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这里有阳光

讨论:赵丽华《细节决定爱情成败》《风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呆瓜 于 2011-11-23 16:13 发表
我认为,有些诗歌是不需要解读的,不需要去明白什么,只需要明白语言大致塑造的氛围。我也认为,功夫在语言,趣味也在诗外,说者或许无意,看者或许有情。



我们讨论的目的基本都不在诗歌的内涵上,这个内涵属于每个阅读者,无法统一。我们确实在讨论文字的方式,结构的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卷帘人,已经基本说出了这两首的诗歌内涵和能指了。

不过是在这些意义的基础上, 加加减减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23 16:18 发表



我们讨论的目的基本都不在诗歌的内涵上,这个内涵属于每个阅读者,无法统一。我们确实在讨论文字的方式,结构的方式。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第一首诗歌,内涵没弄清楚,就不能有效地说清楚其通过“文字的方式,结构的方式”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否达到、程度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1-11-23 16:20 发表
其实卷帘人,已经基本说出了这两首的诗歌内涵和能指了。

不过是在这些意义的基础上, 加加减减而已。

未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要通过文字还原其情景或场景,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柳鸣 于 2011-11-23 16:25 发表
读诗,要通过文字还原其情景或场景,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我有时候会有一种很糊涂的想法,我觉得一种境的本身是很纯洁的,像我去黄山光明顶下来时遇见的一片枫树林,它在排云亭的边上,在那里我站立了很久,想了很久只有几句及其模糊的词闪现出来:

好漂亮的
像法国某地
或维也纳的森林吗
我穿着套鞋

其它的形容词汇全丢了。情景中含有境,舞台剧的背景让演员鲜活起来。因此我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卖报人捡来孤本,想起渔夫在浑浊的海里
捞起头发稀疏的孩子。“但这绝不是我”。”


只是想布置一种景和景,当然这是我乱来的,如果有人想入非非了我觉得挺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你说,你又不说。

没办法,只能是穗穗足够的笨吧。

领悟不了其中的好和精妙的内涵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23 16:30 发表



我有时候会有一种很糊涂的想法,我觉得一种境的本身是很纯洁的,像我去黄山光明顶下来时遇见的一片枫树林,它在排云亭的边上,在那里我站立了很久,想了很久只有几句及其模糊的词闪现出来:

好漂亮的
像法 ...


嗯,你这第一个,很有味道。如你自己的感觉一般,也就是“境”的自然呈现,和瞬间获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23 16:18 发表



我们讨论的目的基本都不在诗歌的内涵上,这个内涵属于每个阅读者,无法统一。我们确实在讨论文字的方式,结构的方式。


同意。
文字的结构及方式,直接影响其内涵所指,读者所能领悟多少,或如何解读,根本无法统一。
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文字方式,去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诗歌内涵。
文字的结构方式是先决条件,内涵则通过语言结构呈现,有好的立意,没有好的语言支撑,也是失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23 16:30 发表



我有时候会有一种很糊涂的想法,我觉得一种境的本身是很纯洁的,像我去黄山光明顶下来时遇见的一片枫树林,它在排云亭的边上,在那里我站立了很久,想了很久只有几句及其模糊的词闪现出来:

好漂亮的
像法 ...


另一贴俺说喜欢的那两个,就是这样的效果,就是俺说的“入境”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23 16:30 发表



我有时候会有一种很糊涂的想法,我觉得一种境的本身是很纯洁的,像我去黄山光明顶下来时遇见的一片枫树林,它在排云亭的边上,在那里我站立了很久,想了很久只有几句及其模糊的词闪现出来:

好漂亮的
像法 ...

胡思乱想是可以的,但在形诸笔端的时候,你要有所暗示,以便让别人察觉你在胡思乱想(并以此为乐、参与其中)而不至于信以为真(傻在那里)。
读诗和写诗是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所以你如果经常遇到黄山这样的情形,那你肯定是个诗歌潜质极佳的家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23 16:18 发表



我们讨论的目的基本都不在诗歌的内涵上,这个内涵属于每个阅读者,无法统一。我们确实在讨论文字的方式,结构的方式。


瓜西西滴,来了个转体360度,只是悬晕了一下,还是站在原来的地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1-11-23 16:31 发表


嗯,你这第一个,很有味道。如你自己的感觉一般,也就是“境”的自然呈现,和瞬间获取。




是,我觉得有时候,境就是纯粹的,你感受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去形容。因此我在诗歌里常常设置纯粹的境,这是个背景,然后让主体趁机表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11-23 16:37 发表


另一贴俺说喜欢的那两个,就是这样的效果,就是俺说的“入境”感觉。




因此会形成版块式的结构,因此具有挑战性的是,我们如何去保持内部线索和情绪的通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柳鸣 于 2011-11-23 16:38 发表

胡思乱想是可以的,但在形诸笔端的时候,你要有所暗示,以便让别人察觉你在胡思乱想(并以此为乐、参与其中)而不至于信以为真(傻在那里)。
读诗和写诗是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所以你如果经常遇到黄山这样的情形, ...




所以呀,共鸣是关键,文字的技巧是手段,我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不言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16: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