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1-9-22 18:55 发表 灵性这种感覚性很难说,不过一般而言,愈年轻人所写的诗,灵性这种纯感性是较重的,而愈年长者所写的诗,则在生命的重度上,表现得愈好,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人生社会经历的不同之妙吧~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钓雪斋主 于 2011-9-23 10:35 发表 老夫严重同意:
原帖由 腋窝 于 2011-9-22 17:06 发表 阳光的诗歌重技巧,长于叙事吧,有些不太好懂,总体上我认为少了点灵性哈。
原帖由 薛省堂 于 2011-9-23 09:26 发表 诗歌的语言不在多,一首诗歌所包含的内容或涉及的也不应该太多的,而在于发散性。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9-23 14:54 发表 看见了呀,忽而嘿有——不赞同:这个观点是主观主义的。
原帖由 李显 于 2011-9-23 14:58 发表 没前景了呵 这个站在一首诗外说的,我以为是客观的。诗歌的容量就在于它的发散性
原帖由 李显 于 2011-9-23 15:03 发表 诗歌象这样,就会把读者装进去了 在卷宗和车轴里 隐藏了李白错版的月亮 与一个真正的黄河之女,在《国际歌》与《圆舞曲》繁殖的三角形音乐里 分享面包和月亮(无产阶级的) “革命者的月亮不是鲜红的” ...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9-23 15:14 发表 容量在于发散是没错的————就是我们说的新的阅读空间,但这些是建立在内容的结构上的,我说的内容不是说无效的内容。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05: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