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大家一起来练笔28期】命题诗:《镜子》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5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朵浪花,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朵拉 于 2012-2-5 11:58 发表
我发现穗穗的一些句子表现的很干脆。
“与蝴蝶相遇,你是蝴蝶 / 和魔鬼邂逅,你就是魔鬼”对于镜子来说,这样的表现是忠实的,有力度的。
“手艺人,热爱手艺 / 但手指容易受伤,如同感动”,对于记忆来说,手艺人 ...


好棒。谢谢朵拉的表扬。俺感动,俺的手都有点颤抖~~~你就是俺的知音!!爱老虎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问候穗穗,这些个我想说说我的读后感,可能是固定诗题吧,写不出你的水平。
第一个:第二节,我读着很陌生,为什么要作“主体、客体”的区别和交代呢?还有“刘谦的魔术”,我觉得这些最好不要出现在一首诗里。而最后一句:“就是镜中——  我们俩个”,有点唐突了。
第二个:就两句,说实话我也只读到两句。
第三个:前两节,都做了太过于明显的交代了。“你不必来回晃动路过的天空”,这句读不明白,是不是多了或少了字?而最后一句“天空的十字架”,出现得太突然了,或者可不可以加个“()”呢?
第四个:实在读不下去。
第五个:“比我象形的舞蹈更优雅”,这里有个词应该是“形象”吧,不过即使是“形象”,我感觉也不要用“优雅”去做对比,不通顺。但后面那三句“春光乍泄”,我感觉在这里用得非常好。
图一:很平静,唯一一点,可不可以不要用“神”?
图二:太贴图了,离题一点可能会更好。

纯个人读后感,算不上是交流,呵呵。问候穗穗,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小白 于 2012-2-5 12:22 发表
先问候穗穗,这些个我想说说我的读后感,可能是固定诗题吧,写不出你的水平。
第一个:第二节,我读着很陌生,为什么要作“主体、客体”的区别和交代呢?还有“刘谦的魔术”,我觉得这些最好不要出现在一首诗里。而 ...


不怪,不怪。只会感谢。呵呵,不过我也要跟你商酌商酌哦,因为这几首诗歌里面,的确都有隐喻的所指和所含。那我也来谈谈我为什么如此写,用这些意象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首诗歌《镜子》最初的念头,就是一种想法,之所以会有开头的两句,就是为了第二节的过度。虽然你说觉得生硬,其实第一节里就有决绝之气。很坚定的不容置疑的。其实面对镜子,的确是有什么,就出现什么。关键第一节,还有一个暗喻,那就是一个人内心的镜子里,你有什么,就出现什么。譬如蝴蝶或魔鬼。

而第二节,只所以提到了主体和客体,这里面也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照镜子的人,面对镜子,虽然镜子中也有自己,那么对于镜中人来说,我的确就是主体,他是客体。

这才会提到刘谦的魔术,因为今年春节刘谦的魔术恰好是镜子,而且是主体不动,镜子里的客体,在变化。这就是神奇之处,魔术创作或创造的视觉奇迹。

你觉得最后我们俩个,出现的唐突了,原因是,不了解一首短诗里,所包含的巨大信息容量。“无唇之吻”是一个典故,有关茨维塔耶娃的。

镜子的这首诗歌,其实真实的用意,是献给1941年,自杀的茨维塔耶娃的,她曾被阿赫玛托娃,称为是“缪斯中最美丽的缪斯”,誉为“金嘴唇的安娜”(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式的智慧女性),

俄罗斯诗歌史上,茨维塔耶娃属于天才诗人那一类型,她的许多诗歌,其充溢的灵感和丰富的想像力少有匠气,并且诗艺娴熟。她比很多平庸的诗人都更重视技术的存在。她深深地懂得,没有手艺,人们就不可能化平淡、腐朽为神奇,不可能在尘世的生活中创造出艺术,因为,“上帝与构思同在!上帝与虚构同在!”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道: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些气恼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而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茨维塔耶娃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与她同时代的诗人爱伦堡曾经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

我写镜子时,是读了她的诸多诗集之后,详细地阅读了她的生平介绍,想到她性格的倔强和叛逆,也想到自己的半生遭遇,所以心里感觉特别的忧伤和难过,遂成此诗。

若没有刘谦的魔术,我不知道如何让金嘴唇的茨维塔耶娃复活哦~~这本身就需要奇迹。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2-5 12: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小白 于 2012-2-5 12:22 发表
先问候穗穗,这些个我想说说我的读后感,可能是固定诗题吧,写不出你的水平。
第一个:第二节,我读着很陌生,为什么要作“主体、客体”的区别和交代呢?还有“刘谦的魔术”,我觉得这些最好不要出现在一首诗里。而 ...


第二首,其实是延续第一首的感觉,还是献给~~茨维塔耶娃的。以悼念这位天才诗人的之死,17岁就萌芽死的决绝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前两节,都做了太过于明显的交代了。“你不必来回晃动路过的天空”,这句读不明白,是不是多了或少了字?而最后一句“天空的十字架”,出现得太突然了,或者可不可以加个“()”呢?

