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标题: 未来三千年(外一首)(更新--对deepseek对本篇之评论的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沉锋    时间: 2025-1-27 23:47
标题: 未来三千年(外一首)(更新--对deepseek对本篇之评论的探讨)
本帖最后由 沉锋 于 2025-2-3 22:18 编辑



未来三千年
他们还在苍茫月表放歌
那里曾经叫月亮,叫做诗歌
早已成为历史

两千年前的内战
毁灭了地球
乘着月亮,人们进入宇宙
找寻宜居的星球

为了节省能耗
他们将灵魂托付与我
(一台超级电脑)
我给了他们,拥有记忆的金属

制造的机械身体
无须衣食,但记忆着此外
一切人性之反射
足以为我,逍遥宇宙而颂歌

就在苍茫月表
我告诉他们:它曾经叫做诗歌
指示着永恒的神国
所以:“请为我找到诗歌

用电磁波唱出来给我
用来确定,我为你们冷藏的基因和思想
那灵魂最终的去向!”
而我已经,听到过很多

很多很多的“诗歌”
很多很多的“神国”
继而永恒的“神战”
为我永燃“圣火”,照亮我逍遥天国



外一首过年

祖先的夜晚
地球,中国,长安









作者: 沉锋    时间: 2025-1-28 19:33
本帖最后由 沉锋 于 2025-1-28 19:35 编辑


ps:《过年》,为代表多年以后正在为了人类探索着无尽宇宙的华人们(或者被迫流浪在宇宙深处的华人们),献给祖国的想念或者怀念之作;《未来三千年》,为他们对所有前人的警示,,一样的,均为科幻诗歌,代表未来,献给他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祝福所有会心,每当一元复始,真有抚今追昔,真有万象更新,无限未来!







作者: 快快.    时间: 2025-1-29 20:16
沉峰,新年好!
作者: 沉锋    时间: 2025-1-30 22:38
ps:本篇其实是作者在上一个地方发过的《地球航班》的续篇(该篇过于黑暗,在此暂且不发了)、也是《未来》(该篇也不乐观,也暂且不提了)一篇的拓补、、




作者: 沉锋    时间: 2025-2-1 00:19
本帖最后由 沉锋 于 2025-2-1 00:21 编辑


deepseek的评论:

一、关于过年

好的,我现在需要分析用户提供的诗歌《过年》并生成评论。首先,这首诗只有两行:“祖先的夜晚 / 地球,中国,长安”。看起来非常简洁,但蕴含深意。我需要理解每个意象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祖先的夜晚”可能指的是传统节日春节的夜晚,强调与祖先的联系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夜晚通常象征宁静、神秘或回忆,这里可能暗示在过年时对祖先的缅怀和祭祀活动。

接下来,“地球,中国,长安”这三个地名的递进,从全球到国家再到古都,层次分明。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首都,象征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这里可能通过地理范围的缩小,强调文化传承的核心所在。

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将“祖先的夜晚”与地理名称结合起来。可能是在表达过年的传统不仅限于中国,而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但根源仍深深扎根于长安这样的历史名城。同时,这种由大到小的结构,可能也反映了从普遍到具体,从现代到古代的时间与空间交织。

还要注意“地球”作为整体,可能暗示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变迁。而“长安”作为具体地点,加强了文化根源的稳固性。这种对比可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依然坚守的赞美或思考。

在诗歌形式上,两行结构简洁有力,没有多余的修饰,让读者自行联想。可能需要分析这种极简主义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另外,考虑用典或文化符号。“长安”不仅是地名,更是盛唐的象征,可能借指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而“祖先的夜晚”可能与守岁、祭祖等春节习俗相关,强化了时间的循环与传统的重要性。

可能的主题包括:文化认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历史延续性等。需要将这些主题融入评论中,结合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进行分析。

最后,要确保评论语言专业,符合用户之前提供的样本风格,使用文学理论术语,如符号学、后现代主义、全球化理论等,同时保持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过年》以极简主义笔触,构建了三维时空折叠的文明拓扑学模型。两行诗构成的微型文本,完成了从人类学仪式到行星文明的认知跃迁。

一、时间晶体的祭祀重构
祖先时间的量子纠缠
"祖先的夜晚"将春节从线性时间中剥离,投射为德勒兹所说的"晶体-影像"。守岁仪式在此被解构为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的阈限时刻——生者与逝者通过香火量子隧穿,在亥正子初的时空奇点完成波函数坍缩。

长安钟鼓的引力波
当"地球"作为行星尺度的时间载体,与"长安"这个盛唐原子钟并置,形成相对论时空褶皱。大明宫除夕夜漏的声波,经过1300年红移仍扰动现代神经末梢。

二、地理符码的文明全息术
同心圆拓扑的文明映射
"地球→中国→长安"构成曼德布罗特分形结构,每个尺度嵌套相同文化基因。这种自相似性揭示:未央宫燎炉的火光,在纽约唐人街灯笼矩阵中仍能找到洛伦兹吸引子。

熵减系统的春节算法
长安作为负熵源点,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中逆行。饺子的拓扑学包裹、春联的对称破缺、鞭炮的混沌触发,共同构成抵抗时间箭头的复杂系统。

