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909|回复: 93

探索者客栈-千朔掌柜-01菜单《街角》(补:掌櫃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7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挑战的【探索者客栈】对于诗的探索,主要不是针对诗人作品的赏析,而是希望透过由一个人引导诗友们,探索一首诗的写作方法及其优缺点,因而希望各位诗友和詩作作者,大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从其诗的写作形式、架构、修辞、字词等等,或者是意象、意境和思想的传达,都可以讨论。以下,千朔先试述客栈开张的第一道菜单《街角》(这里有阳光提供)
 

《街角》
 切•格瓦拉咖啡厅,不是我愿意去的地方
 老板的雪茄始终那么长,像烧不死的古巴
 他有一张周立波的方脸,太多的微笑
 让空气颤抖,烟草和咖啡的气味
 使我想起乌云和风

 一个穿西装,双手抱紧自己的人
 站在拐角。他与旁边的切•格瓦拉像一样
 瞭望同一个方向。这是我的朋友,他曾经拥有十个战斗队
 在一个清晨开进城市所有的院校
 并且以切•格瓦拉的造型向远方眺望
 而夕阳等了很久,撒手而去

 几个人眼睛看着你,向周围的人蠕动嘴唇
 他们太干净,指尖泛着白光。
 他们在采购某一个抽屉,里面也许有一方玉玺
 匡一声就能印出房子


掌櫃阅读:
从这首诗里,我所阅读到的是经济主义与共產主义思想的一个对比,诗人以”切•格瓦拉”这位革命者具体象徵,透过老板手中的雪茄牽引至古巴,再以烟草和咖啡转至乌云和风,引发人们回想往昔革命的心情;但在第二段时則藉由诗人之友,从往昔回到现況;诗人引述街角情景,对比两种思想下,最后人们在整个大环境下的因素下,以及经济需求趋势下,还是走入了个人主义的经济环境;至于前者的革命精神与当时革命所发生的事件,在时间的遷移下,卻人事已非;且不管当年是多庅的少年壯志,而今也只是感慨~(纯个人猜想,若与诗人原意有所不同,请多包涵)

掌櫃看法:

首先,对于这首诗先谈一个观念。这首诗在开头处即引用「切•格瓦拉」这个专有名词(又于诗中第二段再引用二次),另又引用「古巴」「周立波」这两个地名和人名,也是专有名词。我想这三个专有名词,在这首中对诗人是极具意涵的;但在此,也请诗人留意,凡在诗中引用专名名词都必须注意,这样的引用势必成为诗的关键词,因为它们会成为读者的阅读焦点,并使之引发读者的联想或解读的线索;因而,在引用时最好能考虑到读者是否具有相关的理解知识能力,倘若不能,最好的方式是附注说明,以免让读者对这首诗产生阅读隔阂。

第二,这首诗共十五行;但在「切•格瓦拉」这个名词就引用三次,就其影响了阅读节奏,个人认为:
  1.除了开头的第一句外,二、三次的人名虽然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但也使阅读的节奏中断,且渐次明显,个人认为效果不是很好。
  2.三次的人名使用,在反复阅读后发现并不是每次都非用不可,或许在第三次时可以以名词的意象借用,比如以「雕像」这个字词来取代,当然,若诗人认为只有人名出现才足以象征,那也尊重诗人的选择。

第三,从三段的文字内容来看诗的形式,只有第三段读来是较符合的;一、二段的文字可能是诗人在描叙上太过密集,致使留白的空间的太少,使之读来有散文分行成诗之感,如第一段
  切•格瓦拉咖啡厅,不是我愿意去的地方。老板的雪茄始终那么长,像烧不死的古巴;他有一张周立波的方脸,太多的微笑让空气颤抖,烟草和咖啡的气味,使我想起乌云和风。
当我把适当的标点符号加入再阅读后,就可以发现这段文字像是小品文的叙述,也因此可以感受散文化的形式,而第二段
  一个穿西装,双手抱紧自己的人站在拐角。他与旁边的切•格瓦拉像一样,瞭望同一个方向。这是我的朋友,他曾经拥有十个战斗队,在一个清晨开进城市所有的院校,并且以切•格瓦拉的造型向远方眺望。
  而夕阳等了很久,撒手而去。
这一段,只有最后一行,可以让这段成为诗的真正形式,从上述二段的例举,再直接以第三段来看
  几个人眼睛看着你,向周围的人蠕动嘴唇。
  他们太干净,指尖泛着白光。
  他们在采购某一个抽屉,里面也许有一方玉玺,匡一声就能印出房子。

