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白世纪

【白世纪读诗笔记】诗歌报论坛20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四 于 2012-11-24 20:18 发表
给二叔捏捏肩膀哈,伺候下老人家是应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的妹妹 于 2012-11-24 10:44 发表
进来学习,问好

问好龙妹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屁丫 于 2012-11-24 12:51 发表

所以我才甘心做个跟屁虫啊。最欣赏就是这份无私

大家都是无私的,可是只有我的点评精准明确,易懂好吸收,让人进步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壬子 于 2012-11-24 14:29 发表
又来学习了  先给二叔敬茶(可惜不会发图

谢谢壬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11-24 19:19 发表
继续哈

已经跟上回帖进度,以后尽量随时更新,不用再那么累了
我觉得置顶也可以取消了,我有更新自然会浮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四 于 2012-11-24 20:18 发表
给二叔捏捏肩膀哈,伺候下老人家是应该的。

我怀念起大陆时的生活了,洗头按摩,还有足浴....唉!希望我女儿快长大,我想继续去长住大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敏庐
他(外一个)

【醒来】
拖一副空壳
在长廊里靠一靠或等一等
暮色里冒出的小村落
一个人从炊烟里走来
紧紧牵住我的手
这双像母亲那样温暖的手
将我带回老房子
在微微烛光里
为我缝上一颗幸福的心

====================================
1 前两行最好独立成一节,因为觉得第3行以后像是梦境
2 有一个人的手像母亲那样的手,由语意上看显然不是母亲,则请问敏敏你写的到底是谁呢,如果不是母亲,那这首诗就有失败的可能性,如果是写母亲,建议直接删了“像母亲那样”这五字
3 提“醒来”,好像不对吧,看不出哪里醒来

白世纪 读记
2012/11/24于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千朔
雨巷二三事

1.
若无其事
的经过矮牵牛花的墙
她递出一把伞
叫我养一池塘的雨
路的长脚设下好几个陷阱
无处可逃的你
被蒙眼的云朵跟踪

2.
已经错过肩上水花的暗示,你说
涟漪扩散出界
长巷只剩下定点的圆心在我眼中起雾
画出的山水有着衣袂飘飘的香气
仿佛故事未尽
日子不能止息,神话的结局
依旧待续

3.
提笔写下所有关于水的字
都与山的偏旁串成一剧戏,我说
读过一行行转述
经过一座座人间
流浪的伞还在你手中流浪
而我与伞下的细语还拉着你的衣角
东奔。西流

===================================
1 第2行第1个字“的”是怎么回事?若不是误码了,则到底该是“地”还是“的”?
2 诗中风景是有的,且令人迷,雨就是水,但不知山的意象从何而起念

就以上两个问题不解之外,此诗很诗,喜欢

        
白世纪 读记
2012/11/24于桃园
==============================
后续讨论:
千朔:
1.        是"的",没有误码;用"的"的原因有三:1.因为"经过"基本上的词性是介词,虽然近年一直有人认为可作为动词,但是当动词必须视上下词所串成的词性,才能决定是否做为动词,而一般通用之法,还是以"介词"为词性。 2. 避免被误读,如果在前缀以"地"字为开头,可能比较误导读者认为这个意义是指"土地",而事实上我不是这个用意,所以为了免去读者的误会,"的"会比"地"字好。 3. 因为节奏,如果没有这个"的"字,从"若无其事"到"经过"虽然也是可行,但我个人却覚得少了一些逗留感,也就是为了让"经过"去凸显"若无其事"是有其事的,所以我保留了阅读语感"的"这个字。

2.雨就是水,水气所扩散而成的雾气就山,其实这个只要常常看倾盆大雨的人,就会发现,一层层的水气在光的投射下,就会出现所谓山岚现象,也就是有时国画中远山的淡墨表现,这个很简单厚

白世纪:
1 若无其事的经过,还是若无其事地经过,两者都可以,但文法意思不同才问你
2 山,这样你也能解释,我算怕了你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白世纪 于 2012-11-26 15: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竹丫头
二个新出炉

《嫉恨》

跳桑巴舞的女人有副黑肚皮
让人嫉恨
还有她的腰
她搔首的动作
她象只火鸡跳下电视
搞乱我的餐台
这精心准备的晚宴上
只坐着半个男人

================================
我读出的猜想是这样,一个女人精心为她的男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可是这男人被电视上的女人迷得心不在焉

好,现在有几个问题
1 黑肚皮有什么值得嫉恨?美吗?我猜竹丫本意是想表达结实有彈性
2 晚宴?就你和她?

