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卷帘人

盆比较大,有点粗糙,慎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2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11-7 18:34 发表


后面的,放一放,光明正大偷懒

继续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监督一下,你写完了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2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4 18:30 发表
先粗略的看了一下。感觉不错。内部动力很强。
我一直想,诗歌需要麻将中的十三不靠的手法,但最终是胡牌。



啥是十三不靠呀

我基本不会打牌呢
知道十三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廖孚嘉 于 2011-11-12 00:24 发表
我先为帘帘提读。粗读了一遍,明天来细读。很贴近生活的几首。


多谢哥哥,这几个也是临屏,没大斟酌,主要是练习下形式对于呈现的效果如何。
望深秋安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山依依 于 2011-11-12 14:32 发表

继续支持。


依依真好,贴心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绿z衣 于 2011-11-12 20:00 发表
来监督一下,你写完了没有。


没呢 ,你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七七 于 2011-11-12 23:42 发表



啥是十三不靠呀

我基本不会打牌呢
知道十三幺


看来阳光光,有必要全面解释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写的是四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盆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还是更喜欢第一个,继续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一切都很顺畅
自由呼吸,舒展四肢
不再重复梦境
那些光,将面具和脸
贴合得很紧致
当门外的风绕过镜子
顺手剥落光阴
你惊恐地想起昨夜
不如,再来一次
用氟哌啶醇,或尼古丁
痛苦地,排泄自己

——————帘帘这第一首,就把我拽住了,我在想,这首诗,应该怎么去评价,用简单的一句话来直观的概述:好还是不好?实际上,世界上很多的事,都是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单纯的好或不好,并不存在。说好,可能是好的因素占主要的,不好的因素占次要的,同理,说不好,也如此。
    这一首,写了一个人对于做梦或梦境的前后时间上截然不同的微妙心理反应:先是诗歌陈叙主角“你”可以“不再重复梦境”了,因为“那些光/将面具和脸/贴合得很紧致”,这说明“你”似乎被一种伪面具或者直接可以说就是被一种自我欺骗的假面具遮掩住了“你”对于某种特定“梦”或“梦境”的回忆。所以“你”有点“欣欣然”,一种自我的舒适感觉:似乎一切都很顺畅/自由呼吸/舒展四肢。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人生回避不了“夜晚”,也就回避不了“噩梦”。自然,这里的夜晚是有象征意义的,我所说的“噩梦”或“梦”也是如此。所以“当门外的风绕过镜子/顺手剥落光阴”,陈叙的主角“你”就“惊恐地想起昨夜”。风在这里象征具有风的柔性与传递性的记忆理想或某种能触动生活往事之记忆的触媒。镜子在这里象征“自我的心影”。“顺手剥落光阴”,就是不经意地触及往事中的痛楚,这里的剥落一词,就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的现状描摹。不言而喻,昨夜是最害怕想起的,可能因为它最黑暗,也可能它“黑白颠倒,白得令人眩晕”。所以,“你”才很惊恐,要“用氟哌啶醇,或尼古丁/痛苦地/排泄自己”。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人在“醒来之后”的短暂时间中所表现的一场颇为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复杂的心理历程,使诗文显得跌宕多姿,起伏有致,而全诗仅用了八行,也就80字数,从这方面讲,与帘帘的另一首《恍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这首与《恍惚》相比较,却有如下的不足:
     一是起笔不够吸引人。《醒来之后》的起笔是:似乎一切都很顺畅/自由呼吸/舒展四肢/不再重复梦境。起笔语句比较平铺直叙,没有新意,而且很疲沓之感。我第一次读这首,凭直觉,就很没在心。而《恍惚》的起句:她始终不能确定/跳下去——虽然也很平常,但在事件上,犹如读侦探小说,给人一种悬念感,所以,要给人继续读下去的感觉。总之,我认为,一首诗,起笔是很重要的,一是语句有新意,就是强调陌生化,给人新鲜感;二是陈述的事件的具有悬念感、神秘感。
     其次,不够精炼与缺乏传神。《醒来之后》的起笔:似乎一切都很顺畅/自由呼吸/舒展四肢/不再重复梦境————其实,尽管整首诗不很长,但这几句,我认为还是可以简略的,其原因是与后面在承转上呼应上不够到位。如果这几句改成:“似乎一切都很顺畅/轻松掀开厚重的梦境”呢?帘帘这第一句“似乎一切都很顺畅”,这句我思考了很久,觉得很重要,是对下文主角心里的反诘与伏笔。
这样改动,不知又是怎样的一种理解与诗滋诗味呢?
       《醒来之后》的结尾:用氟哌啶醇/或尼古丁/痛苦地/排泄自己——相对于《恍惚》来说,较直白,而《恍惚》的结尾:他身上的花籽味/潜入眉心/仿若无毒——显得要含蓄与传神,更具有审美情趣。



附:

◆ 恍惚
        ——要求:心路再现,诗中必须具有或暗隐:楼梯和花籽的意象

      卷帘人

她始终不能确定
跳下去,还是顺着楼梯
腾空而起,旧历上的流言
像一场雨迅速的来了
又走,他身上的花籽味
潜入眉心,仿若无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再看你其他几首。先就说说第一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嘉嘉读诗


有空单独发帖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盆不大,挺合适的。
俺正好用来,给今夜那些纷纷出逃的词语,洗个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廖孚嘉 于 2011-11-14 23:57 发表
似乎一切都很顺畅
自由呼吸,舒展四肢
不再重复梦境
那些光,将面具和脸
贴合得很紧致
当门外的风绕过镜子
顺手剥落光阴
你惊恐地想起昨夜
不如,再来一次
用氟哌啶醇,或尼古丁
痛苦地,排泄自己

—— ...

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0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