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206|回复: 11

情趣盎然哲理诗(《方政现代哲理诗选》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6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方政新诗集《方政现代哲理诗选》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国际标准书号ISBN 7-5063-3820-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33880号,售价:18元人民币。

       地址:南京尧化门街189号     栖霞区文联       方政

       电话:025-85664223           EMAIL:fz0326@163.com

       [作者简介]:

       方政,男,1951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当过插队知青、教师、车工、工会干事、区级机关秘书、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现在南京市栖霞区从事文联工作,兼任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已出版诗集《诗羽栖霞》、《人生况味》、《方政短诗选》等,诗作多次在全国及地方诗赛中获奖,并获南京市文学艺术奖,提出的“新格律诗”理论和创作实践已引起诗歌界的注意,诗作被多种选本选入,2004年7月,诗刊社等单位曾在北京举办“江苏诗人方政作品研讨会”。目前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诗论、散文。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生活
——序《方政现代哲理诗选》

                                                杨光治

    今年三月,我读了《扬子江》诗刊2006年2月号后,发现此期的短篇佳作颇多,因而满怀欣喜地写了一封短信给该刊编辑部谈点感想,并对诗坛当前的情况发了一些议论。
    六月初,突然收到南京的方政先生的来信和一叠诗稿,说是由于“读了您给扬子江诗刊的信,深受启发”,“于是尝试着整理了一个集子”寄来,要我为它写序。“深受启发”一语过誉了,我这名“老生”只是不怕惹新潮人士生气,说几句必须常谈的真心话而已,水平并不高。写序虽属苦差,但义不容辞----在很多人正用尽合法或非法手段来挣钱、麻将的声音响彻大街小巷的今天,方政竟然仍醉心于与发财、娱乐无缘的诗歌,还准备拿钱来出版诗集,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我又岂能偷懒?但因公私杂事缠身,直到昨天才拜读他的大作;发现其中的《是的》是我那封信中所列举的佳作之一,更促使我不顾酷暑拉出键盘。
    诗歌创作固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决不是孤家寡人的事业,神经正常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诗必须争取读者,否则就难以繁荣。而欲达此目的,它必须在内涵方面具有吸引力。作为一名“老牌”读者,我认为能让人读后既有所感还有所悟的作品最佳,因而特别欣赏饱含着感情的哲理诗。与此同时,它还必须在形式方面具有吸引力。在生活节奏日益急促的今天,广大读者对那些行苍苍、字茫茫的东西只能畏而远之,所以诗应当尽可能做到短小精悍----此说并没有背离诗的本质,精练本来就是这种文体的特征。出于上述理由,我近年着力推崇短小精悍的哲理诗。
    素昧平生的方政与我志同道合,而且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本诗选即是证明。就说上文提及的《是的》:

        少儿时
        面对这世界
        我连连点头
        是  是  是

        青年时
        面对这世界
        我常常摇头
        是吗

        年老时
        面对这世界
        我既没点头
        也没摇头
        只是说
        是的

    概括地写出了人生各个阶段对外在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是”和“是吗”、“是的”的内涵大不一样,后者是懒得表态或不便表态,蕴含着无奈的叹息。此诗用语平易,但相当深刻地展现出不仅仅是作者一人而是芸芸众生的心路历程,堪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之作。

    《蚊帐》同样耐人寻味:

蚊虫略施小计
便把人
赶进了


有一方安逸
梦中
便不再算计
蚊虫的灭亡

    采用暗喻的手法来表现一种很多人共有的劣性,很有思想深度。作者同样没有运用一个褒贬词语,但褒贬已在诗中。
    我还很欣赏他的《文革》。此诗将不少人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疯狂行为,喻之为“站着做梦/走着做梦/睁着眼做梦/喊着口号做梦”,而且“你不知我做梦/我不知你做梦”,把人们被胡弄得昏头转向的景况写绝了。 《青丝和白发》也很值得一读。“满头青丝/耻笑白发”是“洼地里一篷嫩草/正仰望雪山/高处不胜寒”,这是给那些浅薄年轻人的一声响亮的棒喝。
    此外,《面对石头》、《站牌》、《浪桥》、《针刺之悟》、《石牌坊》、《脸谱》、《一些丢在脑后的事情》、《风筝》、 《漫步》、 《钥匙串》、《砚》、《风景》等等,也是构思精巧、隽永有味的短章。
    上述诗歌,都凝聚着知性(哲理)和感情。写到这里,我要抄袭一下自己。我在给《扬子江》编辑部的信中曾写道:“这些作品所涉及的题材都是朴素的、普通的。它们所抒之情,都是人之常情,因而具有引发众多心弦共鸣的基础;由于抒得真切、新巧,所以富有吸引力。它们所蕴含的哲理,都是人们早已认同并积存于心底的公理,令人读后心悅诚服;而且能将哲理自然地寄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遂成佳作。加上它们都写得短小精悍,所以令人乐于阅读。”这段话,完全可用来评论方政这些诗作。
    这本诗集的优秀作品不止上文提及的这一些,也不是所有作品都这样优秀,民谚云“十只手指有长短”,此乃正常现象。然而总的说来,它是一本可读性强、有益于世的诗集。
    目前,诗歌的读者越来越少。它亟须振兴,最有效的行动是:拿出读者喜爱的好诗来。方政已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愿他继续下去。

