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85|回复: 2

[原创] 咱 家 的 土 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咱 家 的 土 地

        周 知

   生为男儿,谁都希望有一个以泥土为本的故乡,而我恰恰是流浪者的后裔,没有家谱,没有族宗,没有祖坟,祖先流浪一处遗骨一处,几乎每一代都是行走在路上。从周川到花园到茨沟,罗家坪是爷爷的最后一个驿站,也是我的前一任“故乡”。对这个送走了我童年的小山村,虽然至今依然让我深深眷恋,但记忆中并不全是美好――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分粮,每每轮到我家,就有许多人瞪大眼睛,尽管不吐一字,目光却并不含蓄,鄙夷和怨恨表露得明明白白:瞧呀,这户外姓人从咱们碗里抢食吃哩!现在回想也情有可原――我家是土改后的新迁户,分地时户籍册上并没有我家名号。农村实行责任制,土地不再是家庭的束缚,不再是农家的唯一饭碗,而我和弟弟也先后不动声色地考上学端上了“铁饭碗”,当乡邻们刚把目光由鄙夷转换成艳羡时,要强的父母一咬牙,决定效仿爷爷再次迁徙,离开这个遭受了过多白眼却始终暖不热的窝儿,来到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小镇上,以破纪录的价格击败当地土地著,买下一块空地重新筑巢,同时买下了一块荒坡做日后的冥国家园。
没有土地的生存环境,让骨子高傲的父亲终生把见人三分笑的表情固定在脸上,同时也铸就了我的抑郁型性格。眼下,虽然我和妻子女儿生活在县城,户口也在县城,但依然有融汇不进的陌生感,正像一位同样是城籍农裔的友人诗中所写:这不是我们的城,我们只是候鸟一样从上空掠过。相形之正,父亲对土地的热望比我更甚――教了40多年书,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半工半农,如今退休在家闲而难安,看到同龄人还在田间劳作,恐怕跟城里的我看到同龄人在名利场上搏杀一样,又眼热又无力,又另类又孤寂,实在难抑躬耕垅亩做田舍翁的欲望。可乡间的一草一木一砾一石都有名有姓,一出门踏上的便是别人的地界,苍穹之下,又有哪块土地属于我们?父亲的愿望就是儿子们的愿望,爷儿仨一合计,趁一场洪水过后,从河里挑回几十担无主的淤泥摊到楼房顶上,四边用砖砌砌,好歹也算有了块姓周的土地。移一畦春韭,栽两蔸藿香,壅几行小葱,撒一片莴苣``````随着节令变换地里内容也跟着更新。
这块悬空的土地终归不是正而八经的耕地,上难成盛雨雪,下隔绝地气,特别是三伏天每日至少需饱浇一次。我家所处的地方叫“鸡头”,是本村的制高点,为了不致土地板结龟裂,我们父子顶着烈日不厌其烦地从数百米外的深井里汲水,敬业得像圣徒修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几年间,我们流出的汗足足能把这块二十多平方米的土地和成泥浆。至于付出与收获是否对等,我们从未作过商人式的计算,只知道付出的是艰辛,收获的是快乐,只知道这默默的劳作,是我们爷儿仨比家长里短世道人情更为持久的共同语言,只知道农人盼晴我们盼晴,农人祈雨我们祈雨,它让我们与乡邻实现了心理对接,从而感觉不再另类。
呆在城里的我,时时牵挂着日渐年迈的父母,也牵挂着这块让我流过成吨汗水的土地。每次回到老家,问候罢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爬上楼顶去,爱怜地看着我家的土地,就像欣赏女儿睡梦中的笑靥;持把道具样的铁锹,这儿戳戳那儿刨刨,比校对自己文稿还专心。父母见我如此,每每接到我的问安电话,挂机前总不忘缀一句:“咱家的地也好,XX长得可喜人呢!”爸,妈,现在正值仲春,别人家地里已经流翡溢翠,咱家的土地上是否也已春意盎然?

周知  陕西省山阳县文化馆  邮政编码726700  电邮 syzhouzhi@yahoo.com.cn
发表于 2006-3-30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咱 家 的 土 地

对土地的热爱,对心灵家园的膜拜,亲情浓郁,悲壮而宿命的情结,这片厚重的土地沉重的心灵,世世世代代地轮回着生命和未来。
发表于 2006-3-3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咱 家 的 土 地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5 23: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