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先说道谦,这一段时间工作很忙,基本没有休息,身体也一直处于小恙状态,头晕加耳鸣,所以直至今天才抽空来完成作业:
一、11号的北金老周三首,宏远痛快!
1.《飞在天上 ,翅膀和心一起痛》
文/北金老周
我想到孟母三迁
不禁黯然泪下
昔日碧绿的家园
开满芬芳的童年
……
而今
消逝在霓虹灯下的
不只是梦啊!
连停驻的驿站也消失了
孟母啊! 我以为飞的更高些
希望就会有
可天亮了
我的眼前 依旧
虚无缥缈
此作思维开阔,超越图本,历史和现实的穿透,语言直白但不失内力。起笔孟母三迁之典故反衬运用,效果好极,使全诗一开始就站在高处,顺流而下,以“鸟鸣”批判现实的伤疤,主题很大,让人感受到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滚热心胸。各节间的衔接自然并层层推进,至末节达到痛的高潮和对现实的最重一击!是啊,支撑民生的核心是“希望”,如前方的“希望”都“虚无缥缈”,就什么都失去了,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极端危险的。“可天亮了”一句应该是故意放在第四节的末尾,气息的停顿折断如哽咽,痛彻人心.....
2.《抱着“德”字,我们集体自杀》
文/北金老周
哗啦啦,哗啦啦的
不再是小溪流淌
不再是瀑布直下
踩在古人的脊背上
挎着后人的头颅
我们,集体自杀
德,生长在一次次的说教之中
生长在一桶桶的腐烂之中
不堪设想
从哪里开始的“不是我的,我怕啥”
从何处传来的“公家的不怕”
从哪里摔倒,还能不能
从哪里爬起 屹立
我们,在 集 体 自 杀
踩在古人的脊背上
扬着勤俭的旗说“要忆苦思甜”
挎着后人的头颅
喊着“记住,不要像我们这样”
我们,在 集 体 自 杀
依然是第一首的文风,只是换成恶之主体言说,让我想起到监狱听那些腐败官员念悔过书的情景。这是从图本中提升出来的又一个现实主义佳作,内含强烈的批判、深刻的忧思。“踩在古人的脊背上\挎着后人的头颅\我们集体自杀”,意旨宏远透彻。“公家的不怕”、“记住,不要像我们这样”等几个熟悉的口语用得贴切自然,“刺杀”得力。整体上可调理精练些。
3.《藏在波光粼粼里的童年》
小时候,我问妈妈
河的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说:河里是童年
河那边是什么?
童年是什么东西?
妹妹问的理直气壮
就是现在,可以用船浆划
可以看鱼儿游
还可以背唐诗,记宋词
听妈妈讲故事
哥哥抢着回答
“所以要把握好现在”
河的那边是?
我们长大了再告诉您!
这一首质朴轻盈,意向悠远,当然是“河的那边”人的反思,蕴含对人生不确定性的怅然迷茫......总体感觉浮了些,凝聚和暗示的浓度不够。瞎说了,呵呵。
北金老周这次临屏的作品,让我读之痛快。高远的胸怀、深邃的目光融合现实的脉搏,比那些沉湎于自我、从语言到语言的散发着尸体腐臭的诗作感觉来得爽。今后可在语言的沉凝上下些功夫,互勉吧!
二、15号绿Z衣的一首,清雅心志!
《城市上空的鸟》
文/绿Z衣
怕只是来得太过匆忙
被季节咬断炊烟
你的凄楚,往事,落花的冢
那些明,那些暗,城市灯火
走吧!没人知道
你羽翼上系着
他们怎样梦寐千古的南山悠悠
绿Z衣是一个认真严谨的诗人,前一段在红顔玩时,渐有熟悉。据她自己说不擅临屏快打之类的即兴写作,但这次她却欣然赋笔,短短七行,表达了一段心路历程和执着的坚守(或称为对现实的避弃)。不知怎么了,这一段时间读到不少反映对喧嚣的城市生活感到厌倦的文字,包括我也写了一些。绿Z衣的这个短诗简洁明快,依然渗透惯常的优雅心志。可能是时间急促的原因,表达上滑得过快。
三、16号青竹文书的一首,走向成熟!
《我得背起你》图一
文/青竹文书
A
我背起你,用瘦弱的身体
森林日渐单薄。
高歌的日子已经远离。那里一片火光
这里一片斑驳。
我得背起你,一点点小的家
天空没有了支撑。
B
我们从此要流离失所
城市要远比山坡闪亮,繁华。
那些幸福的人
他们进入梦乡,把我们置于脑后。
三两堆空寂的泥土
将我们掩埋。
C
下午四时,北方有风吹来
可怜的畜生啊!你们羽毛尚未长齐
挤在干皱的窝里
在妈妈衰败的身体上,尖声中
承受着高空的危险
折翅的疼痛。
青竹文书,挑战者的老版主,年轻才气的兄弟!以前的作品充斥深沉忧郁的气质,语言诡异,张力十足,虽不免有年少强说愁的嫌疑,却表现出很强的写作潜力。近期他在变化,此次临屏可见端倪。此作结构有一定新意,以图中老鸟为主体叙述,ABC三节表达有逐步加重的趋向,语言舒展,气息沉缓,意象的铺垫基本到位,每节的结尾适度发力。总体来说,此作反映出文书兄弟诗歌创作的成熟趋向。个人觉得此作的弱点在于三节用力平均了些,内在意旨的呈现递增效果不够,造成阅读的兴奋感散化了。
[ 本帖最后由 晓月清辉 于 2007-9-16 17:5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