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148|回复: 15

《葬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4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薛省堂

从早晨七点钟到十点钟
我数着时辰
吊孝的人们
陆续送来鲜花和寿衣

四轮车停在院子中央
从上面塔下的帐幕
延续着
无边的黑
                        
屋内是一片静止的白
布满小孔的纱窗放生几束阳光
地毯猩红的注视中
没有牧师,也没有诵经的人

村支书脱帽致敬
我看到了一支苍白的手
抖了抖衣服上的灰尘
旋急离开

门帘次第拉开
父亲呈现在亮光下
舅舅抱着我说
“苦难的生活由此开始”

天空飞过鸟群
哀乐奏起
祖母止不住地开始哭泣
作为长者她只能把父亲送到这里

就在昨晚我枕着父亲的手臂沉沉睡去
清晨
我被抱到姑姑的床上
父亲则被移到堂屋的中央

[ 本帖最后由 薛省堂 于 2010-11-3 14:47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2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昨晚我枕着父亲的手臂沉沉睡去
清晨
我被抱到姑姑的床上
父亲则被移到堂屋的中央

_____这样的一个结尾,让我忍不住怀疑写作的年齡
     也就是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是适合的吗?
     当然,这是千朔读诗个见,省堂參考看看,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8岁时候父亲驾鹤远去
没有任何不妥,而且呈现了无尽的 哀伤
两个动词“抱”和“移”我觉得很传神。整首诗歌呈现了很安静的悲伤,但却很感人,千姑娘认为呢

[ 本帖最后由 薛省堂 于 2010-10-24 23: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千朔姑娘不知道,我有一部分诗歌完全是靠记忆写出来的,是把童年时期的我独立抽离出来的。我有一首诗歌《父亲》即是如此,附录如下,千朔姑娘的评论在诗歌报论坛是我个人目前唯一欣赏的一位,但对此诗歌的见解不敢苟同。


《父亲》

作者:薛省堂

那是在十几年前,我父亲请木匠为我们做家具

那家伙一手绝活,他为平木打眼

用的是长条形的凿子和鸭嘴斧

为不使平木跷起,他只半个脚板压住一端

做之棱角分明,他打开墨尺

我父亲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家具尽善尽美

那意味着我父亲在适当的时候帮木匠拉直墨线

终止他自己的活计

而我的父亲就在不远处做着木排

极其细心地用铁丝捆绑着竹筒



木匠请求我和他的小儿子共同完成一项差事 就是

我把我父亲送我的长腿鸟装进他小儿子的鸟笼里

并说我父亲一副短命相

事实上,我父亲除了嗜酒如命

他富于英明地算出木排的面积 用尺、寸丈量长宽

我父亲说我可以和木匠的儿子成为好友

像现在这样,我们应该到河对岸采几束狗尾草

艺术性地 他纵容我们跳下深水

千朔姑娘可以认真体会一下诗歌中“父亲”这个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支书脱帽致敬
我看到了一支苍白的手
抖了抖衣服上的灰尘
旋急离开
--------世态炎凉
整首诗歌呈现无尽哀思,与疼痛
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也许也是一种安慰
为父亲用黑色点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薛省堂 于 2010-10-24 23:01 发表
我8岁时候父亲驾鹤远去
没有任何不妥,而且呈现了无尽的 哀伤
两个动词“抱”和“移”我觉得很传神。整首诗歌呈现了很安静的悲伤,但却很感人,千姑娘认为呢


从这首诗的写作来看,当然是可以得知诗人(也就是省堂)个人对父亲的怀思与情感,但在这首千朔所提出的写作问题,並不是质疑诗人的內在情感的部份,而是所採取的写作的視角,因为如果就整首诗的笔调来看,无疑的,这种写作方式是一种成熟的语气,文字本身表现的技巧相当精煉,但这也是问题之所在,省堂在最后这一段写
 就在昨晚我枕着父亲的手臂沉沉睡去
 清晨
 我被抱到姑姑的床上
 父亲则被移到堂屋的中央

