶旧绿帐篷\鼓了起来,那里的风似乎\更大一些\山坡上,所有树木一律向\南方倾斜。”而看着树木向南方倾斜的恍惚迷离中,终是被第一天、第二天的事物所伤太深。所以似乎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心境也易被自然的凄惶所感染,使忧伤更为深沉雍容起来,并因内心的疼痛而看见春天也在离去。透过春天的离去,忧伤的情感在深折、在延伸。那麽“眼看着春天离去了”,这一意象的建构也是对下一节提到的爱情的一种过度和关照,是递进上的软着陆。

第三天,我们沿着斜长的道路走下山去
我们的爱情像一只黑鸟
站在树枝上,在风中
受伤

这节又提到第三天,可感诗人对第三天给予着多麽强烈的厚望。但是毕竟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并且在与大自然互相洗礼,互相回望与回归中心灵似乎获得了净化与宁静的启示。所以“我们沿着斜长的道路走下山去。”而我们的爱情却无法像当初一样有着用之不尽的美丽与梦幻的色彩和飞翔的欲望。这还不够,我们的爱情已经退化得像一只黑鸟,无声无息无未来可言地站在树枝上,在风中受伤。结笔隐伏着弦外之音,那就是人与自然也有着各自都无能为力、无法互为帮助、互为关怀、互为解救的忧郁和沧桑。那麽结笔之妙也消解了开篇的玄虚之玄。

浮的是白云:真正的白云,我喜欢。

囫囵食神
读完百合提供的这首抒情诗,心里有一种不能言说的伤感,并且我的心里也随着诗人的这种字里行间充满的忧伤而感到不安。
别的不说,光从题目上看,就很吸引人——第三天,风用明亮的翅膀。为什么是第三天而不是第二天或第一天呢?为什么风用明亮的翅膀而不是忧伤的翅膀呢?按理说,明亮的翅膀
该建立在比较欢快的情感基调上的,诗人却有悖常理地不用忧伤而用明亮呢?我先往下读

第三天,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拍打山梁,也拍打我们的双肩

这两句暗示文中的“我们”在山梁上等待一种期盼已久的美好事物(也许是一个物质、也许是一个好的政策等,就跟山区的孩子们听到他们将能坐在宽敞明的教室里读书一样。)到来所呈现的焦虑和忍耐。也就是说,我们早都听说这个美好事物将要在这几天到来,于是我们就提前来到了这里耐心地盼望着,可是,在我们等待的第三天,我们等来的只是一个安慰的消息:别着急,孩子们,马上就到了(说明还需要等待),这也就是为什么诗人用了明亮而没用忧伤的原因吧?这里的风,我想有两个意思:第一,的确是山梁吹起的风;二是所传递的让人心里为之一亮的消息(安慰)。但就这个消息与我们来说就已经让我们兴奋不已了——

一整天,我们侧着耳倾听
心中充满不安,和莫名的神圣

我们得到这个安慰后,心中充满了激动和焦急,我们伸长了脖子等待着,并且在心中不有自主地为之祈祷(莫名的神圣),这里就冥冥中有了一种不安的忧伤感了。可是,还是没来——

山脚下,一顶旧绿帐篷
鼓了起来,那里的风似乎
更大一些

“一顶旧绿帐篷”,说明这个物象已经在山脚下是有了历史了,一个“旧”字,就会让人联想到一种破落。正是由于这种破落,才让我们迫切渴望着美好的“新”的事物到来;“鼓了起来”,暗示失望带来的怨气;而这里的似乎更大一些的风,暗示一种抱怨后更加忧伤的悲凉。

山坡上,所有树木一律向
南方倾斜。春天,我们眼看着它
离去了。我们一言不发

“所有树木一律向南倾斜”,明着是一种自然现象,却暗示着我们所有人的那种急切的渴盼心理,“向南”,一个方位的概念,不言而喻。“春天,我们眼看着它离去了”,那个美好的事物尽管让我们望穿双眼,我们所等到的仅仅是一个“风用它明亮的翅膀”拍打了我们的双肩。我们到底是感谢呢,还是抱怨?极度地忧伤让我们实在无话可说

第三天,我们沿着斜长的道路走下山去
我们的爱情像一只黑鸟
站在树枝上,在风中
受伤

“我们沿着斜长的道路走下山去”,“斜长”暗示着我们像这样的等待不知道还要持续多长的时间,我们还要走多长的路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美好事物?!如果我们得不到这种美好的事物,不说别的,就连我们各自的爱情也会在这种伤感中等待……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希望得到更多不同的探讨,谢谢大家!

