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诗歌报》第八期接龙诗歌大赛冠军作品《永远的家》的解读
《永远的家》 作者:晓月清辉
走进江南
慢慢就走成才子娇娃
胁间斜刺的刀剑悄然卸下
落土成柳,秀发点水
黛瓦粉墙,千年燕泥垒就
轻举一池蛙鸣,荷碧莲香接天
在一壶碧螺春里展开竹简
怀古及今,何须悲天悯人
留连于乌衣巷的晨曦晚霞
吚呀门响处,闪出似曾相识的桃花
夜半,寒山钟声打开花窗
送一匹蟋蟀跳过断桥,迎接月光新娘
江南,婉婉约约
穿透浩渺烟波,静守清醇
和风挥一笔写意行楷
丽日弹一曲古词新韵
江南,梦里童话,永远的家
风流,怎惧雨打风吹去
应壮飞兄之嘱,为《诗歌报》第八期接龙诗歌大赛冠军晓月清辉作品《永远的家》作点评,显然是件愉悦的事,但亚军去点评冠军自觉不甚妥当,所以我试着用自己的个人观点作一浅薄的解读,不当之处请晓月清辉和众诗友谅解。
每一首好的诗主要表现在:风格独特、意象和谐、脉络清晰、喻意吻合,对主题有着较为深刻的思索和把持。自古以来“江南”是诗人们偏爱的方向。诗歌在创作之初常常被痛楚和快乐所左右,但阅读者必须重新找回这种令人震撼的细节和场景,从而获取同样的享受。《永远的家》一开始就引领我们前往“江南”的杏花烟雨,其间的句子浸淫着古典的诗意但又仿佛是一幅被渲染的水墨册页。整首诗篇中都飘浮着诗人对江南的感染:寒山钟声、一池蛙鸣、黛瓦粉墙、浩渺烟波等等不胜枚举,在第一节中安排着一行拍案叫绝的诗句:“胁间斜刺的刀剑悄然卸下\落土成柳,秀发点水”就是这一动态鲜活令人神往的一笔,记忆中留存的美好被诗人唤醒和确凿。从第二节起直至第四节,诗人打破了时空的隔阂,聚汇古今的闲情逸致:黛瓦粉墙,千年燕泥垒就\轻举一池蛙鸣,荷碧莲香接天\在一壶碧螺春里展开竹简\怀古及今,何须悲天悯人……夜半,寒山钟声打开花窗\送一匹蟋蟀跳过断桥,迎接月光新娘……这一切源于自然的倾述,娓娓道来,使江南所包含的人物景致、文化意蕴、生活造像跃然纸上,让读者有了慕然的神往。
江南,婉婉约约\穿透浩渺烟波,静守清醇\和风挥一笔写意行楷\丽日弹一曲古词新韵\江南,梦里童话,永远的家\风流,怎惧雨打风吹去……“一种柔媚、悠闲的生活一滴滴注入了古老的家园”,沉湎的牵思,优雅的措辞和纯情的恻隐令我读之钦慕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