以时间来看,”昨晚我枕着父亲的手臂沉沉睡去”,这表示出诗人写作的时间点,是事件发生不久之后,这首诗就被完成了,但在接续而下的”清晨/我被抱到姑姑的床上/父亲则被移到堂屋的中央”这样看来,如果不是诗人有生病,就是诗人还小,(因此,我猜是后者),也就是因为我猜为后者,所以才提出,这首如果是第一人称為写作视角,是否会感覚奇怪,因为通篇读不出作者是在回忆父親的过往,而是流露出此刻(这里应改为”当下”才对)的一种伤怀,尤其是最后诗人又写了”就在昨晚我枕着父亲的手臂沉沉睡去”;所以,如果这首诗是写省堂你八歲时就完成的,那千朔当然感到佩服,倘若不是,这样写作的視角,千朔个人还是认为可以再思考看看,当然,不见得必須修改第一称,或许在某些可以表达时间点的地方,可以再想想

当然,如果省堂认为千朔提出的问题不合理,不予理会也是可以的,毕竟这只是一个交流的想法,提出个个人想法參考看看而已,若有冒昧还請多包涵,问好省堂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0-10-25 19: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千朔姑娘读了《父亲》没有,那里面同样有两个“我”开句:
“那是在十几年前”
首先已经讲明了创作时间,但其中诗歌所述的事情,是通过童年时期的“我”表述的,个人觉得没有问题的。
同样《葬礼》是我这几年的作品,但却是以孩童的眼光看的,只是容入了成年时期的情感和伤怀。诗歌取材自父亲葬礼那“一”天的事情,以照葬礼那天为时间参照,前天的我确实只是个刚记事不久的孩子。90年代的农村比较贫穷。只能用四轮车拉去埋葬。我们那里的风俗,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葬前是不能哭泣的,我印象中,只有我父亲被抬上车的时候,祖母才摔碎烟灰盆,开始放声大哭。
我声明一点,我有一部分诗歌是靠回忆创作的。而且诗歌中的“我”并不一定指代本人,这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浅显问题,我的这个《葬礼》可以理解成是我自己,但以千朔姑娘的论据却驳斥不倒。“昨晚我枕着父亲的手臂沉沉睡去”,这句丝毫看不出写作的时间点。不然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还以为是今天写的呢?

[ 本帖最后由 薛省堂 于 2010-10-25 13: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学习两位的探讨,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堂下午好

父亲的这首诗,在文字的描敘下,可以见到父子互动的亲情;也可以想象诗人对父亲的孺慕之情;但如果说要把<父亲>和<喪礼>一诗的时间来延续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考量
第一:这两首作品一定要同时间出现,如此对照,或许可以猜出作者<喪礼>一诗的写作是回忆式的
第二:读者必須先读到<父亲>这首诗,再读<喪礼>;其次是读者可能相当了觧诗人的生活环境背景,以及诗人的写作时期,所以,在阅读<喪礼>这首单一作品时,能夠联想,进而了解是诗人回忆式的写作

然而,当我在阅读时,上述两種情況都尚未存在,我仅是单从作品的阅读和理觧,发现创作时间点的一个突兀,所以才提出这个问题

省堂提到海子的<面朝大海>这首写作的时间来对比你写作的时间,可能在思考点上,和千朔所提的思考不太一样;海子写”从明天起”,这一个”明天”,我想多数读者都可以理觧当時海子所提到的明天,是一个假设;此外,海子的假设沒有牽涉到他写作年齡的问题;一个思想成熟的年轻人写这笔调的诗,不足為奇;可是

