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锐角之锐
———兼读半遮面的《周身都是痛》
面面说,《周身都是痛》,这源于她亮出了诗歌的锋芒。她写下的一组《45°角》《35°以内》,或者《声之角》,不得不让我想起锐角,不得不用锐角之锐来概况她的诗歌特性。她的《重返三里屯》等一系列作品,尽管没有用上角度的标题,但无不折射出锐利的光。半只眼在点评精华榜里一些诗歌的时候,指出许多尽是“浮云”。我想,面面的诗歌,正是与之相反,是诗歌天空中的惊雷和闪电,是深入社会生活、精神内质的匕首。对面面的诗歌评读,欲望兄解读得已经非常好了。我极喜爱,却限于水平,不能完整的去解读。
面面这组《周身都是痛》同样不乏深邃之美。既然讲的是周身,在第一、二首诗里,主要还是从作者自己本真的视角出发,来深剖包围自己的种种感悟(当然是对外在世界,而非个性情绪)。
《中途》,“一辆大客车被迫行驶”,这是人生的客车,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想继续都不行,尽管要穿越“黑暗的隧道”,遇上灯黄(规则或者潜规则)、你、车轮和夜(依旧是黑),“唱最忧伤的歌”。在当下的社会,对于最普通的大众来说,所面临的一切,“俯拾即是”。“与生俱来的,在一点点逆转”,且“受伤于自己的刀尖”。这样的行程,还只是《中途》,也许,只有到人生的终点,才能说出“难言之隐”。面面的诗里,处处充斥着痛的忧虑,她痛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浮士德”,指责“你这可怜虫,永远把灵魂卖给了魔鬼”。这里,许是在自责,“三十七年”,保持着“沉寂的声音”,体现了诗人崇高的自省。
《调色板上的画》,同样是一首内省的诗。不作深入的解读。不过,真的非常欣赏这里面的语言美。“星空的衣服,夜的领口”,在生活的调色板上,这是多么机智的语言。
对面面的诗歌,我要说最为可贵的是,她始终把视角深入周围世界,尤其是用许多诗篇直接解剖(也就是欲望兄指出的现实性)。比如她早先写的《拆》,就是映射了当下“强拆”这种社会现状。再比如这一组里的《打渔税》,反映出渔民被税赋重压的现实(农村取消了农业税了,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打渔税,但面面至少是关注了这个曾经有过的政策,或者通过这个来,映射当下其它不合理的强权)。“把爱着的与被爱的, 诅咒的与被诅咒的/统统归于一类, 他们是生活的一根箭/不止是痛, 还有死亡的沉默”。这起句三行,以哲学般的经典诗句概况出社会的现实。“生活的一根箭”,直射我们的内心,使我们血气翻滚。接下的诗句,以询问一个“渔娘”(应该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渔娘)的角度,一句紧逼一句,“你要去哪儿寻找歇脚的地方”?关注关怀,体恤之情溢于言表。当“暗黄的霉菌”,“杂沓而来”,“你在隐忍什么”?可是,面对“霉菌”,处于弱势的渔娘,不隐忍,又能怎么样?所以的“机械动作”,“都难填补船舱的空洞”。可是,人毕竟还是有脾气的。伟人曾经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于是,也有过“厮打, 尖叫/烧章程, 骂逻辑, 捣毁潜规”。然后,最终,“在众神的目光里”,依旧是“逃遁”。 在无奈中,“当你沉下去, 触及的不止是一种囚禁/还有晚归的鸟, 等待一粒米”。为了生活中的最后一粒米,最终,不得不妥协。这就是当下。
以上解读,纯属胡说八道。请面面见谅。格木说,要你走出生活。我想想,也对,也不对。你可以退出来远观一会儿,但不可丢掉你的长矛。锐角之锐是你,浮云之浮如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