石菩提《莫名》
读这首诗,让我想起一首歌。莫名我就喜欢你。这种“莫名”是一种纯粹的非理性。
在诗歌中存在着这一种纯粹的情感上的莫名,莫名的伤感,莫名的喜欢,莫名地在一起,融化在风里

第三天同样让我想起一首歌,名字我忘记了,只记得里面有个句子:在你出现后的第三天,我就改变了行车的路线。但这首诗歌中第三天可能代表着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结束。这可能是相识,相爱,分开。三也可能是一而二,二而三,三是无穷的意思。同样的,还有一种叫做四不过三。这个第三天很有趣。

风是自由的,大,空,无形,不可捉摸但又可以感知,风只能被实体捕捉,例如树,例如飘舞的波涛。在诗歌中,风就是彼此的爱,它登上山顶,它又下来。个中体味,大家可以读诗

这首诗歌通过外在的浮光掠影来捕捉复杂的内心,是一种非常好的写法,含而不露。我很是喜欢。不过最后的点题让我觉得有些过了,不是太好。

空气

第三天,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拍打山梁,也拍打我们的双肩
一整天,我们侧着耳倾听
心中充满不安,和莫名的神圣
山脚下,一顶旧绿帐篷
鼓了起来,那里的风似乎
更大一些
山坡上,所有树木一律向
南方倾斜。春天,我们眼看着它
离去了。我们一言不发

第三天,我们沿着斜长的道路走下山去
我们的爱情像一只黑鸟
站在树枝上,在风中
受伤
=====================================================
整首诗语言优美,特别是对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可以说,这是一首唯美的、忧伤的爱情诗。说它唯美,不仅仅指诗歌的语言是优美的,“我们”的爱情曾经也是优美的;说它忧伤,是因为现在,“我们”的爱情肯定是出了问题,因为“心中充满了不安”。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是分手吗?是闹别扭吗?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如果说分手也是充满了“莫名的神圣”,至少说明“我们”曾经的确深爱过;而如今,“春天我们眼看着它离去了”,“爱情像一只黑鸟在风中受伤”。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闹别扭,或者将要分手呢?是“我们”性格的不合,是“我们”家庭的原因,是“我们”的爱情过了保鲜期,还是其它原因?等等,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下午百合

她的诗我零零散散读过一些。我不知道如何给这些诗歌一个学术的定位。如何贴上一些诸如“流派”、“风格”“、”女性写作”之类的标签。但每一次,她是如此轻易地把我带入了她的世界,借由诗歌的阶梯,进入到充满了爱与忧伤、失落、轻愁的美妙世界。那时滋养着、守护着我们敏感心灵的世界,因敏感而受伤,因敏感而高贵。
那里有她,有你,有我们。
诗歌是心灵的歌唱,有的时候,她只是一个音符的哼唱,“咿咿呀呀”的,仿佛是天地间游荡的魂灵,落在了一片叶上,一阵风里。
如果说得玄妙一些,她是一股气息,从活着的热腔子里涌出,她调动了自然中的风、树、山川、水流,她借用了春、夏、秋、冬,南方、北方。她在动与静之间自在转换。而最终,她是无言的,是缄默的。
全诗只有两节。
“第三天,风用它明亮的翅膀” 诗人的情绪从这里进入了。
“我们侧着耳倾听
心中充满不安,和莫名的神圣”是情绪的累积和初见明朗。
“山脚下,一顶旧绿帐篷
鼓了起来,那里的风似乎
更大一些”
“旧绿帐篷”是一个鲜明的意象,它似乎是等待在那里的盛放诗人情绪的容器。
它“鼓了起来”我们跟随着的情绪也饱满到极点了。
“山坡上,所有树木一律向
南方倾斜。春天,我们眼看着它
离去了。我们一言不发”
这里是一个转折,“山坡”、“树木”、“南方”、“倾斜”、“离去”,原来,心灵的依托在此。
第二节实写。
“第三天,我们沿着斜长的道路走下山去
我们的爱情像一只黑鸟
站在树枝上,在风中
受伤”
第一节铺垫得很足。这里的实写便不觉得平淡、落俗。
描写“爱情”、“受伤”这一类的诗歌多矣,在这首诗里我们读到的却如此高贵、优美、忧伤。
不足为评,是为评。

囫囵食神
学习百合的评论。
我说过,作者在没有公开发出他的诗作之前只是他的思想,当他一旦发了出来,就成了大家的思想。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的。
也许我的个人经历有点特殊吧,我在读一首诗时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分析。就拿这首诗来说吧,当我读完这首诗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殷彩霞——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能为其一个伟大的妓女的死而降国旗的民办女教师。
抑或原诗作者并没有想到过此,而我却真的想到了。想到了国家每年都给贫困山区所拨下的扶贫资金——可资金到底流动到了什么地方就卡壳了?
修路的资金拨下来了,百姓盼了很久,仍是坑洼不平的泥泞,可那些领导们呢?国产车换成了进口车!
助学的资金拨下来了,可学校的围墙倒塌了,压死了几个孩子……
没有爱情的人生是悲哀的,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仍然不会太长远!——这也许是我的偏见吧。

翩然落梅:清透流动忧伤

李显:这首诗是从长诗中节选的吧,感觉这风象人造的
除此以外,很好的,整个透着明亮的忧伤,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情怀了。谢谢楼主选的好诗

活动地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2%CE%E7%B0%D9%BA%CF
结束并总结地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2%CE%E7%B0%D9%BA%CF

[ 本帖最后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1-2-5 07: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