省堂的这首诗,就不同了,因为你所写作的对象是有专指的--你的父亲;其次还有一些家屬;再来,你认为”昨晚我枕着父亲的手臂沉沉睡去”,沒有明确指明时间,如果诗句中只有单这一句,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模糊狀态;但你随后所写到的:”清晨/我被抱到姑姑的床上/父亲则被移到堂屋的中央”正如你所说,这”抱”与”移”具有亮睛效果;这也是千朔之所以提出疑问的动机,诗人所写的父亲,在末段时,任何一位读者可以感受到,是诗人写自己的父亲,所以从”昨晚”到”清晨”再到”我被抱到姑姑的床上”这里,其实就已经很清楚在告诉读者,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因为”抱”这个动作,所產生的效果;千朔前言已提);然后,我们再回头看诗人写作的文字”从早晨七点钟到十点钟/我数着时辰/吊孝的人们/陆续送来鲜花和寿衣”这样不就等同告訴读者,诗人所写作的时间约是什庅时候了;当然,我个人倒是认为”抱”这个字是关键,因为一般正常的成年人被”他人抱”的情境,与诗人所写出被抱的情境,该是有所不同的~

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一点是不須疑惑;那庅,请多包涵千朔个人所提出的想法,原则上,千朔还是认为所有的讨论都只是个交流和參考的意见,至於诗最后的定稿,还是由诗人自己依写作的动机和目的,或者其情境而決定

若是造成你的困扰,请多包涵了,千朔再次问好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0-10-25 19: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心 于 2010-10-25 15:27 发表
再来学习两位的探讨,关注

好久沒见到子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诗歌中出现的时间和创作的时间没有关系的。
《警察来访》
作者:希尼

他的摩托车立在窗下,
一圈橡皮像帽斗
围住了前面的挡泥板,
两只粗大的手把

在阳光里发着热气,摩托的
拉杆闪闪有光,但已关住了,
脚蹬子的链条空悬着,
刚卸下法律的皮靴。

他的警帽倒放在地板上,
靠着他坐的椅子,
帽子压过的一道沟
出现在他那微有汗水的头发上。

他解开皮带,卸下
那本沉重的帐簿,我父亲
在算我家的田产收入,
用亩、码、英尺做单位。

算学和恐惧。
我坐着注视他那发亮的手枪皮套,
盖子紧扣着,有绳子
连结着枪托。

“有什么别的作物?
有没有甜菜、豌豆之类?”
“没有。”可不是明明有一垄
萝卜,在那边没种上

土豆的地里?我料到会有
小作弊,默默坐着想
军营里的黑牢的样子。
他站起来,整了整

他皮带上的警棍钩子,
盖上了那本大帐簿,
用双手戴好了警帽,
一边说再见,一边瞧着我。

窗外闪过一个影子。
他把后底架的铁条
压上帐簿。他的皮靴踢了一下,
摩托车就嘟克、嘟克地响起来。

(王佐良译)

从该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小学生:
“算学和恐惧。
我坐着注视他那发亮的手枪皮套,
盖子紧扣着,有绳子
连结着枪托。”

该诗歌的内容也是取自童年一天的事情,从诗歌中也不能看到回忆的成分,我想当时的一个“小学生”不应该有这样成熟的笔墨,依此推断写作年龄甚为不妥。我的《葬礼》和希尼的《警察来方》都是以一个孩童的眼光观察事情,所描述的都是当天的情景。若以“当天”为参照,诗歌中的“昨天”就很好理解。我想千朔姑娘时间的参考点有问题。而且我诗歌中的开头所出现的“从上午7点钟到10点钟”也是“当天”发生的事情,我并不能从中看出创作时间。

[ 本帖最后由 薛省堂 于 2010-10-26 09: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昨晚我枕着父亲的手臂沉沉睡去
清晨
我被抱到姑姑的床上
父亲则被移到堂屋的中央”
这段发生的事情是葬礼之前的,整首诗歌是从清晨开始写到清晨,而且后者稍微比前者早(从时间段上讲)不知道千朔姑娘发现了没有。整首诗歌出现的时间可以理解为“当天”之前的“晚上”即“昨晚”到送葬开始。没有任何突兀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0-10-25 19:00 发表

好久沒见到子心了,

忙于奔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言甚和我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上提一提这个作品,千朔和我讨论的问题可能对诗友遇到类似问题有参考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19: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