                                  2006年7月中旬,于广州。

(作者为著名文艺评论家、原花城出版社副总编辑)

[ 本帖最后由 晓月清辉 于 2007-4-26 23: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情趣盎然哲理诗
——方政近作赏析

王家干

    我喜欢读诗,尤其是富有哲理的小诗,这个爱好是从童年开始的,先是古体、近体,接着是新诗。从白居易到泰戈尔,古今中外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一番,即使是裴多菲的诗,我还是喜欢这样的一种译本: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情趣盎然,耐人寻味。这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啊!反思当今诗坛近三十年的状况,诗句越写越长、句式越来越怪、诗意越来越糊涂的作品越来越多。十七年前,我曾在南京一次创作研讨会上发出过“旧诗是被旧人搞坏的,新诗是被新人搞坏的”感慨。并准备与诗歌绝交,写一篇《从诗迷到诗盲》的声明,从此不再读任何诗集。只是在前年应江苏文艺出版社之约编写《中外诗歌精选》(小学版)时才又把中国九十年来的新诗佳作重新翻阅了一下,用我的这个标准选编了两本诗集。据出版社不断给我付酬的情况分析,销路还可以,因此我坚信我的诗歌主张不是歪门邪道。
    近来有一本当代哲理诗选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的《风景》过目不能忘记:
游人
从千里之外
前来观风景

    我们
    从千里之外
    前去观风景

    生在风景中
    不见风景
总是风尘仆仆地
追寻
    这首短诗是年龄比我小、武艺比我高、胆量也比我大的诗友方政先生之大作。只三小节、十行、共四十一字。看似平铺直叙,全由大实话组成,直到最后一句读完,才异峰突起,使您产生深长的回味并立即共鸣合拍。是啊,一般人总是对自己身边的事物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名句“身在宝山不识宝”即此谓也!但是通过新诗表现它,用平常的白话说出它,产生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却是方政的一大绝招。
    类似这样构思精巧的作品还有许多。如《风筝》:
    说是放飞了
    又舍不得放得太远
    只得用心思牵着
    就这样
    不上不下
    真绝!诗人从人所共知的放风筝这一说法中发现了很大的弊端:你是把风筝真的放出手了吗?没有啊!始终“用心思牵着”,这才导致了“不上不下”。读着这耐人寻味的诗句,我的心思顿时也成了诗人放飞的“风筝”,而且也不能随意乱飞,因为它同样也被诗人“用心思牵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大多人所熟知的,它修正了从牛顿以来对空间、时间、引力三者互相割裂的看法以及运动规律永恒不变的看法,从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诗人方政的《相对论》当然不是解说这个高深的理论,他是另有别解:
    同床异梦的夫妻
    只觉度日如年
    彼此竟延长了生命
   
    如胶似漆的伴侣
    只觉光阴似箭
    瞬息间已不再年轻
    巧妙的比喻,我想起了古人的名言“欢娱嫌夜短、寂寞知更长”。这个“相对论”是多么富有情趣的现代化解析啊!
   《楼上楼下》诗作也是用了比较平实的白话:
    告别平房而高升
    你住楼上
    我住楼下
    打破了固有的平衡

    高楼上观风景最妙
    你在上层
    我在下层
    不同的景致出自不同的楼层

    爬惯楼梯便不畏崎岖
    你上楼
    我下楼
    有台阶才有跌宕的人生
    相信每一个读者掩卷长思,都会有丰富的联想,人生大世界的绝对真理全浓缩在这“楼上楼下”中。诗人的另一首《蚊帐》则是他在夏夜蚊帐中枕头上对人生的另一种感悟:
    蚊虫略施小计
    便把人
赶进了


    有一方安逸
    梦中
    便不再算计
    蚊虫的灭亡
    可怜的“独善其身”且自以为得计的“人”啊,您为什么如此自私又如此心安理得呢?诗人看似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仅仅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而在《面对石头》中他则有不同凡响的发现:
    横亘石头的地方
    是绕道而行的地方
    是跪拜祈祷的地方
    是排石开路的地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又一次巧妙地为读者演讲着人生哲理。
   “诗者,思也”。勤于思考、长于发现、巧于表达的方政在一次出行中,因有汽车抛锚经历而有了《推车》的构思和创作:
    客车抛锚了
    推一推才能发动
  
