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风浩荡

《在诗意的前提之下,从文字里感受敬畏的人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0-6-10 00:57 发表

哦,就是席大姑娘的诗歌啊,心灵的天使ya ~~


席是大姑娘?席幕蓉,比我们年龄都要大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槐 于 2010-6-10 09:22 发表
才知道文字最适当的位置,这是一种修为。您的看法俺鼓掌而呼。现在许多人,就是重技巧面不重文字,或者又太重文字的外衣而忽略内涵,迷失多矣。
希望能看到你更多的文字,看到你如何拨乱反正,而不是用道理去当老师 ...


再次申明,我这不是道理,离真理很远,我也不是谁的老师,我的面前只是朋友,没有学生。我有自知之明。
我写的,其实很老套,虽然用了点网络新词。我写的,只是一些我的看法。

你说得很对。知道文字的适当位置,这是一种修为。我很赞同。
你后面说的,重技巧,太重文字的外衣,这种现象,我的看法与你有些不同。
我倒是认为,不是重与太重,而是轻视与太轻视。

就诗谈诗,有时我们都会迷在其中而不自知。不如说点别的,反会让我们得到一些意味。
比如,摄影这个艺术门类,就是光与影。正逆侧光的不同运用,这是基本的技巧,只有熟稔于心,才真正懂得,到了一定地步,就是通了人性的境界。
比如,武侠小说里所言,武功练得最好的时候,反不用武器。孙子兵法也说,最好的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如果我们而为此,干脆不懂得基本的文字规则,不懂得基本的技巧本身,我相信,永远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不用武器,不战而屈人之兵。
比如,我们吃饭,吃第三碗饱了,而为此,我们不吃第一第二碗,直接吃第三碗就以为饱了,那就是可笑的。
我这个意思是说,到了一定地步,我们会明了,技巧本身,我们要警惕它有卖弄的嫌疑,而内涵本身,我们也要警惕它的幻相的一面。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到这个地步,跬步不积,就要致千里。

英国现代艺术评论家贝克莱说过: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俄国一个叫作斯什么的(我忘记全名啦)在论音乐的时候也说过:音乐,所显示的内涵,只是幻相,不是现实。
他们的这些话,深究下去,或许有些偏激,但细细再细细体会,则会让人折服,因为这样的偏激或偏见里有深刻的洞见。

[ 本帖最后由 风浩荡 于 2010-6-10 12: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10-6-10 11:33 发表


喔。唉,看这,要有强大的心脏。自己看了之后,很是伤感。那唯美的英国的田野池塘和小院,那清瘦的诗人和美丽的女子,相爱,挚真,隔屋并墙两个床,隔门合两个手掌,相近相亲而不能成为永远,夜莺,或明亮的星, ...

是否人都那样啊,悲情的酒动容。呵呵~~
你这番描述更增添了一种悲凉气氛,,,不过自古真爱如杜鹃啼血,常常是不到伤心处不言情深。
那唯美的英国的田野池塘和小院,那清瘦的诗人和美丽的女子,相爱,挚真,隔屋并墙两个床,隔门合两个手掌,相近相亲而不能成为永远,——这个我倒疑惑:为什么不能成为永远?一定要两位一体吗?相近相亲是更博大的爱呗~~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10-6-10 11:56 发表


再次申明,我这不是道理,离真理很远,我也不是谁的老师,我的面前只是朋友,没有学生。我有自知之明。
我写的,其实很老套,虽然用了点网络新词。我写的,只是一些我的看法。

你说得很对。知道文字的适当位 ...

这些说得好!关于诗歌创作认知的分歧,由来已久,似乎各自形成了堡垒。而17楼的理念,是在堡垒间穿行。文字修为到了火候,应该能够化有形为无形,去伪存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2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诗意之美,正所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看看古今中外那些传世的诗篇,无不透出真、美、美诗意的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0-6-10 12:59 发表

是否人都那样啊,悲情的酒动容。呵呵~~
你这番描述更增添了一种悲凉气氛,,,不过自古真爱如杜鹃啼血,常常是不到伤心处不言情深。
那唯美的英国的田野池塘和小院,那清瘦的诗人和美丽的女子,相爱,挚真,隔屋 ...


