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月清辉 于 2006-10-15 11:12 发表
首先学习这样的诗观,如何沉下去再浮起来,这是我这一段时间的苦闷和寻求突破的反思过程,少鼠的话正中下怀.
再谈诗:此作总体写得沉静有思,是作者的诗观一种诗意呈现,看似从一根小小的香烟入笔,写了烟\人\情,却发 ...
举刀向《一根香烟的哀怨》致敬
少鼠
掐指算来,搁笔已整整十年。十年间,我们天各一方。十年前,我被她内涵外秀所迷恋,以身相许。因诸多因素,憾未成眷属。如今,踏上故土,她,已装扮时髦,不敢相认。我这三十而立之须,在她眼里,恐怕显得龙钟。而十年前的冲动,仍丝丝袅袅。有些痛。不抚摸她一把,余心不甘。也因此,喝了一杯小酒后,壮了壮胆,第二次掀开她红红的盖头。
前面所言,兼为多余。动手!借《诗歌》这块红木案板,见见他的血。
先说,为什么要“举刀向《一根香烟的哀怨》致敬”。《一根香烟的哀怨》是少鼠刚刚喜得的贵子,但经医生检查,有病,是个怪胎。需要治疗。我身为他的父亲,自然也急。我已在手术单上慎重的签了字,同意拿他作临床试验。故,向其致敬。在专家到来之前,我还是从父亲的角度,翻看翻看他的病。因遗传的关系,可能很难发现症结所在。没关系,反正是自己的孩子。
《一根香烟的哀怨》的胚胎形成在于,孩子的父亲每每涂鸦,都要“吞云吐雾”,而后,口干舌燥,咳咳吐吐,不雅观不说,鼻烟之携带者,理应止步。何况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结局。此为胚胎之成因。
少鼠个见之诗观:诗的骨头下沉,诗的精神上扬。这句话,说来的确不费力。要想真正做到,需要靠千百年修炼。也许,至少对于少鼠来说,是一种追求的境界和理想。当然不是说就不敢为了。每一件东西,既然它存在了,就必有它的意义。就好像山顶上的一只石头,只不过是万物之神将它放错了位置。《一根香烟的哀怨》的骨头在哪里呢?
——生命。它上扬的东西是什么?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是整个人类追求和坚持的真理。
《一根香烟的哀怨》是一件烂制品。但在它的骨髓里有一样宝贵的东西。《一根香烟的哀怨》背后,是站着一个多情而又善良的女人。少鼠把“一根香烟”整了容,女性化了。这位多情的女人一直以一种平和的口气在劝慰钟情于她的男人。是那么凄婉。回过头来看,“可我”这个词用得不准,应改为:“之所以”;“做你的恋人就是红颜薄命。”“就”应改为“也”。这是从《一根香烟的哀怨》所渗透的意义和逻辑的关系上酌虑。总体来说,这首“诗”的修辞惯例,意象不宽。无吸引人之处。就把他视为一段“广告词”吧。但愿能让读到他的人,从中仅此警示。
至于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和审视《一根香烟的哀怨》所形成的发散的意象,那与读者的本身和所处的环境有关。也许,这就是诗体区别于其它文种的特别之处。之所以为“诗”。
就简单翻看在这里。的确说自己的孩子不好说。当然不是怕痛。后面的,还是恭请专家来诊断了。
也借此说点题外话。
近两月来,我拜读了网络上的一些诗歌,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网络这种标彰的形式,如我这类爱好诗歌者,切记浮躁,不要从“量”上去追逐。在力精于“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景。网络诗歌其作用和意义,已经大于诗歌本身。历史将书上一笔。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应该多流一点有意义的汗水。一位诗友曾经教诲我:“切记一文学痴”,一直震慑着我的灵魂!也是我平心静气“写诗”的法宝。
以上所讲,均为胡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