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181|回复: 46

【诗是靠技术无法达到的地方】文/洪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6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是靠技术无法达到的地方

      ――序古筝诗集《虚构的房子》
   
       文/洪烛
   

    我的故乡南京是出诗人的地方。那里有我众多的诗友。有些还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即相识并交往的,大家的友谊也就是“跨世纪”了。由于爱上诗时的年龄较小,即使十几年过去,也都还算年轻。女诗人古筝就是这样一位我挺珍视的朋友。有那么几年,我回南京探亲,总要约上古筝以及黄梵等一班诗友聚一聚。每次,她对诗的热爱以及独特见解,都令我刮目相看。新世纪以来,大家的联络少了点,但由于互联网发达了,我反而更多地读到她不断寻求突破的新作品。越来越富有某种成熟的韵味。看来诗歌一点也没有辜负坚持下来的人。

    我们那个年代的许多人,都是在并未真正懂得诗是什么的情况下,开始写诗的。所以注定将走很长的弯路,才寻找到真正的起点,体会一番重新出发的感觉。我自己是这样,估计古筝也是这样。这已算是幸运的了。有些自以为是的诗人,至今尚未懂得什么是诗,纯属按照个人对诗的错误理解写着“非诗”。我可以宽容地认同他们为诗人,却拒绝承认他们写的是诗――至少,我在阅读时无法说服自己。

    古筝的诗之所以容易唤起我的感动,在于她是把诗看得很神圣的前提下写出来的,首先已感动了她自己。因而,绝少“废品”。她不仅坚持着诗歌,还坚持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这么些年过去,她的诗歌既不是“知识分子”流派的,又不是“民间”风格的,更不是所谓“第三条道路”的,它还是她自己的。她应该为之感到骄傲还是遗憾?相对于流派林立、争论激烈的诗坛,她更乐意保持一种“票友心态”。因为诗不属于热闹,而属于宁静。诗的意义,不在于共性,而在于个性。艺术可以划分群落或派别,而诗比艺术更高明之处,正在于:每个诗人都应该自成一派,有独立的审美体系。人数越多的诗歌流派,越令我怀疑:其诗风要么是太容易模仿了,要么是太容易被模仿了,缺乏必要的难度。一个诗人,做到拒绝仿效别人,是容易的;做到令别人无法仿效,则太难了。相比而言,我更关注诗坛上“孤独的人”或“多余的人”。譬如女诗人古筝。她是无法复制的,因而不可多得。

    古筝很少写流行的口语诗,很少“后现代”。她更忠实于诗的传统美或古典美,适宜书面阅读。她是诗的“原教旨主义者”。口语的倾向和书面语的倾向,分别证明了文学的两种野心:前者是为当代的读者而写作,后者则把读者的范围延伸向未来,或者说,它力图为永恒的读者而写作。一位作家的语言风格,潜在地受到他(她)臆想中的阅读对象的影响。同时体现出他视野的远和近:是热衷于对空间的感召力,还是热衷于对时间的穿透力?是追求生前的伟大,还是追求死后的光荣?是说给已存在的耳朵听的,还是写在纸上,留待尚未出现的眼睛读的?是比音量,还是比耐心?这么一比较,也就能大致看出古筝的创作观及诗歌对她的意义了。

    因为相信缪斯的存在,我算不上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诗歌与宗教的区别,仅仅在于它更虔诚、更狂热、更富有牺牲的精神。作为诗人,我心目中的“万物主宰者”是个女的,她的乐器(譬如竖琴)是我的武器。古筝也是如此,她是信仰诗神的。而且,由于性别的缘故,她与缪斯似乎更为亲近。古希腊的萨福开创了女诗人的传统,而古筝捧着的是中国式的古琴――它一点不比西洋的竖琴差到哪里。写诗的人能体会到一种非其他职业所能带来的快乐。这么些年,也许古筝并不是想坚持写诗,而是不舍得放弃那种快乐。她活得很值!

    给古筝诗集写序时,我忽然联想起一个学理工科的大学生,问我诗是什么。我回答:诗就是用你所学的知识无法理解的一些东西。诗不是常识,也不是知识,却是更为朴素的真理――与心灵有关。即使在它反常识、反知识的时候,也能让人信服……不知古筝以为然否?
    诗人不是手艺人。诗也不是一门技术。恰恰相反,它是靠技术无法达到的地方。是非理性的。是人与世界相遇后产生的某种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因此,它笼罩着一份神秘主义色彩。正如我们日常所说的神来之笔、下笔如有神呀什么的。灵感,即是诗人头脑中分泌的古老的兴奋剂。在诸多文学式样中,诗从来就不是常规武器,而是化学武器――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它都会产生难以言传的感染力……读古筝的诗,我很欣慰地发现她是一位靠灵感写作的诗人,缪斯会给这样的诗人送去更多的快乐。