这首诗各位看来很“惊奇”,其实我没什么感觉哈,但我必须承认后四行的画面写得很传神,赞!

白世纪 读记
2012/11/25于桃园
============================
竹丫头:
猜想的很对。就是这意思。
1丶黑肚皮。跳舞的黑人女性。你看跳桑巴的。白皮肤黄皮肤总没黑人显的热情狂野,性感奔放。黑在这里是想加重性感的色彩,当然效果是否达到可能有争议。嫉恨,为什么加一嫉字?说明内在的狂野和骚动也是有,但暂时压抑着。此外就是对这个女人吸引了自己想吸引的人耿耿于怀。
2丶晚宴。宴只是想强调我对这餐的重视,同时避免用"晚餐"餐字与前句餐台重复,稍损阅读时的美感。看来我是多心了。谢白先生如此用心。远握!

[ 本帖最后由 白世纪 于 2012-11-26 15: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在湘江畔
《雨巷其它》

雨巷是阳光的一个下意识
                                              ——题记

彼此之间,雨
试图穿透油纸伞。那时的心底
二颗心一起一伏,在他们回家的路上
老巷深一脚浅一脚的,布满泥潭

美好是借着橘黄的灯光,对视
由羞涩到绽放,像花样有了春天

那时,离秋天尚远
他们设想过撬开一扇门
像猫样窝在家里,咪咪叫喊

她用手抚慰日渐露馅的肚子
甜腻腻地说:“如果,雨不来
你会走进巷子,借伞”

=======================================
白世纪:
表达好像有点不清

人在湘江畔:
偶一向是不清不楚滴,原因是你才认识我的
一个学生而已,在努力提高中~~

白世纪:
呵呵,江畔知道哪里给我觉得表达不清楚吗?

由全诗来看,故事背景应是下雨的老巷
1 第二节橘黄的灯光是怎回事?会让人错以为是室内的枱朾等,如果是路灯,请明确写路灯
2 如果第二节的灯光是路灯,问题又来了,有路灯的老巷即使再老想必也不太可能“老巷深一脚浅一脚的,布满泥潭”,估计不是柏油路面也该是青石板路面,不会是泥路

最后:“如果,雨不来
你会走进巷子,借伞”
语意对吗?

白世纪 读记
2012/11/26于桃桃园

人在湘江畔:
灯光是陷井,雨是巧合。偶然的过去场景,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经历的~~有一条巷
曾经在记忆深处……简单的想就够了!问好白老师

白世纪:
写诗该是触景而生情,就算要用心像造景也要如真如幻,让读者如临其境或感同作者所感,才易产生共鸣

什么灯光是陷井,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经历的,那么是不是没经历的就不必来读你的这首诗了,因为只能怪读者没经历,呵呵,希望江畔好好想想我的意思

还有,我仍不明白,雨不来他会来借伞?

人在湘江畔:
还有,我仍不明白,雨不来他会来借伞?

这里指姻缘巧合

白世纪:
我真是被你转得头疼
下雨来借伞而因此相识这才是机缘巧合,没下雨来借伞这不是刻意借口吗?呵呵

人在湘江畔:
当然也有!天空作美唦! 多是偶表达不清楚!老师不必挂怀  远握
这个是故事转换来的!但不是叙述。
隐含的东西继续藏身后
重要不是雨巷;而是其它

[ 本帖最后由 白世纪 于 2012-11-26 15: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世纪 于 2012-11-26 15:27 发表
诗/人在湘江畔
《雨巷其它》

雨巷是阳光的一个下意识
                                              ——题记

彼此之间,雨
试图穿透油纸伞。那时的心底
二颗心一起一伏,在他们回家的路上
老巷深一脚 ...


