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蓝枫

诗歌报争议作品探讨(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7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用暗喻的手法,这点能够感觉到,但是,喻的是什么。费思量,从这点看,作品趋于蒙胧化,在七八十年代,应该是很好的是诗歌了。说老实话,我最怕朦胧,特别是让人不着边际的朦胧,个人认为,诗歌还是要能够让人读懂,因此,拒绝 隐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7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赞同上面郁汀的说法。

[ 本帖最后由 郁雪 于 2007-2-8 11: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7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到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
“隐的很深” 这个深是指的诗歌的语言还是诗歌的意象?
我觉得有的人写的诗,就是叫我去猜迷语一样的去猜想
为什么要写这句?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而不是叫我去看 他或她的这首诗的整体用意是什么,
和要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猜来猜去的诗我不喜,
但不排除 竹子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所以也只能停留在这个位置上去看一首诗歌了
可能竹子的话与蓝枫要求的不一样
没有真对上面的诗去点评
这主要是竹子不会点评:)
就 乱说点自己的诗观
嘿嘿 走人 了
怕 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竹 于 2007-2-7 19:13 发表
听到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
“隐的很深” 这个深是指的诗歌的语言还是诗歌的意象?
我觉得有的人写的诗,就是叫我去猜迷语一样的去猜想
为什么要写这句?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而不是叫我去看 他或她的这首诗的整 ...

一番话很有针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继续讨论吧。但不管你怎么看待这首诗歌作品,请一定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去交流,拿出自己的素质。这样,才是我们作为爱诗者对于同样写诗的人的起码的尊重。今后挑战者还会不定期推出更多争议作品,供大家集中探讨,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诗歌,促进共同进步。请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

[ 本帖最后由 蓝枫 于 2007-2-7 23: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7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期待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07-2-5 10:20 发表
当诗歌成为了单个词语的分解,那这么的单个词语是隐含在其中还是被迫消失呢?我们在追求意向的奇特的同时,是否早已经忘记了读者的感知。如果诗歌成为了真正的小众化的产物,我估计离死亡不远了 。

     如我辈大众化或者说民间类的读者对这样的作品是无法消受的。但这样的交流剖析却很有意义,至少从我看来学会了怎样去理解、进入一首诗歌作品,特别对初学者和朴素写手是一 场教学课。所以,是好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雏,本义为"小鸡",后引申为"幼禽",再后词义进一步引申,有很多意思,较常用的一种有"轻薄"之贬义.这首诗名"雏菊",却不可把雏与菊分开来理解.我翻过现代汉语词典,未发现有雏菊一词.现在可以猜测一下,雏菊乃是一个外来词,是菊一个品种,有小的意思,即花朵较小的一种菊.
汪抒的诗,我在诗生活读过一些,这首诗的标题之所以令人费解,并非有什么深义,而是缘于诗人内心"先入为主"的一种假设,误把雏菊定性为某种大家可能苟同的隐喻的喻体, 不妨直接说是轻薄之人(女),然后在诗中构筑了一种神秘但不难想像的情况,给读者留下了诸多不一但趋同的想象空间.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知汪先生是否认同.

[ 本帖最后由 一树碧无情 于 2007-2-8 08: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枫 于 2007-2-7 22:59 发表
大家继续讨论吧。但不管你怎么看待这首诗歌作品,请一定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去交流,拿出自己的素质。这样,才是我们作为爱诗者对于同样写诗的人的起码的尊重。今后挑战者还会不定期推出更多争议作品,供大家集中探 ...