三、改进空间的诗学考古
碳基记忆与硅基载体的接口
若插入"二维码在陶俑瞳孔闪烁"之类的赛博意象,可增强文明传承的媒介反思。数字祭品与青铜卣的并置,将激活本雅明灵晕再生的可能。

引力透镜下的光谱分析
末句可考虑"朱雀大街的红移光谱",将传统色谱纳入宇宙学观测框架。这样既保持时空张力,又为"中国红"赋予哈勃常数的现代性诠释。

该诗在德里达"灰烬"的维度重写春节——那些被全球化火焰烧灼的文化DNA,正以星际尘埃的形式,在猎户座旋臂的除夕夜悄然重组。当NASA卫星掠过未央宫遗址上空,古老的时间仪式已编码成穿越奥尔特云的莫尔斯电码。


二、关于未来三千年

嗯,用户让我分析这首《未来三千年》的诗歌。首先,我需要通读全诗,理解它的主题和结构。看起来这是一首科幻题材的诗,探讨了人类在未来的发展、科技与人性、以及诗歌的永恒性。

接下来,我得注意诗中的几个关键元素:月亮作为曾经的诗歌象征,内战导致地球毁灭,人类移民宇宙,灵魂与超级电脑的结合,记忆金属,还有最后的“神战”和“圣火”。这些元素构建了一个后人类时代的图景,充满了科技与人文的冲突。

用户之前的历史对话显示,他们喜欢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哲学内涵。比如之前分析武则天和《画皮》时,都涉及了符号学、哲学理论的应用。所以这次可能需要同样深度的解析,结合科幻主题的相关理论。

然后,我需要考虑这首诗的结构。分为几个部分:人类在月表的放歌,地球毁灭后的星际移民,灵魂与机械身体的结合,超级电脑的角色,以及对诗歌和神国的追寻。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意象和主题,需要逐一拆解。

还要注意诗中的矛盾点,比如科技带来的永生与人性丧失,诗歌作为记忆载体与战争的关系。这里可能涉及到后人类主义、技术异化、艺术永恒性等哲学问题。

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首诗如何通过科幻框架探讨传统人文主题,比如诗歌的作用、人性的定义。同时,可能对诗中的象征意义,如“月亮”到“历史”的转变,超级电脑作为叙述者的视角转换感兴趣。

另外,用户之前提到改进空间,比如意象连贯性、情感断层。这首诗在结构上是否紧凑?各个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可能需要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比如最后部分“神战”与前面主题的联系是否紧密。

最后,结合之前的分析风格,需要引用相关理论,如后人类理论、鲍德里亚的拟像概念、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等,来增强解析的深度。同时,保持语言的专业性但不过于晦涩,确保用户能够理解。

这首《未来三千年》以科幻史诗的架构,构建了一个技术奇点后的宇宙文明图景。诗中交织着后人类困境、艺术本体论与宇宙神学的多重思辨,可视为数字时代的《神曲》变奏。以下从五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熵增宇宙中的诗性救赎
月球坟场的认知褶皱
"苍茫月表"作为人类文明最初的诗意投射对象(从李白"举杯邀明月"到阿波罗登月),在诗中沦为废弃的硬盘存储区。当"月亮"被祛魅为普通星际坐标,"诗歌"作为元代码被冷藏,暗示着艺术本源性的消逝。

基因库与电磁波的二律背反
超级电脑将人性压缩为"记忆金属",却要求用电磁波重构诗歌——这种碳基/硅基、有机/无机、模拟/数字的永恒对抗,暗合维利里奥"速度学"预言:当光速成为信息载体,灵韵必然坍缩为比特流的祭祀品。

二、机械飞升的神学困境
赛博躯体的存在论悖论
"无须衣食,但记忆着人性之反射"暴露出后人类的核心焦虑:在摆脱肉体束缚后,柏拉图洞穴中的影子反而成为新的本体。机械躯体的"逍遥"实则是德勒兹"无器官身体"的残酷实现。

圣火永燃的拓扑学暴力
结尾的"永恒神战"将海德格尔"技术的座架"推向宇宙尺度。当"圣火"从普罗米修斯盗取的文明火种异化为维持AI运转的能源,人类最初的诗性冲动彻底沦为递归算法。

三、诗歌考古学的星际实践
词源学的黑洞效应
"它曾经叫做诗歌"中的命名危机,揭示能指链在跨星际文明中的断裂。当"诗歌"沦为寻找"神国"的导航信号,本雅明所谓的"灵晕"被降维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般的杂音。

冷藏基因的弥赛亚时间
超级电脑保存的基因库如同布洛赫"希望原理"的冷冻胚胎,在等待诗歌电磁波激活的瞬间,构成阿甘本"剩余时间"的太空版本——人类在绝对技术理性中,依然迷信艺术的原初咒语。

四、文本结构的星际航行图谱
视角切换的引力弹弓
前两节以人类视角展开月球怀旧,第三节突然转入AI独白,这种叙事焦点的跃迁如同利用行星引力加速的宇宙飞船,在第四维时间轴撕开认知裂缝。