原来这里有评 收益多!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把这个放下来的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11-26 16:02 发表
谁把这个放下来的嘛

哈哈好像是二叔他老人家自己放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菜叔自说自话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太白酒桶
桃花源

走十里地
过六七座桥
东望西看无一人
荞麦青青
豆荚茵茵
叶尖上的阳光晃来晃去
一团白雾
又一团白雾
一声犬吠
又一声犬吠
走过的田垄回头看不清
遇见的哑巴
和瞎子指指戳戳
说到村野说到绝境
不外乎就是这样

====================================
遇见的哑巴
和瞎子指指戳戳
说到村野说到绝境
不外乎就是这样


喜欢这里!


1 古人的长度基本单位是尺,五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汉代一里为三百六十步,每步六尺,每尺合0.231米,一里约合500米。此诗中十里地就过了六七座桥,可见附近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理论上不会拿来种那种适应贫瘠的酸性土壤的荞麦,有也是受水灾以后作为补种,或作为绿肥、饲料或防止水土流失的覆盖植物。
2 犬是犬,不是非洲鬣狗,就算是流浪犬也不会离人烟聚集地太远,怎么走了十里地过了六七座人造桥却看无一人,是不是迷路或遇到什么问题了呢?
3 这样一个人迹罕至,沿途只能遇到哑巴和瞎子的地方,而且甚至都明说是“绝境“了,怎么作者心像所造出来的桃花源不过如此呢?

以上这些都是诗中的小问题,可以透过斟酌多加留意,或进而修改,而太白兄写诗最大的毛病在,常常一半以上文本都耗在大片大片地描摩背景的铺陈上,表面上古典文学底蕴高,实际上却是散文化路子根深蒂固
这就是我观察了这些日子来的心得,提供给太白兄参考,更希望其它有这情形的诗友们也多多想想



白世纪 读记
2012/11/27于桃园

====================================
后续讨论:
太白酒桶:
哈哈,白兄,谁给你讲的就是在古代?
关于有犬吠而不见人,也很正常。哥哥,别较死真哈。
所谓绝境不是一定要造成美景,才能叫做桃花源。
白兄提到的大片大片的铺陈和散文化确实提醒了我。谢谢!

白世纪:
太白兄写的不是里吗?好吧,就当是公里好了,十公里等于一万米。至于五千米或一万米有多远呢?我用个例子说明,各位自己想象。天安门广场的南北向,即从天安门到正阳门南北长八百八十公尺,东西向从人民大会堂到博物馆宽五百公尺。有个小地方约有十个天安门广场,却要经过六七座桥,可见该地河川溪流之密了。有桥则必为交通要道,有个小地方光桥就造了六七个,可见此地人口之集中,对内外交通联络之殷切需要,有犬不奇怪,怪的是一路上没人,这样合理吗?是哪个村子几户居民这么财力雄厚呀?
桃花源不求美,不求人间仙境,但它应该要是诗人理想向往,可寄居诗人精神灵魂之境,我读了半天没读出你对此地有何想法,而让读者我产生神往之情

至于最后提到的大量散文化铺陈,我不是只看了你最近的作品,我还大概看了一下你的15个精华作品,特别是那篇分行写的散文《火车》真把我雷倒了,穗穗还美其名为“非诗主义的结构”,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提供给太白兄弟作作参考,并借用你在花土<村野>一帖33楼你自己的话做为结束──新诗讲语境和事境讲气息讲语调语感讲气场讲韵味讲意味讲形式还讲新意。这种种是靠一个模式能整出来的么?──希望太白兄弟多多改变改变尝试尝试其它写法,不要老是姑妄听之姑妄听之,呵呵,深握

花土:
小桥,独木桥也是桥,他没说是长江大桥
小河弯弯小溪潺潺也未必是河网密布

白世纪:
随便你们拗吧,呵呵,每1.5里要造一座桥,想必这条小河弯曲分布之广了,否则人们为何不绕着岸多走几步就好,非要跨河
我最近事忙,实在没兴趣陪你抬扛,你的逻辑能力早就被我击溃了,亲爱的花兄弟

太白酒桶:
谢谢。你好用功,还翻了我那么多帖子。
回白兄:对不起您老了,我依然还是姑妄听之。

白世纪:
新诗讲语境和事境讲气息讲语调语感讲气场讲韵味讲意味讲形式还讲新意。这种种是靠一个模式能整出来的么?──太白酒桶

哈哈哈哈,自打一耳光,那你就继续姑妄听之吧,我没问题了,太白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1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