强烈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诗好坏的标准问题

认真读过以上各贴,感觉大家触及了当代诗歌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即一首好诗的标准问题。今天拿名家汪先生这首作为样板,着实选得不错。去年有人拿赵丽华的口水诗开刀,是另一个方向,而这正是他的一个反方向。其实天涯的写作同盟会同志也拿名家王小妮的诗开刀。正也是讨论这个问题。方向的选择也与之相同。

  如此关注的问题,我也不妨来谈谈看法。
先行剖析全诗
《雏菊》——————题目给人一种嫩嫩的美好事物的感觉,给人的联想是少女、新婚等

潮湿的空气————————————此句平,实写
把安静和光影分开————此句最为费解。因为光与影有时是安静氛围的构成,有时又
                                             不是,因为安静指的是声音。深入地理解的话,是指空气的
                                             潮湿,使得安静中看到纷乱的光影。但作者只是分开。也可
                                            理解为,使得纷乱的光影中生长一种安静。所以安静与光影何
                                            者为实何者为虚是不明的。
围墙,但后面的院落看不见————院落显示神秘与阴暗(内)
一辆黑色的小车停泊已久—————小车显然是在办事(外)
它锃亮的身子使时间打滑—————这句最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抽象的时间进程
一个人影飘离过来————————这句甚美,意象轻灵,使全诗笼罩在一种恍惚朦胧的
                                                          意境之中。这也是汪诗的特点。

总述:汪抒的诗我读过不少,他的诗有着独特的个性。一是短,俱在15行之内。二是色彩淡,近乎水粉与铅笔  ,三是意境朦胧、冲淡。四是意蕴隐,不仔细地研读,几乎难以读出意义来。但是汪诗比一般隐晦的诗又有着鲜明的区别。一是他的诗绝不违反正常的语法,很少变形。二是他的诗意象并不重重叠叠,感觉通篇互通,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索解。三是汪诗的意境是明晰的,追求陶渊明与孟浩然之冲淡一格。
          楼上跟贴的质言,全乎集中在对汪诗冲淡一格的正确理解。这当然也是汪抒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冲淡是一种境界,它要达到的是不言即言的效果。汪抒所有的诗都是不言的,都是以景自言,辅以暗示。这首诗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写法的难度就在于什么样的不言能达到自言的效果和你要言说的内容是否是高于欲言的物象。物象的聚焦能否达到使读者思维开启的效果,是物象自言功能实现的关键。如果物象不存在聚焦,也就不存在力量,读者思维就会零乱而茫然无解。而物象的聚焦度不够,则诗的意境不明晰,缺乏美感,虽思维有所开启,但也接近于无解。它的一个反面则是物象过于聚焦,达到了自燃的效果,这就与普通的托物言志之诗产生了一致,又不具备汪抒所追求的效果。
        那么,这首诗是否达到了汪诗创作的目的呢?我说,基本达到。因为此诗的意境是清晰的,色调是统一的,给读者产生一种迷离恍惚之美感。欣赏当此,按尹才干的说法,这首诗至少产生了“态”与“色”两种审美享受。至于其中的意,由于物象的聚焦度还不够,意指是无限解与无解的。作为读者,我们只能自由处理或者置之不理了。

     这也是我读汪诗的原则。读境不读意,汪诗大多如此。但愿有一日,能遍见汪诗中“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雾里看花.乱池探月.诗歌在河的对岸,桥断....谁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的高明,就在于,句子在转换和跳跃之间给读者留有参与的空间和填补空白的坦途.字简意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诗,我也许还没有入门.但我真的不喜欢像<<雏菊>>这类过于玄乎的诗.我个人认为,诗

歌的过于朦胧,甚至晦涩,只会让诗歌愈行愈孤单,而不是增添所谓的美感和深度.诗歌应该

让大多数人看的懂!也只有让大多数人都看得懂的诗歌才会有生命力.

[ 本帖最后由 梦里花落知多少 于 2007-2-8 17: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不错,这个栏目更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雏菊》

潮湿的空气
把安静和光影分开
围墙,但后面的院落看不见
一辆黑色的小车停泊已久
它锃亮的身子使时间打滑
一个人影飘离过来

两年前我看这首诗歌一定很不喜欢。但现在确实偏好这类能够咀嚼的文字。诗歌是用象征的手法写成。象征诗歌已经不再象传统的诗歌去描写呈现事物的外部,而是深入事物的内核去描写。使简单的意象精神化,神秘化,寻找具体物象心灵的语言。这具体物象的心灵也是诗者心灵的共鸣体系。
这首诗歌的缺点在于“安静”一词用的不够透贴。“围墙,但后面的院落看不见”这里转折处有点问题。其它的无论意境和主题的营造都很巧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