    一些人下车推车
    一些人不愿下车

    一二三
    发动机重又轰鸣

    我们推动了别人
    也推动了自己
    最后一句“也推动了自己”是使用了画龙点睛的手法,没有这句升华了主题的“诗眼”,读者便无法理解诗人的心思,自然也不能达到审美的目的。诗人在说理的同时也在剖析社会和自己,在《说谎》中,他是这样发现的:
    说谎
    会造成失血的后果
         
    说谎脸红
    是血往上涌
    待到恢复常态
    血已有所失落

    经常说谎
    不再红脸
    并非脸皮变得太厚
    而是因为失血过多
    诗人虽不是医生,但这里的“失血过多”却是对经常说谎却又不再脸红的那些人最准确的诊断!作为读者,我对诗人所说的“并非脸皮变的太厚”那句有一点不同的看法。窃以为,“失血过多”固然是症结所在,但“脸皮厚”也应是病因之一,二者兼而有之比较妥贴。
    像以上那样精彩的诗作还远远不止这些,怪不得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为其举办作品研讨会呢!作家出版社为其出了本列入中国作家丛书的《方政现代哲理诗选》呢!在诗歌走入误区,在读者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方政的哲理诗是照亮新诗之路的一支火把!作为热恋诗歌几十年的诗迷,我想用他的《是的》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
    少儿时
    面对这世界
    我连连点头
    是是是
  
    青年时
    面对这世界
    我常常摇头
    是吗

    年老时
    面对这世界
我既没点头
也没摇头
只是说
    是的
是的!我们南京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曾任中共栖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栖霞报总编、现已退居二线但又转移到文联当负责人的方政先生,我虽然痴长您六岁,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都是经历了相同坎坷的同行者啊!



作者:王家干
地址:南京市六合区王家田21号总工会6楼都市文化报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诗的一些想法

方 政



诗其实也是说话的一种方式。话当然应该好好说,但真要说好也真不容易。要做到不说怪话、胡话、疯话;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不说陈腐的话、老旧的话、低俗的话。要说就说真心的话、高尚的话、新鲜的话、动人的话、启人心智的话、令人感悟的话。



诗贵有真情。诗是最直接表达人的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真情实感是诗的生命线。诗的感情的真实,我觉得首先是指诗人抒发的情感,确实是他体验过的有深切感受的情感,而不是无病呻吟。但仅仅有这一点还不够,同时还应该是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的情感。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力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情感的力度往往来自对生活认知的深度。这是诞生真诗的一个重要前提。



诗是要讲究形式的。正如画画要有个框,唱戏要搭个台。漠视或轻慢诗的形式,将严重影响诗的品质。这里有个粗细之分、文野之分的问题。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好诗应该是深刻的(或积极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但什么是新诗的完美的艺术形式?这也正是让众多诗人困惑但又是必须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诗是需要批评的。写诗也如唱戏,需要喝彩。唱得好,需要有人捧个场,鼓个掌。唱得不好,也不妨喝个倒彩。
但这喝彩有个前提,必须公平、公正,而不能优劣倒置、良莠不分。
当然,诗创作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优劣一时难以决断,这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出以公心,不以个人的好恶或小圈子、哥们儿的好恶定是非,让时间和读者来作出最终的检验。



诗是要有所发现的。诗也如科技发明,是创造性的劳动。诗无达诂,只是相对而言,过分地强调这一点,就陷入了虚无和诡辩。写诗,除非是写给自己看的,搁之抽屉,束之高阁。否则,就有个读者接受的问题。怎样让读者接受,最重要地是要有“诗意的发现”。当然,同样的一首诗,因为读者的水平、阅历、欣赏的角度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但作者心中应该是“明晰”的,必须要有一个“诗意的发现”。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诗的深浅。如果缺少“诗意的发现”,又偏要敷衍成篇,便成就了“伪诗”。



诗是可以口语的。口语入诗,古已有之,何况当今白话时代。好的口语诗别有一番口语的滋味。口语诗的难度在于,语言是口语的,诗意是浓郁的。写得不好就变成:保留了口水,放逐了诗意。



诗有境界的不同。我把评价诗的优劣概括为四句话:浅入浅出,让人一览无余,不会是好诗。浅入深出,明明没有内涵,却故弄玄虚,也不会是好诗。好的诗多是深入浅出,字面上看是浅显的,而其中的意蕴却很深,耐得咀嚼、回味。深入深出,也有好诗,但往往晦涩、难懂,曲高和寡。



