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56|回复: 0

 新诗向何处去?——诗坛四论(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新诗向何处去?——诗坛四论(三)
                                                           何休
                          树立诗体意识,克服散文化倾向        

        新诗的形式问题——新诗的散漫无序,导致新诗没有韵律,没有美感,脱离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失去读者,这是大家最容易感觉到的问题。
        新诗的形式问题,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因而才有了闻一多、徐志摩提倡“新格律诗”的主张,并得到了一大批诗人的认同,形成了致力于创作“新格律诗”的“新月诗派”,一时间造成了相当的影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徐志摩对音乐旋律感的着意追求,及其他们的艺术实践,对于新诗的“诗体建设”,提高新诗的审美层次和艺术感染力,是有积极的贡献的。尽管他们的理论主张有不尽完善之处,其创作实践也有被人诟病为“豆腐块”的小毛病,但其整个追求方向和理论框架是建设性的,积极进取的,其代表诗人的创作也是比较成功的和感人的。
       “新月诗派”的衰落,并不是其“新格律诗”主张行不通,而是“新月诗派”的末流诗人们的空虚、颓废和形式主义倾向造成的。同时,这也与“现代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领军人物——戴望舒、艾青这样有才气大诗人起而占据了诗坛的中心位置有关。从“象征诗派”和“新月诗派”突围出来的著名诗人戴望舒和艾青,倚仗其喷发奔放的才情歌唱,不满于“新月诗派”末流诗人形式主义的“新格律诗”的死板,转而提倡“诗的散文美”,赢来了“自由诗”创作的复兴和新的高潮,产生了新诗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现代诗派”和“七月诗派”。但是,如果我门不只是看取艾青等人的表面言辞,不只是听取众声喧嚷的一塌糊涂,而是认真去读戴望舒、何其芳、艾青、田间、臧克家等人的作品,那么,我们就会分明的感觉到:就是提倡“散文美”的“现代诗派”和“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的作品,并不是一点不讲新诗的格律的;他们最富有感染力的成功的诗作,实际上无不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一定的格律形式。
让我们重新检阅中国新诗史,不难举出在数十年新诗的发展中,那些最成功感人的作品,都无一是新诗在讲求意象生动和意酝深厚的同时,具备了诗的节奏、旋律、形式美与音乐美的例子。因为具备了这样两个方面的条件,这些作品才成为被人们反复吟诵的名篇的。
        纵观中国三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从没有格律的诗,发展到有格律的诗,可以说是一种规律。只是到了封建时代的末期,以文言词汇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诗歌,已经脱离了人们的语言实际,变成了僵死的语言(而不是新鲜活泼的语言),其高度严谨的格律形式和篇幅限制,已经不适应表现新的时代内容和新思想、新感情的需要。以“思想解放”和“诗体解放”为旗帜的“五四”新诗革命,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兴起来的。思想和诗体双“解放”的新诗,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优点和缺点都已充分地显现出来:新诗发展中获得了思想、诗体双“解放”的极大好处,同时也落下了形式散漫、没有章法、语言累赘、缺乏韵律、节奏和诗的美感,从而削弱了艺术感染力的缺点。为了发扬新诗适应现代汉语和新时代抒情需要的长处,纠正它的上述缺点,在新诗理论上从20年代闻一多、徐志摩提出建设“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到50年代何其芳对“现代格律诗”重新进行理论阐述,一些著名诗人和新诗理论家先后起来为新诗纠偏,其见解上虽有少许差异,但要推进新诗格律化,建设能适应现代汉语表达需要的“新代格律诗”,却是共同一致的追求和愿望。这一追求和愿望,是符合新诗从草创走向完美的发展规律的。
        在新诗创作上除了“新月诗派”曾经以一个诗歌流派的共同努力,对“新格律诗”的建设作过开拓性的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研究;更多更普遍的诗人,则是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进行着各自的艺术探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诸如对散漫的“自由诗”的改进,对节奏与旋律的有意无意地追求;半“自由半格律”的四行一节、三行一节、六行一节的诗歌形式的建构;西方“十四行诗”体制的引入;赋与骈文的音韵节奏和排律形式的借鉴;对称的结构形式的有效运用,等等,都有效地增强了新诗的节奏、旋律感和音乐性,增强了新诗的朗诵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所以,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看,我们今天讲新诗的“诗体建设”,并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而是有百年新诗发展中丰富的艺术经验作为基础的。只是那些有关“诗体建设”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去自觉地认识它、总结它、提升它,并有效地加以推广和运用,引起更多的诗人的自觉。
        这里,我想特别提醒大家注意郭小川在60年代初期的新诗创作:诗集《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不是新诗理论家,但他却是最好的“现代格律诗”理论的实践者,成功的“现代格律诗”的开拓者。请大家读读他的那本《甘蔗林——青纱帐》的诗集,读读其中的组诗《林区三唱》,组诗《甘蔗林——青纱帐》和《刻在北打荒的土地上》等一系列诗作,我们定能够茅塞顿开,领悟到运用鲜活的现代口语,创作感人优美的“现代格律诗”奥妙①。其实,郭小川这种讲求对称美的“现代格律诗”形式,早在30年代艾青的笔下如《手推车》一类诗作就开始有了,只是讲求“对称美”“节律美”的这种“现代格律诗”形式,到了郭小川的手里——借助于古人和前人的多方面的经验,运用得更灵活、更自由、更有效、更漂亮、更优美动人罢了。
        总之,新诗形式的完美化、格律化,是新诗形式发展的必然规律,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引起当代诗人的高度重视。作为“现代格律诗”的新诗形式,既是有一定的格律形式的,富有鲜明的旋律节奏和音乐美的,又不是死板的固定的像旧体诗词那样模式化的,而是灵活自由丰富多彩的,最能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需要的。这是新诗走向艺术成熟的必经之道。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还要提倡“诗体建设”的多样性、灵活性和无限性,这样才有利于当前新诗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