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杨炼个体诗学的星系星图
首页 >> 新闻 >> 人物面对面
杨炼在中国以多年时间创作长诗及在海外完成的《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其代表作。
前者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后者全书以《易经》为结构,组合起诗和散文的多重探索,也承继源于屈原的文学和思想传统,作品更‘取消时间’,直指人性的不变处境。
图:杨炼(右)和荷兰女王(左)在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上欢谈。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杨炼个体诗学的星系星图
(新加坡《联合早报》)吴启基 (2011-10-15)
由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办的第14届作家节,从10月22日至30日举行。今年的主题是“交互”,希望通过不同节目,推广不同领域的阅读。约120名国内外作家参与活动。
本报记者电访目前定居伦敦,将应邀前来我国的杨炼,聆听这位诗人诠释“个体诗学”的星系星图。
杨炼是中国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人,和其他的同代诗人不一样的,多年来,他一直尝试建立“个体诗学”,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方向和文学版图。他甚至把诗歌、散文和评论当成一个整体来多元设想和建构,形成中国当代诗歌的最独特面貌。
目前身在伦敦的诗人在电邮访问中,把写作形容为“个人美学的反抗”——个体:乐观;整体:悲观。”那么,什么是“个体诗学”?
他在访问中说:“我们的突围,开始于在当代和古典诗歌美学间建立‘创造性的联系’。血缘不是先天继承的,而是后天创造的。我早期的组诗《半坡》、《敦煌》,处理的从来不是‘历史题材’,它们的诗意恰恰在非历史——反历史上。而离开中国前用五年时间完成的长诗《YI》,则更自觉地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文本空间去‘取消时间’:用古老《易经》和当代写作的呼应,用汉字节奏和音乐性的自觉设计,用建立意象和结构的关系(而非仅仅杜撰个别意象),用最终形成的‘与死亡对称’的作品,让诗的根深深扎穿我自身,沟通人性的普遍处境。”以此进化到“个体诗学”的星系星图。
如音乐作品那样对比互补
杨炼是应第14届新加坡作家节(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的邀请,前来我国。到现在为止,他一共完成了10个“诗歌项目”(不叫“诗集”) 。
他说:“它们形式完全不同,但又如音乐作品那样对比互补、一气呵成。作品虽然有‘你必须把杨炼二十年的创作读成一首诗’这个提示,但我根本就没存被读懂的幻想。这是一个精神彻底贫血的时代,我的书,纯为立此存照而已。但愿我的诗、散文、文论们能建成一个城堡,躲在里面拥抱取暖,朝外保持铁石一块的面孔。”
在伦敦“唯一的母语”艺术系列上朗诵作品的杨炼。
作品范例,他以类组诗的结构创作了长篇散文《鬼话》(1990—1992,由16篇构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构成)、《骨灰瓮》(2000)、《月蚀的七个半夜》(2001,由7篇构成)等。另外再加上他此一时期的20余篇理论、批评文章,构成了一个创作的“同心圆”。
重新发现语言和传统
之有如此建构性的创作想法,是得自美国诗人庞德等西方诗人的启示。杨炼说:“以个人为能源重新发现语言和传统,或许命定如此,当文革把一个历史‘怪圈’完成得如此触目,我的写作不得不从面对比‘时间的痛苦’和惨痛百倍的‘没有时间的痛苦’开始——中文动词的非时态性,被如此诡谲地直接设定到我的人生之内。”
你认为中文诗,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学要求?
回答是:“纵的古典、横的世界,双向上经得住检验。当代中文诗的兴奋点,正在于中国文化困境的深度:我们的现代转型,既不能简单回返古典,又不能盲目抄袭西方。相反,我们必须以每个人为‘根’,打通中西,全方位综合一切思想资源。说到底,诗歌最低也最高的准则只是一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文学弱化为空洞装饰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自己的语言,一定得占有汉字的美学。苦难是启示,但不等于思想和作品。没有杰作,因为作家的思想深度配不上现实的深度;人的缺乏思想独立,文学就弱化成为空洞的装饰。”
为什么你喜欢写长篇的作品,包括诗歌和散文? 你认为作品的好坏,取决于长度吗?
回答是:“大作品挑战作者三大能力:整合经验、提炼思想、落实作品完成度。长,难度在深刻和充分。在这个世界上,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最彻底,毁灭也最惨痛。而1949年后,诗歌沦为宣传,几十年过去了,除了社会性那点话题和‘愤青’式的一次性发泄,这是一个绝境,但也并非没有绝处逢生的可能。”
诺奖颁给中国大陆诗人
诺贝尔文学奖在2000年给了高行健,他的看法如何?