看来你回这个贴子的时候,是没有看“明亮的星”这个电影的。
因为我相信,看过之后,或许只是无限的感伤,而无法轻松地摆脱电影里隐隐传来的济慈的满怀忧伤真挚的诗句的诵读的声音,无法摆脱电影里所表现的他与相爱的女子无法百年相渡,而只能将遗憾与悲凉成为永远的一种深深的感叹。

向你推荐一下,看看。或许曾经的梦境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悲凉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泛舟天下 于 2010-6-10 14:25 发表

这些说得好!关于诗歌创作认知的分歧,由来已久,似乎各自形成了堡垒。而17楼的理念,是在堡垒间穿行。文字修为到了火候,应该能够化有形为无形,去伪存真。


确实如此。
握个手,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兴昌 于 2010-6-12 10:29 发表
个人觉得,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诗意之美,正所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看看古今中外那些传世的诗篇,无不透出真、美、美诗意的光芒。


你说的当然没有错。

但我们要问的是:这自然之美,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借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的提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风兄:

自然之美,首先是发现之美,只有用诗的眼光去阅读、感知,再用诗的语言呈现出来。因此我觉得,人的自然化才是通往自然之美的正途。因为,无论我们怎么,永远不可能改变、甚至改造大自然。但是,我们可以用技巧、用角度去阅读和感知于自然,进行诗意的呈现和表达。
自然的人化,姑且称之为发明之美了。
我不擅于理论,只是个人的肤浅体会和看法而已。所以,才有以上结论。
继续探讨,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兴昌 于 2010-6-13 13:23 发表
自然之美,首先是发现之美,只有用诗的眼光去阅读、感知,再用诗的语言呈现出来。因此我觉得,人的自然化才是通往自然之美的正途。因为,无论我们怎么,永远不可能改变、甚至改造大自然。但是,我们可以用技巧、用角 ...


只作交流吧。

就我理解,自然,一如你前面引用的经典名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这样的大者,就是自然,就是诗意。

往心里面说,其实就是一种至臻的境界。而这样的自然之道,自然之美,其实一经我们的嘴巴说出,就会变形;一经我们的眼睛看,就会失色;我们用手去摸,就永远只能把无形摸成有形,摸成大象的腿、尾巴和耳朵。所以我们的先哲们,以一种似是而非又非常坚决的语言逻辑,提醒我们,永远就是这么的悖论。

而这样的悖论,放在现在的科学里,也是这么的神奇。例如在经典物理学里,我们认为一个人是不能同时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而在现代物理学或微观物理学当中,我们则发现,在一个原子里面,围绕着原子核运转的电子以光的速度,可以做到在同一个时间里到达两个地方。

但就是这么的奇妙,二律背反,不可调和的两个现象由此成立。

回到你说的自然之美,如何欣赏,发现,并且在发现与欣赏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否感受着这样的悖论,并由这样的二律背反里面充满着的美的意义。真就是一个很思维,并且反思维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风浩荡 于 2010-6-13 13: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3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10-6-13 13:03 发表


看来你回这个贴子的时候,是没有看“明亮的星”这个电影的。
因为我相信,看过之后,或许只是无限的感伤,而无法轻松地摆脱电影里隐隐传来的济慈的满怀忧伤真挚的诗句的诵读的声音,无法摆脱电影里所表现的他与 ...

一定去看,不然真统一不了思想。
对于诗歌在这里面有那么重的位置,想必不是一般的感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3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律背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3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风浩荡 的帖子

“你边上的树,现在应该长了很多的绿叶吧,也替我向这株树问个好。”
谢谢啊,你是第一个问候我身边的“树”的人,所以很感动。
“树”是象征我的宝贝女儿,因为她的名字叫“桑梓”。
祝风浩荡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22: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