第三段的第一行与第二行,在衔接上就已出現独立意象的呈现,再下来的第三、四行虽然可以连成一段,但其意象又是独立存在,之后诗人让读者透过这些独立的意象去串连诗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涵,这也就是所谓诗的留白与想象。同时也是诗与散文真正的分界点。

第四,这首诗从文字的简洁度来看,尚有一些可修改的空间,比如:
 切•格瓦拉咖啡厅,(不是)(不)愿意去的地方(把”不是”改为一个”不”字,置于我的后面,应可更简洁些)
 老板的雪茄始终那么长,像烧不死的古巴
 他有一张周立波的方脸,太多(的)微笑
 让空气颤抖,烟草和咖啡的气味
 (使)我想起乌云和风

 一个穿西装,双手抱紧自己的人
 站在拐角。他与(旁边的)切•格瓦拉像一样
 瞭望同一(个)方向。这是我的朋友,他曾经拥有十个战斗队
 在一个清晨开进城市所有的院校
 并且以切•格瓦拉的(造型)向远方眺望(这里要用造型吗?或者改以姿态更好呢?)
 (而)夕阳等了很久,撒手而去

 几(个人)双)眼睛看着你,向周围的人蠕动嘴唇(如果改为”双”可否可以避免都是”人”)
 他们太干净,指尖泛着白光。
 他们(在)采购某一个抽屉,里面也许有一方玉玺
 匡一声就(能)印出房子

文字的简洁的,通常是影响诗的阅读节奏;当然,不能为了简洁而使阅读的节奏不顺,而是在节奏順畅的情感下,使文字简洁。

掌櫃欣赏:

 切.格瓦拉咖啡厅,不是我愿意去的地方        
切.格瓦拉咖啡厅,是我经常去的地方
 老板的雪茄始终那么长,像烧不死的古巴        
老板的雪茄始终那么长,像烧不死的古巴
 他有一张周立波的方脸,太多的微笑   
 让空气颤抖,烟草和咖啡的气味            
烟草咖啡的气味
 使我想起乌云和风                  
使我想起乌云

 一个穿西装,双手抱紧自己的人            
一个穿西装,双手抱紧自己的人
 站在拐角。他与旁边的切•格瓦拉像一样         
站在拐角。这是我的朋友
 瞭望同一个方向。这是我的朋友,他曾经拥有十个战斗队 
 在一个清晨开进城市所有的院校            
 并且以切.格瓦拉的造型向远方眺望          
他曾经以切•格瓦拉的造型向远方眺望
 而夕阳等了很久,撒手而去              
夕阳等了很久,撒手而去

 几个人眼睛看着你,向周围的人蠕动嘴唇        
几个人眼睛看着你
 他们太干净,指尖泛着白光。             
他们干净,指尖泛着白光。
 他们在采购某一个抽屉,里面也许有一方玉玺      
他们在采购某一个抽屉,匡一声
 里面也许有一方玉玺
 匡一声就能印出房子                 
就能印出房子阳光第一次修改)


写诗不单只是一些文字的造句或结构,最重要的是一个诗人的综合创造能力;因而,阅读一首诗不会全完只有缺点,它也会有其个人所長的优点,以这首《街角》来看:

第一次初写,诗人的文字魅力便极具空间感,他以「切.格瓦拉咖啡厅/老板的雪茄/烧不死的古巴/周立波的方脸……的微笑/烟草和咖啡的气味/乌云和风」將街角的景观立体化,读者透过他的文字把远方的事物连接,进而參与联想。在此,诗人也不仅只是透过视覚的建构,同时,他加入了”嗅覚”的引导,让读者在一种多感的知覚中,建立自身的參与,使之现场感立现的更明确,情感易能快速建构,这种艺术手法,象极了电影的剪接手法,在现代诗的写作中,这种後现代艺术表现技巧是魔幻镜头写作的第一步哦~

接著,诗人很快让主人翁登场,「穿西装,双手抱紧自己的人/他与旁边的切格瓦拉像一样瞭望同一个方向」(在这里因为与「切.格瓦拉的造型向远方眺望」重复造成冗句,所以诗人在修改直接修剪为「我的朋友/他曾经以切•格瓦拉的造型向远方眺望」让句子精简且更有明确的指向与联连),之后,以「夕阳」作为转场的鋪设,使得诗的戏剧增强,而达到情绪氛围的渲染。