他说:“高行健的得奖,很好,准确。我读高行健的作品,在字里行间,看出的两个关键词:真诚和纯粹。因为真诚,一个艺术家在生活中只能坦白地面对内心,用自己的感受判断一切观念,不论那观念怎样官方或流行。因为纯粹,一个艺术家不能容忍把作品降低为‘工具’,而沦为一种他所反抗的宣传思维。在20世纪中国的独特语境中,要维护这样的真诚和纯粹不易。”
谈到诺奖颁给中国大陆诗人的问题,他说:“诗歌要求很高,需要极度沉静深刻,创作极精彩的作品。这在浮躁的中国,很难。不管后现代等等如何反深度,我认为我们的语言之所以有意义,仍然是因为它内含的深度。”
2008年,杨炼当选国际笔会理事。他也是续1975年国际笔会选出“脚跨中西文化”的林语堂为副会长之后的第二位华人。国际笔会成立于1921年,总部设在伦敦,现有分会145个,会员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现任主席是捷克作家格鲁沙,副主席是纳丁?戈迪默和英籍印度裔作家拉什迪。国际笔会的执行机构是由11人组成的理事会。
国际笔会致力于不同语种、不同国籍作家间的联络和沟通,同时促进国际作家在思想深度上与创作质量上的交流,也为捍卫作家的权益而奋斗。属下的152个分会,遍布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的“Free The Word”国际笔会文学节,杨炼是特聘文学节顾问。
杨炼出生外交官家庭,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6岁时回到北京。1974年高中毕业,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为何会回去中国,而且受到中国文革的冲击?
他说:“随外交官父母回国。文革对所有人都冲击,不同的是人的反应。传统中国乡绅社会语境中,‘家风’与其说基于财产,不如说源于一代代递增深化的教养和修养,也因此,先天不信任各种暴发户,却宁肯把价值的尺度交给陶渊明、曹雪芹,你说这些穷死的大诗人是什么阶级?一个金钱的下下者,何妨作精神的上上人?”
渗透自传因素的《叙事诗》里,杨炼提到:“我爸爸出身富有,家里拥有吉祥戏院等房产,他由迷昆曲而转向西方古典音乐,到大学毕业时,已对西方经典音乐作品耳熟能详。49年后出任驻瑞士外交官6年。”杨炼就在那个时候出生于异国。
在第74届国际笔会大会,杨炼获选为国际笔会理事。
1978年,杨炼参加“北京之春”民主运动,成为著名地下文学杂志《今天》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大陆诗坛,并在“清除精神污染”政治运动中遭到批判。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1987年,被中国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唐晓渡等创立“幸存者”诗人俱乐部,并编辑首期《幸存者》杂志,目前杂志已停刊。
朦胧诗诗人谈朦胧诗
针对当前的诗歌现状,杨炼说:“回顾过去30年,中国的变化,天翻地覆,速度不是太慢,而是太快。具体到文学和诗歌创作,我觉得诗人面临急待转型的现实。”
他说:“中国现在写诗的人就有200万,这已经是整个斯洛文尼亚全国的人口,如果真把这些诗人搁在一起,那就是中欧的一个小国。如果中国的诗歌界真能建立比较正常的诗歌判断标准和诗歌判断能力的话,就这200万写诗的人,已经比盛唐时代热闹多少倍了。所以我不认为数量构成问题,重要的是质量,这是中国作家或诗人最大的问题。”
爱之深,恨之切,他也语重心长地提到:“诗人既要能够深刻理解诗歌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够用思想表达和创作呈现出一种质量,我觉得对诗人的要求和诗歌的要求极高。国内文学界,首先是作家或者诗人的质量不够,或者说作家和诗人作为思想家的分量不够。”
多年之后,你对当年的朦胧诗,又有何看法?
他说:“当年我们被称为朦胧诗人,我们被称为反传统,甚至被人批评西化。但实际上,我们通过真正的跟诗歌有关的思维,衔接了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我们对自我的追问,衔接上了我称之为屈原《天问》的传统,以及杜甫的七律那种极端和无比精美的诗歌形式。所以我们当年那些被称为朦胧诗歌的作品受到过影响的远不是波德莱尔,其实真正呼应我们内心的是古典诗歌。”
苦难是启示,但不等于思想和作品
苦难是启示,也是启航。杨炼11岁起,经历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70年代后期开始写诗。请他谈他的爱上写诗;70年代后期,写诗又面对什么问题?他对文革的看法;苦难能够形塑作家和诗人吗?为何中国目前还无法产生反映该一时代该一运动的伟大作品?
杨炼解释:“当时的生命就是诗歌——诗歌的精神,诗歌的表达。用不着几个点,有这一个命运之点就够了。苦难是启示,但不等于思想和作品。家庭传承和对现实(文革)的提问。另外,也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
杨炼的著作有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三部长诗共用了十三四年写成,众多的文章已被译成20余种外文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
1988年,他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员会邀请,前往澳洲访问一年。迄今,足迹遍及欧、美、澳洲各个角落。有人形容他的创作轨迹,从澳洲到新西兰,到美国、德国及英国,足迹遍及大半个世界,只为完成他身后的“组诗纸上建筑群落”。
取消时间的同心圆
1999年,杨炼获得意大利PLAINO国际诗歌奖;他的诗集《大海停止之处》,获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英译诗集奖。杨炼获邀任德国柏林DAAD艺术交流计划;美国AMHERST学院、台北市驻市作家等一系列驻会、驻校作家;德国威玛(WEIMAR)国际论文竞赛,“德国之声”国际广播文学竞赛评审,“台北国际诗歌节”海外顾问及“柏林国际文学节”顾问等。
杨炼在中国以多年时间创作长诗及在海外完成的《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其代表作。前者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后者全书以《易经》为结构,组合起诗和散文的多重探索,也承继源于屈原的文学和思想传统,作品更“取消时间”,直指人性的不变处境。诗人现居伦敦,继续思考和创作。
《联合早报》http://www.zaobao.com/special/fa ... ce2face111015.shtml
(编辑:张燕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