诗自有诗的价值。有人拿小说家与诗人作比,认为诗不过是雕虫小技,认为不写小说特别是不写长篇小说是不能称为作家的。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能作类比的。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首短诗都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非要作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首优秀短诗的价值并不亚于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的价值。此说并不需要举例,一部中外文学史已经用事实作了雄辩的证明。



写一首好诗。年轻时觉得这很容易,一激动,一天写上几首也非难事。然而年轻时写的诗,太多成了次品和废品。
一年写好一首诗。有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目标。我曾经以为这个目标定得太低。然而终于知道,这是个太高的目标。假如一辈子能有一首诗乃至数首诗经得住读者和时间的检验,进入诗史,长久流传,那就不枉做了一回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7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周六与方政、雪丰谷等人游山喝酒谈诗,并获方政新诗集,快哉!特与大家共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7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有非常多的可取的地方。特别是四楼上的东东。好东西,红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7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好东东!学习,问好清辉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可以口语的。口语入诗,古已有之,何况当今白话时代。好的口语诗别有一番口语的滋味。口语诗的难度在于,语言是口语的,诗意是浓郁的。写得不好就变成:保留了口水,放逐了诗意。

呵,晓月这个弄得好,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方先生对诗的想法,说也在理!问好两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8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包了,谢谢清辉兄长,辛苦了,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诗的一些想法

方 政



诗其实也是说话的一种方式。话当然应该好好说,但真要说好也真不容易。要做到不说怪话、胡话、疯话;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不说陈腐的话、老旧的话、低俗的话。要说就说真心的话、高尚的话、新鲜的话、动人的话、启人心智的话、令人感悟的话。



诗贵有真情。诗是最直接表达人的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真情实感是诗的生命线。诗的感情的真实,我觉得首先是指诗人抒发的情感,确实是他体验过的有深切感受的情感,而不是无病呻吟。但仅仅有这一点还不够,同时还应该是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的情感。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力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情感的力度往往来自对生活认知的深度。这是诞生真诗的一个重要前提。



诗是要讲究形式的。正如画画要有个框,唱戏要搭个台。漠视或轻慢诗的形式,将严重影响诗的品质。这里有个粗细之分、文野之分的问题。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好诗应该是深刻的(或积极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但什么是新诗的完美的艺术形式?这也正是让众多诗人困惑但又是必须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诗是需要批评的。写诗也如唱戏,需要喝彩。唱得好,需要有人捧个场,鼓个掌。唱得不好,也不妨喝个倒彩。
但这喝彩有个前提,必须公平、公正,而不能优劣倒置、良莠不分。
当然,诗创作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优劣一时难以决断,这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出以公心,不以个人的好恶或小圈子、哥们儿的好恶定是非,让时间和读者来作出最终的检验。



诗是要有所发现的。诗也如科技发明,是创造性的劳动。诗无达诂,只是相对而言,过分地强调这一点,就陷入了虚无和诡辩。写诗,除非是写给自己看的,搁之抽屉,束之高阁。否则,就有个读者接受的问题。怎样让读者接受,最重要地是要有“诗意的发现”。当然,同样的一首诗,因为读者的水平、阅历、欣赏的角度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但作者心中应该是“明晰”的,必须要有一个“诗意的发现”。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诗的深浅。如果缺少“诗意的发现”,又偏要敷衍成篇,便成就了“伪诗”。



诗是可以口语的。口语入诗,古已有之,何况当今白话时代。好的口语诗别有一番口语的滋味。口语诗的难度在于,语言是口语的,诗意是浓郁的。写得不好就变成:保留了口水,放逐了诗意。



诗有境界的不同。我把评价诗的优劣概括为四句话:浅入浅出,让人一览无余,不会是好诗。浅入深出,明明没有内涵,却故弄玄虚,也不会是好诗。好的诗多是深入浅出,字面上看是浅显的,而其中的意蕴却很深,耐得咀嚼、回味。深入深出,也有好诗,但往往晦涩、难懂,曲高和寡。



诗自有诗的价值。有人拿小说家与诗人作比,认为诗不过是雕虫小技,认为不写小说特别是不写长篇小说是不能称为作家的。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能作类比的。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首短诗都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非要作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首优秀短诗的价值并不亚于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的价值。此说并不需要举例,一部中外文学史已经用事实作了雄辩的证明。



写一首好诗。年轻时觉得这很容易,一激动,一天写上几首也非难事。然而年轻时写的诗,太多成了次品和废品。
----------------------好的思想,学习,辛苦晓月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不错,受益了!
诗人有一双敏锐深邃的眼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0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