首先感谢你阅读的如此仔细。这一首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来替自己辩解什么。我只是表达了自己,说出自己心中的隐痛。

因为我们写诗之人,其实也是手艺人。如此,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或许就不会觉得突然了。天空的十字架,本来就是指向和悼念那些,自杀身亡和早逝的诗人们的。也指向我们不能停止创作和思考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个:实在读不下去。

这个,我已然在前面解释过了,我再贴来给你看。你读不下去,我也不能勉强。呵呵本就是一次孩童般的游戏,看看能不能在无厘头里,找到另一种诗意的表达,烘托题目的无限可能性。其实你若读到结尾,才会体会其中的神奇和美妙吧。但是这实在是不能要求哦。

就好像勤于思考和想象的人,或许喜欢这样的天马行空哦,你用特定的思维来阅读,当然无法体会哦。

第四首诗歌,其实也是自己一个大胆的小尝试。运用看似非诗的语言,梦呓的无厘头,来构筑一个童话王国成人的梦境。好像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爱丽丝历险记,不按常理出牌一般。看看自己能否走到一首诗歌的尽头,看见题目“花开花落”

嘻嘻~~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2-5 13: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就像一个受到了委屈的孩子一般,俺要继续替自己申辩哦,别说俺矫情哦

第五个:“比我象形的舞蹈更优雅”,这里有个词应该是“形象”吧,不过即使是“形象”,我感觉也不要用“优雅”去做对比,不通顺。但后面那三句“春光乍泄”,我感觉在这里用得非常好。

嗯,谢谢白小白,谢谢你终于在结尾处,夸了俺一下。我必须再次重申~~我前面的诗句中,提到了母语。而我们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所以我才会用到“象形”的舞蹈。诗歌的语言,都是象形的舞蹈,而我不过是直接说出了这些。我就是文字,文字就是我。所以不能改为形象,若改为形象了,实在是不伦不类也,那么象形的文字,本身就是字的舞蹈,图画的显现,它是否优雅,俺就不得而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一:很平静,唯一一点,可不可以不要用“神”?

谢谢你再次的质疑,不过你可否将那一句最后一个字,和最后一节开头的字。连起来读啊。那就是“死神”,关键是我玩了一个小把戏。呵呵~~用断续的两种方式,来串连出更多可能和能指。

或许实在是不该吧。因为这毕竟是小技巧和小机巧。其实诗歌有时也是游戏,诗人的手艺,总会在其中藏一些小心思。期待有人来发现和发掘。呵呵~~

不许骂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问候穗穗,你说的这些内在的隐喻我明白,所谓诗,这是必须的。但我认为诗,应该还有另一面,那就是读者的一面。一首诗歌的伟大,我们不应该只局限在作者那一面,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读者,读者读到的,那才是最最珍贵的一面。先不论读者能读到什么,至少要有他们需要的信息。我们读诗,并不是为了挖掘而去读诗的,至少我是这样。我始终相信,作者的思想是有限的,但读者的思想是无限的。你说的第一首诗歌内在的所向所指,请愿谅,我真的读不到。当然,这是片面的,仅限我一个人。但实话实说,我在你这几个里,感受不到我要需要的信息。所以我只寻求字面上的技巧。
问候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二:太贴图了,离题一点可能会更好。


这一首诗歌题目《小王子》,呵呵这也藏着一个典故。阅读这首诗歌,不能仅仅从这个画面上来理解,前提是你必须看过成人的童话书《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写成的著名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

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所以或许看过这本书,再来阅读这首看似直白的诗歌,你才能明白那些句子,背后的所指吧。不过你如此说,可能还是我的表达太失败和平淡了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小白 于 2012-2-5 13:13 发表
再问候穗穗,你说的这些内在的隐喻我明白,所谓诗,这是必须的。但我认为诗,应该还有另一面,那就是读者的一面。一首诗歌的伟大,我们不应该只局限在作者那一面,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读者,读者读到的,那才是最最珍贵 ...


没事,有时候,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一首诗歌,和彼此的阅读范围、经验值和喜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不能要求大家都来跟我同步,我只能借着你的质疑,说出我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已。

我当然相信读者的能力,所以我的诗歌,始终是一半人喜欢,一半人不喜欢,还有即便是喜欢的人,各自喜欢的风格和某一首,都不尽相同。

不过我知道,大家都喜欢的,那一定是好的。谢谢你~~握!我的申辩说完鸟。呵呵,我感到很惭愧哦~~想想这两年,自己忍着不写诗,其实就是为了突破,却发现,现在没有突破,反而退步了。

想到这点,我就很感伤。不过,我会继续努力和加油滴~~直到写出你认可的好诗来。俺是从来不服输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因为,有多种多样的读者,才有一首诗歌,多种可能的阅读范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17: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