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39|回复: 10

口语意象诗十首(附《论口语意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5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黑天鹅》

我只能在夜里飞
夜是我的衣裳
你看不见我——
这黑夜里黑的光

《一个讨薪的农民工死因不明》

死人躺在床上
需要人证明他死了
他死了还要开膛破肚
证明他是怎么死的
很长很粗的针头扎进肚子里
先把气排出来
之后,像屠夫一样游刃有余
无需麻药

他的尸体赤裸
遍体的淤痕
萝卜干一样的命根子
代表不了尊严
很多人围拢着瞧,窃窃私语
但没有看杀猪过瘾
一些器官被取走
做了实验室里的标本

《冷面馆》

街旮旯的冷面馆
一整天都飘着小青雪
主人热气腾腾地  磨刀
污黑的磨石上  白晃晃
游走着寒光

墙角,几条杂毛狗
夹紧了尾巴
斜睨着锋利的刀尖
抖个不停
偶或,一声哀嚎......

酒足饭饱的食客
谁也没在意
挂上树杈的“口福”之物
剥了皮,婴儿般白皙

《天车轨道修理工》

踩着颤悠悠的绳梯
攀了十几米
终于落到了实处
三十公分宽的钢梁
比平衡木宽两倍,四下空旷
花纹钢的地面
涂着血红的油漆

他如履平地
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矫正轨道
“突突”的电扳子
机关炮一样隆隆作响
他抡打大锤
锤头高过头顶的灰发
他像在场院里打场

我向上望了一会儿
脖子就酸了
一整天提心吊胆
血压升高
咱,怎么这样熊

《车过古北口》

绿皮的列车
走走停停
穿越一百余隧洞
进京

一探头,车停在了
古北口的小站上
咦,这崇山峻岭  层峦叠嶂之下
竟如此清幽——
寻不见半点刀光血影

薄雾中
我没有看清长城
沉重的黑黝黝的轮廓
像断裂的链条   这里
我必须经过

她又一次提到这个名字

古旧的清真寺
被闹市挤得越来越小
小得只容得下一声叹息
或是几句喃喃的祈祷
而真主可能无暇顾及
芸芸众生的琐碎

她跪在殿中
眼中噙满泪水  噙满
整个世界的忧伤
看,她凝神祷告,多么虔诚

馥郁的芭兰香
沁人心脾
雕花的绿地毯上
有清风拂过
此起彼伏的唱经声
穿透屋宇
高高的殿顶
直通天庭

利比亚
她又一次提到这个名字
心头一震
忘记了自身的苦痛和窘迫
公元2011年3月的第一个主麻
一个瘦弱的穆斯林女孩
说到了爱、和平和安宁

    《哑猫》

“耗子皮”色的母猫
声带坏了,叫不出声音
撕扯一会儿纸壳箱的摇篮
就蹲在墙角发呆

天空也是“耗子皮”色的
下着青雪,掩盖了便道上
带血的车辙印
和四下溅落的血迹

三只毛绒绒的小宝贝——小小的冤魂
不断撕扯它的乳头
撕扯它的心肝
它的整个身子插满了钢针

它不叫,它叫不出声来
它不张牙舞爪,它和人亲近
它冲人笑,呲着牙讨好地笑
它笑起来像黑色的曼陀罗突然开了

   《衰铁》

铁这种东西,虽硬
却易生锈
蜕变

最初,它是白亮的
冠冕堂皇,煞有介事
给人不朽的错觉

不知,铁这种东西
是最不禁腐蚀的
用不了多久
浑身烂透,还撑着门面

此时,只消女人的
小手指头
就能戳个窟窿

可是,最好不要去碰
以免锈入心里

    《雏妓》

冷清的小站寒气逼人
一个单薄的身影,怯生生
敲开了小旅馆最里面的房门

麻利地脱衣
水蛇样钻进了酒糟鼻男人的被窝
一番云雨......

“大哥,再多给点吧”
“滚,贱货”

“什么人呀!”
女孩嘟囔着,有些瑟瑟
隐入了漆黑的夜


《满洲国建的漫水桥垮了》
           ——记英金河1994年大水

那场大水漫天而来
若干年未曾有过
水面上能行大船
传说中的景象

水淹没了漫水桥
无数树干在水里挣扎
叠起的坝越来越高
轰隆一声,漫水桥崩塌了

漫水桥寿终正寝
像一个符号被抹去
它四仰八叉死得极其难看
露出了老底

憨实的身体内
有数的筋骨
居然......骗了几辈人
肏。日本人,简易工程
竟让国人汗颜

附:                              
                                                             论口语意象   

