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读第二首:影子欺骗了自己: 人性的迷失
李显这首《冒失鬼》,其实一点都不“冒失”。之所以说冒失,那是我们一般人的惯性思维,但凡那些做出“离奇叛道”之事的荒诞不经之人,都冠之曰“冒失鬼”。这首诗让人觉得冒失的事在于:他,抒情主角,推门看见床上坐着的人,当然很生气,因为一个男人别的地方不坐,偏偏要坐在自家的床上呢,这本来就有点反常和奇怪了,但离谱的还在后面,当他摔碎了手镯一个两个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坐在床上的“坏人”竟然是他自己。这样的人,简单而客气地说,是“冒失鬼”,但不客气地说,是“神经病”。
是的,神经病!这不只是在骂人。从作者所描绘的“他”的一系列动作与心理表现,从心理神经学来分析,这人当属于“精神分裂症”,他有过间歇性的“遗忘”,有病理性的“遗忘症”。
从心理学来分析,一个人往往是多重性格的组合,也就是一个人有多个“自己”,在大多数时候,人的性格表现会倾向某一方面而成为性格主体特征,但有个别人,却在几个或多重“自己”之间不断徘徊、游走、龃龉与决斗。所以,他们有时会一反常态,一时间很凶狠、苛刻,但现在却很温和、善良;一时间很失落、沉郁,一时间却很热情、奔放……他们在时间上往往表现出两个不同“自己”。
诗歌中的主角——他,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方面因为多疑、嫉妒而生恨,以致暴殄天物,摔碎镯子;但另一方面又表现的十分理智和谦逊,前后迥然有异,判若两人。
佛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显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现实中我们行事、说话多是受到显意识的控制与支配,而白天是属于一个显意识的自我的世界。而晚上,正是显意识和潜意识交替的时候。在睡梦中,人的潜意识世界惟妙惟肖地拉开了序幕并呈现多姿多彩。诗歌中的抒情主角他,正是在这种恍惚朦胧犹状态下或就是在睡梦中,做出了他后来有些懊丧的举动。
他为何要摔碎手镯呢?诗中没有说明,但读者可以发挥想象。我们知道,手镯是女人佩戴的手饰,在此语境下,我们自己会想到男女关系。按佛洛依德的潜意识分析,他可能是长期怀疑“妻子外遇不贞”所致,所以才会出现幻觉,错把他自己当成了捉拿的坐在床上那个“奸夫”,这实在荒唐极了,从现实生活来看,这种人是存在的,但情节似乎有点夸张;但从艺术角度看,简直有卡夫卡现代小说的荒唐离奇的效果,简直就是一出现代“黑色幽默”剧。
人都有迷失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时候。记得泰戈尔在《飞鸟集》有句诗:“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是的,我们很多时候,看见的不是我们的真我,那只是欺骗我们的影子。人为何为自己的影子所欺骗呢?还是泰戈尔说的好:“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了自己前面”。因为你把灯背在自己背上,所以才为影子所欺骗,而那些谦卑低姿态者,就往往不会。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不仅欺骗别人,连自己都欺骗。因为人太想所欲,而欲无止境,故他欺,故自欺。所以,佛说,四大皆空。道说,大道无为。
李显的这首诗,就揭示出的人的这种贪婪的本性与自我迷失的悲剧。
这首诗,其特点与第一首一样,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凝练,但结构紧凑,不像第一首跨度大。写作上采取了现当代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当代社会物化状态下特定人群的“情感与心理病态”特征,具有“黑色幽默”般的讽刺性,并达到了“苦笑皆非”的艺术效果。
附1:原作者诗
【冒失鬼】
李显
他推开一扇门
看见一个男人从床上惊愕地坐起
“昨晚,我就是这样打碎了一只玉手镯
现在是第二只了”
他看着地板上断成两截的玉手镯
一脸的尴尬和歉意。然后
他看清坐在床上的,分明就是他自己
附2:泰戈尔《飞鸟集》:
18
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21
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了自己前面。
they throw their shadows before them who carry their lantern on
[ 本帖最后由 廖孚嘉 于 2011-10-31 23:0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