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2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太白酒桶
桃花源
走十里地
过六七座桥
东望西看无一人
荞麦青青
豆荚茵茵
叶尖上的阳光晃来晃去
一团白雾
又一团白雾
一声犬吠
又一声犬吠
走过的田垄回头看不清
遇见的哑巴
和瞎子指指戳戳
说到村野说到绝境
不外乎就是这样
====================================
遇见的哑巴
和瞎子指指戳戳
说到村野说到绝境
不外乎就是这样
喜欢这里!
1 古人的长度基本单位是尺,五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汉代一里为三百六十步,每步六尺,每尺合0.231米,一里约合500米。此诗中十里地就过了六七座桥,可见附近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理论上不会拿来种那种适应贫瘠的酸性土壤的荞麦,有也是受水灾以后作为补种,或作为绿肥、饲料或防止水土流失的覆盖植物。
2 犬是犬,不是非洲鬣狗,就算是流浪犬也不会离人烟聚集地太远,怎么走了十里地过了六七座人造桥却看无一人,是不是迷路或遇到什么问题了呢?
3 这样一个人迹罕至,沿途只能遇到哑巴和瞎子的地方,而且甚至都明说是“绝境“了,怎么作者心像所造出来的桃花源不过如此呢?
以上这些都是诗中的小问题,可以透过斟酌多加留意,或进而修改,而太白兄写诗最大的毛病在,常常一半以上文本都耗在大片大片地描摩背景的铺陈上,表面上古典文学底蕴高,实际上却是散文化路子根深蒂固
这就是我观察了这些日子来的心得,提供给太白兄参考,更希望其它有这情形的诗友们也多多想想
白世纪 读记
2012/11/27于桃园
====================================
后续讨论:
太白酒桶:
哈哈,白兄,谁给你讲的就是在古代?
关于有犬吠而不见人,也很正常。哥哥,别较死真哈。
所谓绝境不是一定要造成美景,才能叫做桃花源。
白兄提到的大片大片的铺陈和散文化确实提醒了我。谢谢!
白世纪:
太白兄写的不是里吗?好吧,就当是公里好了,十公里等于一万米。至于五千米或一万米有多远呢?我用个例子说明,各位自己想象。天安门广场的南北向,即从天安门到正阳门南北长八百八十公尺,东西向从人民大会堂到博物馆宽五百公尺。有个小地方约有十个天安门广场,却要经过六七座桥,可见该地河川溪流之密了。有桥则必为交通要道,有个小地方光桥就造了六七个,可见此地人口之集中,对内外交通联络之殷切需要,有犬不奇怪,怪的是一路上没人,这样合理吗?是哪个村子几户居民这么财力雄厚呀?
桃花源不求美,不求人间仙境,但它应该要是诗人理想向往,可寄居诗人精神灵魂之境,我读了半天没读出你对此地有何想法,而让读者我产生神往之情
至于最后提到的大量散文化铺陈,我不是只看了你最近的作品,我还大概看了一下你的15个精华作品,特别是那篇分行写的散文《火车》真把我雷倒了,穗穗还美其名为“非诗主义的结构”,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提供给太白兄弟作作参考,并借用你在花土<村野>一帖33楼你自己的话做为结束──新诗讲语境和事境讲气息讲语调语感讲气场讲韵味讲意味讲形式还讲新意。这种种是靠一个模式能整出来的么?──希望太白兄弟多多改变改变尝试尝试其它写法,不要老是姑妄听之姑妄听之,呵呵,深握
花土:
小桥,独木桥也是桥,他没说是长江大桥
小河弯弯小溪潺潺也未必是河网密布
白世纪:
随便你们拗吧,呵呵,每1.5里要造一座桥,想必这条小河弯曲分布之广了,否则人们为何不绕着岸多走几步就好,非要跨河
我最近事忙,实在没兴趣陪你抬扛,你的逻辑能力早就被我击溃了,亲爱的花兄弟
太白酒桶:
谢谢。你好用功,还翻了我那么多帖子。
回白兄:对不起您老了,我依然还是姑妄听之。
白世纪:
新诗讲语境和事境讲气息讲语调语感讲气场讲韵味讲意味讲形式还讲新意。这种种是靠一个模式能整出来的么?──太白酒桶
哈哈哈哈,自打一耳光,那你就继续姑妄听之吧,我没问题了,太白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