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32|回复: 1

诗歌边缘化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边缘化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吉小吉
      
          中国有“诗国”之称,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曾经是占据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粮。有人在网上撰文指出,“中国至少是从唐朝开始,学诗、读诗、赏诗、写诗,就是所有文化人的事,到五四运动一直都是这样。”相信大家也不会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出现过所有有点文化的人都学诗、读诗、写诗的奇特现象。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诗歌的境遇急剧改变,人们对诗歌的热情已所剩无几,诗坛一直呈现出一副疲软无力的病态。
        面对这种状况,许多人痛心疾首。很多人都认为,“当下诗人对重大题材关注不够,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不够”,诗歌创作走向了琐碎和平庸,没有“当下生活的声音、劳动和人民的声音”,没有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为平民说话”。去年在广西北海市举行的“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上,诗人江一郎认为造成诗歌疲软这种现状“可能跟诗歌所要承担的责任有关”;诗人黄金明则认为,“新诗失去的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因为它丧失了传统。新诗在躯壳和灵魂上的双重缺失,导致了它长期以来在世界诗歌版图中匍匐在地的爬行状态,因此,‘五四’的最大后果不是发明或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而是割裂传统或唾弃传统。”
        而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虽然我也认为诗歌本身存在问题,但诗歌并没有丧失传统,让诗歌处于一个边缘的位置上的,根本原因不在诗歌本身,而主要是来自现在的人,是现在的人本身出了问题。责怪诗歌创作走向琐碎和平庸,也是没有多少理由的,诗人梁小斌说的好:“贴近时代首先要贴近平庸、贴近琐碎,诗是从平庸开始的。”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琐碎的,从琐碎出发就是从生活本身出发;而作为个体的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关注社会从关注自我出发,歌唱个人情感无可厚非,“重大题材”如果与个人情感不发生关系,诗人对这个“重大题材”的歌唱肯定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对诗歌“个人情调泛滥”的指责其实是极不应该的。再说,这几年来其实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诗歌文本,关心当代诗歌的人常常会被一些诗歌作品深深感动。为什么出现疲软的状况,我的推测是因为很多读者以一种抵触情绪来看待新诗,从而对这部分优秀诗歌作品忽略了而已;另一个就是,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有了诗歌,在生活中无所谓看不看。换一句话说就是,不是诗歌唾弃读者,而是现代人已经把诗歌乃至文学视为可有可无之物;不是诗歌对人的冷漠,而是人对诗歌的冷漠。
        我这样说,肯定会引来非议。但这是现实!首先,现代人具有一种实惠思想,而这种实惠思想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对现代人来说,精神上的实惠只是一种虚无,物质利益上的实惠才是真正的实惠。作为精神产品的诗歌是无法给人带来这种实惠性的,诗歌因此而缺乏对现代人的吸引力。我觉得,诗坛上的“诗歌无用论”的观点,应该也是鉴于这一点才有人提出来的。其次,现代的人们一般都视野开阔,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寄托和表达个人情感的东西和方式已经日趋多样化。在去年的“汉江诗会”上,沈泽宜教授认为,“诗是弱者的卫士,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是一只抚平创伤与不幸的上苍之手”,“为了防止心灵的坍塌”,“诗就起一种‘补天’的作用”。在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的追求和时尚的今天,这无疑过分高估了诗歌。虽然我一直都不否认诗歌具有抚慰心灵的功能,但是现代人并非只有依靠诗歌来“防止心灵的坍塌”。卡拉OK、上网聊天、看电视、看碟、听流行音乐或者去旅游、跳舞、游泳、蹦极,打高尔夫、保龄球什么的,甚至拍拖等等,那一样没具有“补天”的作用?现代人有几个会去选择诗歌来抚慰心灵?这只是一个远离诗歌的年代,并不像沈泽宜教授所说的那样:“正是一个急需诗歌的年代。”沈泽宜教授痛斥“一种休闲气息已经弥漫了中国诗坛”,这恰恰是诗歌以外的休闲环境对诗歌的包围和浸润,也就是说,是现代人的一种追求和时尚“腐蚀”着诗歌。
        当然,我一直认为,现代人具有一种实惠思想,寄托和表达个人情感的东西和方式的多样化,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连物质都没有,人会有什么实惠思想?物质上的空档,人们只有从精神上寻求补偿。而精神产品受物质贫乏的制约,人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自由。“中国至少是从唐朝开始,学诗、读诗、赏诗、写诗,就是所有文化人的事”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所有有点文化的人都学诗、读诗、写诗的奇特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人刚开始听邓丽君的流行歌曲都要偷偷摸摸的,报纸刊物极为有限,电视和广播只有一两个频道。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成为人们的精神的支撑就不足为怪,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诗歌大行其道就在情理之中。有人老爱拿那时候的诗歌来抨击现在的诗歌,说那时候的诗歌怎么怎么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可他们却不说那时候只有那么几个地方发表那么几首诗歌,大家只能都看那么几首诗歌,而且所有人都没有什么精神生活;更没有从诗歌审美的角度,去拿那个时代的诗歌作品和现在的诗歌作品加以科学的分析对比。就诗歌而言,那个年代其实是畸形的年代,根本没有让人在回顾中感到兴奋的地方。
         时代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使得现代人的精神食粮得到了空前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无限的活跃。物质对人产生着强烈的诱惑的同时,空前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现代人有了足够的选择的自由。在这种选择的自由中,什么东西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人的选择,只能够“和平共处,共同繁荣”。这就注定了文学不可能再成为每一个人的精神的主导品,文学只能是部分人的、极少数人的喜好。连文学都从拥有大众的中心位置滑向了边缘,作为文学中的文学,对现代人更为缺乏吸引力的诗歌,边缘化就在所难免。综观这些,我觉得应该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诗歌的边缘化其实是时代进步的一个必然。
                                                                 2004年3月5日初稿于广西北流江畔
地址:537400广西北流市委大院门口2号信箱
电话: 0775—6299299办 6229329家 13307851329手机
电子邮箱:bendai@sina.com          hai85@263.net

        
发表于 2004-3-6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边缘化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呵,大众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3 2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