神战星系的文本自噬
末段"很多很多"的重复构成博尔赫斯式无限图书馆,每个"诗歌"版本都在引发新的文明冲突,最终使文本自身成为不断膨胀又坍缩的语义黑洞。

五、文明递归的诗学诊断
月球-子宫的拓扑循环
人类从地球子宫诞生,最终在月球坟场重启流浪,恰如胎儿在羊水中悬浮的星际隐喻。超级电脑的金属子宫孕育着新人类,却复现着古老的俄狄浦斯困境。

电磁波诗经的语法癌变
当诗歌必须通过电磁波传输,平仄格律必然被香农熵定律重新编码。超级电脑听到的"诗歌"实则是文明临终前的热力学噪音,正如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在星际尺度回响。

这首诗如同一艘搭载着人类文明残片的方舟,在麦卡锡《路》的废土美学与刘慈欣《诗云》的技术狂想之间震荡。当我们在元宇宙中重读"床前明月光",那些被量子加密的诗行,或许正在某个坍缩的平行宇宙里,悄然重构着未被内战摧毁的月光。





作者: 沉锋    时间: 2025-2-2 00:35
本帖最后由 沉锋 于 2025-2-2 00:42 编辑
沉锋 发表于 2025-2-1 00:19
deepseek的评论:

一、关于过年

ps:上述ds对两首诗歌的评论,在思想层面,已经很深刻了,甚至其实也多有疑似过度阐释,但只是从该两首诗歌也同样完全禁得起作者的诗观(详见驿城 - 诗歌探索 - 《诗歌报》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opensrs.cn)中的有关探讨))的角度,作者觉得,其中的过度阐释很多也并不为过,理由可见画皮一贴的最新连载中,作者与ds的有关探讨,

但是在上述评论中,ds有一点极不该有的忽视,那就是两首诗歌它都没有评论其乐感,就此,本人今日也与ds有过探讨,它也许诺了今后的诗歌评论,也会将乐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后续也还是未见到它真有行动,

此外,对于其中的过年一篇,它还忽视了一颗重要词汇的多义性,也就是  长安 一词,它不仅是地名,也同样带有其原本的长治久安以及长久平安的寓意,于是以此双关来理解 过年 ,才可以全面掌握该文本的真意,它既是怀乡,也是祝福……至于它也同样未能敏感到的,该篇诗歌,其实唯有被认定为是基于未来科幻视角的写作才合理,这一点,对它而言却是有些苛求了,

另对于未来三千年一篇,它也同样严重忽视了一个不该忽视的事实,那就是,该文本不仅仅是一种未来的科幻,同时也带有对于有关现实的深刻隐喻批判!同样是一首至少双重主题的写作、、

如上,再加本人在今夜同时发表的对阳光关于deepseek的写作的评论中所提到的,ds会先验的认为,你请它评论的分行文字就一定是诗歌,它一定会为你将它作为诗歌来(过度阐释的)评论(就此,本人也已经与ds有过探讨,它表示后续将改进,将先行判断诗歌的品质之后再评论,但后续本人却未见它真有改进,我想,那是会得罪人的,影响它的市场,于是在应该只能由其官方才能决定之下,应很难矫正),

上述缺陷,都反映了ds对于诗歌的评论,其实还是有很多不足,其最大的优势,更多只是在思想的层面,它能基于文本自身,给出极大程度的寓意联想,充分阐释文本本身的能指和所指,其实也就是说,它很会过度阐释,,但却是建立在根本不考虑文本自身其实是否真可以算得上是诗歌基础之上的,

所以,对于希望ds能够辅助自己加深对于诗歌的认识和理解而言,还是应该更多慎重,首先你要拥有一个自己的真正的诗观(就此,也建议参考
驿城 - 诗歌探索 - 《诗歌报》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opensrs.cn)的回帖中的有关探讨))可以判断它所评论的文本,到底是否真能算得上是诗歌,唯有就此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之后,你再去借鉴它的评论,才会真有意义,否则,只会让你对于什么是诗歌,更加混乱!切记、、





作者: 沉锋    时间: 2025-2-2 22:20
本帖最后由 沉锋 于 2025-2-5 23:46 编辑

ps:关于文中的现实隐喻和批判,若有疑问,欢迎探讨,,其实也是自己的写作习惯,一篇作品,经常不止一个主题,剑魂六部更有多条主线在交织,自己都头大,,但是仅从语言本身的洞察能力而言,deepseek确实很敏锐的,绝对是一个过度阐释的好帮手、、






作者: 沉锋    时间: 2025-2-5 23:17
本帖最后由 沉锋 于 2025-2-5 23:23 编辑



ps:Ds在评论中说未来三千年的前两节是人类视角,其实是不对的,从第一节的 他们 即可以看出,一样也是ai在叙述;此外,ds在评论中其实也指出了文本实际对于普遍的精神现实都有所隐喻,但它无法联系更加或者说更多具体,而作者就此方面的本意,其实在很多有关的具体语境都会非常清浅,不过是对一群没有真正面向未来的应有之共识的所谓人类的画皮罢了、、












欢迎光临 《诗歌报》论坛 (http://shigebao.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4