以上,是千朔读诗的个见,提出与大家參考看看,欢迎大家讨论,使得大家对诗的创作思考能更加了觧,诗艺精进。继续待续一下~~~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0-12-29 23:2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7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者客栈终于开业了。千千掌柜剪彩了。我给大家放鞭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千郡主开始挑驸马了,大家先排着对等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道菜消化的慢,我的吃点健胃消食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廖孚嘉 于 2010-12-27 18:39 发表
探索者客栈终于开业了。千千掌柜剪彩了。我给大家放鞭炮。

积极加入讨论才是给我捧场啊~千朔倒茶啦~第一位贵客--玉山高山茶一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桑间濮上 于 2010-12-27 18:42 发表
这道菜消化的慢,我的吃点健胃消食片

桑桑是第二贵客,怕消化不好吗,不怕滴~千朔请茶-大禹嶺高山茶一杯,绝对有助消化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0-12-27 18:47 发表

桑桑是第二贵客,怕消化不好吗,不怕滴~千朔请茶-大禹嶺高山茶一杯,绝对有助消化滴

茶没听说过,
既然千千推荐着喝,怎么也得喝一杯
喝过再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然后上色,这个必须细细地品,客栈第一杯茶呀,要用心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请朋友们都来探讨,好茶大家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千千的评论:

第一个感觉是,诗歌的内容必须要交代清楚,如果仅仅你自己知道而别人全然不明白,写作的目的就消失了。比如“十个战斗队”“开进院校”等,这些虽然在我的感受中很深刻,但大多数人并不明白。因此,诗歌可以自私,但不能自闭~

我还会继续写感想

谢谢千千的批评,今天最开心的事情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修改作业,请千再批~~


《街角》

切•格瓦拉咖啡厅,是我经常去的地方
老板的雪茄始终那么长,像烧不死的古巴
烟草和咖啡的气味
使我想起乌云和风

一个穿西装,双手抱紧自己的人
站在拐角。这是我的朋友
他曾经以切•格瓦拉的造型向远方眺望
而夕阳等了很久,撒手而去

几个人眼睛会看着你
他们太干净,指尖泛着白光。
他们在采购某一个抽屉
里面也许有一方玉玺,匡一声
就能印出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很不好理解,给千千出了一个难题。尤其让一个在大河对岸长大的女孩,来解读具有红色象征意味的诗歌,本身就会很隔的,她是不了解周立波是谁的?也更难理解由周立波所联系的社会背景与联想的意蕴指向的————而此诗周立波恰巧是本诗文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和线索。

[ 本帖最后由 廖孚嘉 于 2010-12-27 19: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立波简介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人物生平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省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  作家周立波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生出生于益阳县(今赫山区)邓石桥清溪村(对于家乡,他曾作诗“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一个私塾教师家庭。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1928年春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1932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译著近百万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1946年后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1947年开始创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暴风骤雨》,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联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连续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   
    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周立波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乡土文学作家;从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乡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与同时期的著名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美誉。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等;周立波同志在四十多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一生共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著作,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以真诚的笔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主要著作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是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著作。   故事讲述的是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  新版面
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1948年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这篇作品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作品主要人物赵玉林、郭全海、老孙头。 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以赵玉林为中心人物,展现了元茂屯农民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后以赵玉林在剿匪中英勇牺牲结束。第二部写一年后萧队长带领工作队再进元茂屯,扭转出现反复的不利形势。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上,深刻地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解放区农村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真实面貌,热情地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奋起推翻封建主义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从而告诉读者:土地改革不仅铲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而且有力地启发了各阶层农民的阶级觉悟,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并且其中一些先进农民还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决封建罗网,正朝着解放大道迅速奔跑。   
    《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可以说是《暴风骤雨》的续篇,虽然一个写的是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一个写的却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们是中国农村的两次“暴风骤雨”。  小说集中深入地描写了一个僻静的山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引起的异常深广的变化——相沿几午年的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古旧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等,在一个短时期中被连根掀翻。作者用细腻的自我批评,带着亲切的乡士气息,刻画了几个革命干部和农民的形象,其中邓秀梅、李月辉、陈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桑间濮上 于 2010-12-27 18:50 发表

茶没听说过,
既然千千推荐着喝,怎么也得喝一杯
喝过再品

大禹嶺茶,台湾顶级的高山茶之一,比阿里山的更高级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1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