    古筝这类诗人的写作,是个人风格化比较明显的,是为了寻找自身那看不见的胎记。也许并不是胎记,而是这种对虚无的寻找,使他们与平庸的人群区别开来。诗人的神秘感最终迷惑的只是自己――因而才有灵感的降临。如果你不曾迷失,你就没啥可写的。诗人一生中所有的路标,都是为了帮助他更快、更彻底地迷路――在迷路中他才可能找到一首好诗。

    诗不会教古筝怎样生活(不会教她怎样生活的更好),而生活却可以教古筝怎样写诗。她写诗,不是为了生活(其实诗已构成她的另一种生活,精神生活)。她生活,却是为了写诗:酝酿出诗之后,她所有的生活都已成了幸福的酒糟,散发出谷物发酵的气息。这是多么让人陶醉!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提炼出的酒浆,“度数”还是很高的。作为一个生活在复杂的当代的女诗人,古筝也是很纯粹的。

    古筝这次的新诗集,还是比她五年、十年、十五年前的旧作有了较大的突破。每个诗人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不断地吐丝,为了织一副茧。当自己的风格形成之后,有的人将其视为蚊帐,在里面安然酣睡;有的人,则努力咬破它,宁愿变成一只健忘的蛾子。他把苦心经营的秩序一举推翻、并且产生恍若隔世之感,就提前迎接到自己的来生。写作开始变得真正有意义了。而在此之前,他打造的不过是注定将成为废墟的建筑……对于古筝这样诗龄较长的女诗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恐怕也是有意识地不断突围的结果。她的诗不能说越来越美,但确实是越来越有力量了。我们不妨对她创作上的未来给予更大的期待。

    古筝的诗使我想了很多,说了也不少。或许说得有点抽象,但你读一读古筝的诗集就全明白了。
   
    2006年10月22日北京农展馆


http://www.yzs.com/html/hongzhu/20061026173.htm

[ 本帖最后由 古筝 于 2006-10-27 09: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是全国著名作家诗人洪烛给我的新诗集《虚构的房子》写的序文,筝代发:)


《虚构的房子》后记

 在我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姑娘时,我就在洗练优美的分行句式中受到诗歌的蛊惑,并沉溺于诗歌这种浪漫简洁的表达方式,以至于多年来迷途在诗歌的丛林中。从一九八六年开始写诗,期间断断续续,迄今整整横跨二十年。我和诗歌有过邂逅、热恋、分手和死灰复燃的情感历程。至今我仍然坚持认为,我与诗歌的情结似乎与生俱来,诗歌与我的缘分有如命中注定,我无法割舍诗歌如同无法抗拒灵魂的召引。
    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应该说我是很幸运的,从出道就得到各方无私的关注和提携。
    一九八七年我就读“青春文学院”时,遇见了我第一位启蒙老师――王德安,他当时在《莫愁》杂志社做编辑,对我那些稚嫩的小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推荐,至此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一九九二年,我与黄梵诸诗友的合集《南京五人诗选》正式出版后,也给我早期的创作暂划了一个句号。之后我曾封笔八年,回到日常生活的琐碎当中,以刻板的公文替代了浪漫的诗句。千禧年伊始,又开始偶然写点,二○○三年的夏天正式恢复写作,但那时我以散文为主、附带小说,直到二○○五年我受到网络诗歌新浪潮的撞击,才真正返回到诗歌创作的道路上。
    这本诗集以2005-06年的部分作品为主,中间还收录了十几首80-90年代的早期作品,早期作品虽还稚嫩,但记录了我在诗歌创作上成长的脚印,与我有着特别的意义和怀念的价值。
    这本个人诗集能够顺利的出版,在此感谢所有参与这本书出版的友人。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充满了真诚的感激,语言则是无法完全表达的。
   
                       2006.10.18.古筝写于古秦淮河畔

[ 本帖最后由 古筝 于 2006-11-10 18: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洪烛序文中的谦谦风度表示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筝出新集别忘了我哦,咱们都是南京滴,才知道的,呵呵.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是优秀的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的关注,握手。晓月清辉 ,筝记住了,OK,你是近水楼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筝 于 2006-10-26 15:12 发表
感谢各位的关注,握手。晓月清辉 ,筝记住了,OK,你是近水楼台啊:)

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筝这类诗人的写作,是个人风格化比较明显的,是为了寻找自身那看不见的胎记。也许并不是胎记,而是这种对虚无的寻找,使他们与平庸的人群区别开来。诗人的神秘感最终迷惑的只是自己――因而才有灵感的降临。如果你不曾迷失,你就没啥可写的。诗人一生中所有的路标,都是为了帮助他更快、更彻底地迷路――在迷路中他才可能找到一首好诗。
好评.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董书明 斑竹的关注,筝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祝贺古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筝这类诗人的写作,是个人风格化比较明显的,是为了寻找自身那看不见的胎记。
-------------------同意书明兄.偶以为更为深入的是诗人个体与人类的命运是紧紧的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陌秋桐 于 2006-10-26 20:06 发表
严重祝贺古筝:)

谢谢秋桐,抱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筝感谢尹培芳 斑竹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筝

我也要一本,我是常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