       当下诗坛虽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光怪陆离,但诗的类型无外乎意象类和口语类两大类,意象诗是往上去的,追求诗的创作难度,讲求隐喻象征和形式技巧,诗意晦涩多义,属于一种小众诗歌或文人诗歌,它的发端是朦胧诗,而根子是西方现代意象派诗歌。它大致经历了朦胧诗→意象诗→深度意象诗→超现实主义→荒诞类诗歌这样的路子,最终是离普通的读者越来越远。口语诗是往下去的,特点是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进行创作,通俗易懂,注重节奏和韵味,读者较广。它的鼻祖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白话诗,具体狭隘一点说就是胡适,它的另一个洋鼻祖是起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后现代诗歌中的某些分支。国内第一批口语诗人中伊沙、韩东等人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可惜本来很有希望的口语诗,起步不久就乱了,包括伊沙本人的创作,大多衍变成了口水诗,紧接其后的下半身、低诗歌、垃圾派,越来越往下走,以致人皆诟病。目前中国诗坛就处于这样一种无大师、无名诗,假活跃、真尴尬的状态。

       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两种诗歌风格都走了极端,放弃了自身的优点,而使本身的缺陷更明显。盲目地互相排斥,抱残守缺限制了优势互补。那么纯粹的口语诗和纯粹的意象诗有没有好诗呢?答案是肯定的,但都不多。只有结合了意境和通俗语言的意象诗才会获得普遍的认可,而口语诗出名作的概率更小,即使成为名作一般也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艺术性的高超,而大多是阐释了一种新观念,具有思想突破性的作品。如伊沙的《车过黄河》就是如此,这是由它本身表现形式单一所决定,它的成功决定于题材和理念,而不是诗艺。所以说口语诗的创作难度更大,对作者的敏锐性和思想性要求更高!一个坚持口语创作的诗人,一生能写出几首令人称道的作品,已属不易,大多数作品成为口水是也属正常。也就是说口语诗的次品率比较高。大多数的口语诗都像说一个嗑,或抖一个包袱,甚至哗众取宠满足一些特殊心理需求。

       反过来再说一下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是古已有之的东西,是被西方剽窃后又输入进来的,意象与意境相比,更强调局部特征的突出。意象是那种经过了大脑意识识别和加工的物象,也就是王国维说的“造景”,反映的是物的神态或物象间完美的组合,而又仿佛实际状态。我反对把意象定位某一单个的物象或是简单情与景的融合,而应是一种物的意识存在状态。每个人看到的“相”是不同的,大多加入了个人的感受和经验以及情感,意象大多是不真实的,但与人们心理的预期相一致,所以构成了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往往比现实本身更具有审美价值。除非你不去描绘物象,否则就不可能不出现意象。比如说:“我看见了母亲”,这是口语,如果对母亲(物象)稍加描述:“我看见了慈祥的母亲”,这就是意象了,因为你加入了个人感情,可能同时另一个人看这个母亲不一定是慈祥的,但这个意象是能被人接受的,就是人们已脱离了具体的物象,而代之以共性的东西,也就是抽象出神态神韵。意象反映的是艺术的真实。但意象诗追求意象的独特,往往采用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最终与真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变成诗人自我赏玩的器物。

       那通俗的意象(口语意象)有没有呢?那答案也是肯定的。而且并不鲜见,如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样的,就是我认为的口语意象。但在现代诗中这种清新自然又韵味悠长的口语意象作品实不多见,或许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可以算作一个。口语意象不等同于普通意象,它就是意象融于口语里。是对物象高度概括和提炼,而又以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让人看得懂,又有极强的形象感染力。如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西陵下,风吹雨”,几乎成诗歌最高境界,产生无以匹敌的艺术魅力。局部主义推崇口语意象,认为这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出路,以此与诗家商榷!

                                                                                                                        2012年4月4日(草稿)

[ 本帖最后由 白希群 于 2012-4-5 12:45 编辑 ]
发表于 2012-4-5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亮读,

希群兄的小论文,写得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4-5 06:45 发表
先亮读,

希群兄的小论文,写得真不错

只是昨天随手写的,对自己的观点表述得还不透彻,先贴上,有空再补充。问候千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告罪一声,诗我还未读,小论文倒先读了
有些观点,我颇为认同,不过我想等诗读完再一起想想
先上班去了,中午再回头看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2-4-5 12: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组口语意象诗的现实性很强,读后让人能够感受到一定的悲愤和想要去整治的欲望,但是自古以来书生最无用,唯有感慨与空悲切!

诗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还是比较流于笼统,没有针对自己的主张来一个细致的引据论证及有力的解析逐证。

以上是个人的读后感,不敬处,望白兄多谅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间几个写实的,看的触目惊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还是挺喜欢读这类揭露与抨击现实的诗歌,只是出于职业习惯,个人不大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鸥飞海上 于 2012-4-5 08:10 发表
这组口语意象诗的现实性很强,读后让人能够感受到一定的悲愤和想要去整治的欲望,但是自古以来书生最无用,唯有感慨与空悲切!

诗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还是比较流于笼统,没有针对自己的主张来一个细致的引据 ...

是呀!我一向懒于写文章,即使写了,也只是表明一下观点而已!也许还会补充,但如果参考文本来看,补不补充意义也不大了!诚谢海鸥兄详评指点!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抒写与可能性叙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仍是写实写意滴 〔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生活化,也更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1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