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6-7-3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子 于 2016-8-1 13:41 编辑
风人体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锺蝾《诗品》。
钟嵘《诗品》“风人”一词,诸家注释明显受到唐代杂体诗“风人体”概念的影响。
《诗品》所谓“风人”,特指向南朝民歌学习的乐府诗人,而不是指唐代方才出现的“风人体”。
钟嵘《诗品》评谢惠连诗:“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
” 似乎是指民歌风格的诗。评吴迈远诗:“吴善于风人答赠。
”对于其中的“风人”一词,《诗品》代表性注本的解释为:“乐府民歌的一种体裁。
《通俗编·识余》(清人翟灏《通俗编》三八《识馀·风人》):‘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
’”唐以后,由于《乐府解题》的影响,“风人”于是又成为民歌的一种体裁。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指出:“《乐府解题》以此格为‘风人诗’,取陈诗以观民风,示不显言之意。
”今人郭绍虞进一步指出:“‘风人’云者,谓其体从民歌中来。”
1980年版《辞海》第1527页说得更加明白:“风人,指古民歌的一种体裁。”古代民歌中,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属于风人体呢?
刘禹锡的《竹枝词》以“晴”寓“情”,“晴”字双关借意,所以是风人体。古人讲到风人诗时,一般都要提到此诗。在诗歌创作史上,双关借意的手法出现很早,可以追溯到先秦。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时楚国令尹(宰相)鄂君子晳前往越国,越女为其操舟。见其美,歌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子晳于是“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
“枝”与“知”谐音。操舟女子表面上是说“木有枝”,实际上是说“树木尚且有知,我心里爱你,你却不知”,委婉地表达了她对鄂君子晳的抱怨之情,赢得了鄂君子晳对她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